馮素娟
(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如皋 226500)
四肢骨折會使軟組織出現出血,其臨床表現為肢體腫脹與疼痛。手術是治療骨折患者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但手術會刺激加重肢體的腫脹情況,若長時間不能得到緩解,則影響患者肢體末端的血運情況,從而影響骨折的愈合,可能引發(fā)嚴重的并發(fā)癥[1]。本研究對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護理干預在四肢骨折患者肢體腫脹康復中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術后均存在腫脹情況,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2-61歲,平均年齡40.26±3.28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19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0.84±3.01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8例,下肢骨折2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術后糾正水、電平衡,給予抗感染治療,讓患者抬高患肢,動態(tài)監(jiān)測生命體征等;研究組給予護理干預,具體為:(1)認知干預:告知患者有關骨折后出現腫脹與疼痛的原因,指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面腫脹與疼痛;(2)疼痛干預:告知患者術后出現輕微疼痛屬于正常現象。護理人員首先應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詢問疼痛的規(guī)律,仔細觀察患者的肌肉緊張度、面色、姿態(tài)等,評估疼痛的性質;其次,護理人員應積極的與患者進行溝通,釋放患者內心的壓抑,理解、尊重患者,使患者獲得安全感、信賴感。疼痛是一種主觀感受,患者可經聊天、聽音樂、看視頻等方式分散注意力,提高其對于疼痛的熱忍受力;(3)腫脹干預:待患者功能復位后,進行局部冷敷,每次10-15分鐘,一天三次,治療2天后開始熱敷,溫度應為50-60攝氏度,每次10-15分鐘,一天三次,治療2天;術后2天后,對局部進行按摩,以腫處為中心,向四周按揉,進行小幅度的活動,活動后冷敷10分鐘。
(1)分析兩組患者術后腫脹消退的情況,其評價標準為[2]:正常為患者沒有腫脹,恢復良好,Ⅰ級為患者的皮表稍存在腫脹,出現皮紋;Ⅱ級為患者的皮膚緊張,皮紋消失,皮表溫度升高,沒有張力性水泡;Ⅲ級為患者的皮膚緊繃發(fā)亮,皮表溫度上升顯著,皮紋消失,出現張力性水泡。(2)分析兩組患者術后腫脹的消退時間。
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患者術后腫脹的消退時間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
術后7天,研究組中,正常36例,Ⅰ級3例,Ⅱ級1例,Ⅲ級0例;其患者術后無腫脹的發(fā)生率為90.0%(36/40);對照組中,正常24例,Ⅰ級13例,Ⅱ級3例,Ⅲ級0例;其患者術后無腫脹的發(fā)生率為60.0%(24/4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c2=6.17,P<0.05)。
研究組的消腫時間為5.27±1.21天,對照組的消腫時間為6.87±1.89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t=3.79,P<0.05)。
四肢骨折是一種常見創(chuàng)傷,多經手術治療。術后創(chuàng)面出現滲血、滲液體,患者需長期臥床,減少活動量,出現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術后固定不當、功能鍛煉方法不當或過度均可出現肢體腫脹,若不能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易出現骨筋膜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康復[3]。因此,術后及時對患者進行有效護理,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患者進行疼痛干預及腫脹干預,可改善患肢的微循環(huán),冷敷可降低血管通透性,緩解局部水腫;熱敷可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腫脹,預防關節(jié)發(fā)生內外粘連[4];通過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可緩解其不良情緒,減輕其對于疼痛的恐懼,通過各種方式轉移注意力,可緩解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天,研究組術后無腫脹的發(fā)生率為90.0%(36/40);對照組術后無腫脹的發(fā)生率為60.0%(24/4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x2=6.17,P<0.05);研究組的消腫時間為5.27±1.21天,對照組的消腫時間為6.87±1.89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t=3.79,P<0.05);可知,對四肢骨折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降低術后腫脹的發(fā)生,縮短其術后消腫時間,促進其盡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