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長 林
?
禪籍“茅廣”“高茅”的詞義及其理據(jù)
王 長 林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成都 610064)
禪籍“茅廣”和“高茅”均有“迂闊”義,“茅廣”不是“莽”的反切語,也并非方語,二詞是地道的禪林行業(yè)語。文章從禪宗生活習性、宗門理念和語言風格等角度探尋二詞詞義演變的路徑和動因。
禪宗典籍;方俗詞;茅廣;高茅;理據(jù)
宋代以降的禪籍中多見“茅廣”和“高茅”兩個詞語,“茅”或作“茆”,字面普通但詞義難解。筆者目力所及①,中國本土語文辭書僅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2015:1251)收釋“茅廣”一詞:
【茅廣】說話迂闊,不切實際。宋克勤《碧巖錄》六六則:“頭云:‘黃巢過后,還收得劍么?’僧云:‘收得。’”克勤評語:“~漢,如麻似粟?!薄短撎煤蜕姓Z錄》卷四:“得與入室,只是不得下語,才開口,便道:“爾且款款地,不要~?!?/p>
無獨有偶,禪籍“高茅”也指言行迂闊,詞典不載,例如:
1) 又不得一向高茅,點胸點肋,道我知我解,擔擎衒耀,逞己愚頑,誑他后學。(《汾陽錄》卷上)
該例“點胸點肋,道我知我解”就是“一向高茅”的具體表現(xiàn)。關于二詞的來源,中日學界多有討論,但意見不一致。桂洲道倫等《諸錄俗語解·補遺<參考類語>字音通用なと》(1999:400)認為“茅廣”是“莽”的反切語。這個說法實不可信,試作辨解:
王锳(2002)對宋元的反切語作過系統(tǒng)考察,并總結出反切語在詞形、語音上的主要特點:(1)都是不可再分析的單純詞,且和連綿詞一樣,可以隨音取字,造成多種形體;(2)前一音節(jié)多為入聲;(3)由單音節(jié)衍化為雙音的方式,都是在第二音節(jié)之前加上一個邊音[L]。第三點與現(xiàn)代某些方言如晉語的“嵌[L]詞”很相近。李娟紅(2016)考察的結果與王锳的結論很相近:“析音詞之反切下字皆為舌音字,且其中將近90%為來母?!卑矗憾U籍“茅廣”并不滿足以上特點,視作“莽”的反切語,嫌不夠典型②。當然最重要的是,“茅廣”即“莽”不能揆之文本而協(xié)。“莽”禪籍鮮有單用,一般作“鹵莽”或“莽鹵”,是貶義詞,而禪籍“茅廣”的用法更靈活多樣,詳見2)- 5)例。此外“茅廣漢”最早見于兩宋之交的《碧巖錄》,宋明禪籍多有沿用,但“莽漢”要晚至明代釋景隆《空谷集》《尚理編》才見2例③,二者在禪籍的使用時間和頻率均有不契。因此,我們認為“茅廣”不是“莽”的反切語。
又有學者認為“茅廣”是方語,江戶日僧無著道忠(1653-1744)《葛藤語箋》(1992:40)“茅廣”條引古鈔云:“方語,無分曉、非精細人也?!庇忠萏枚U師的解釋說:“茅廣,無分曉也,又迂闊也?!钡乐艺J為:“‘茅’與‘高茆’之‘茆’義同?!雹苓@一觀點被中國學者所借鑒,如雷漢卿、孫艷(2006)在肯定道忠釋義的基礎上,聯(lián)系現(xiàn)代漢語方言對“高茅”的來歷予以探尋,認為“茅”只是個記音字,和“茅草”無關,本字當作“冒”,“高冒”是同義復詞。理由是漢語方言中“高”可形容人性情張狂、說法做事不符合常理,而“冒”即冒失、張狂之義。日本古解自可疏通文意,但認為“茅廣”是“方語”,無征不可盡信。道忠說兩詞“茅”義同,但遺憾的是“茅”的具體所指又未作明確交待,不免含混枝捂。雷氏系聯(lián)現(xiàn)代漢語方言勾稽古語理據(jù),不失為俗語詞考釋的重要方法,但也留有疑慮:說“茅”與“冒”相通,缺乏確鑿的證據(jù);現(xiàn)代方言中的“高”和“冒”確能單用,但古今內(nèi)外典籍并無連用成詞的例證??傊百t時彥對禪籍“高茅”和“茅廣”二詞并未給出令人滿意的解說,根據(jù)禪籍語境雖可大致揣摩詞義,但其實并不能驗之他卷而通,其語源也頗有不解之處,本文擬作進一步的探討。
調查發(fā)現(xiàn),禪籍“茅廣”“高茅”二詞“茅”僅或作“茆”,“茅”與“茆”為一組異體字,不見“茅”有音同(近)通借的情況。因此,首選方法應該是從“茅”的本義入手來探尋詞語的含義。“茅”即茅草,是禪宗文獻中極為常見的一個詞,這與禪宗扎根山野的生活習性密切相關。茅草是僧人創(chuàng)建禪院的重要材料,禪籍“茅舍”“茅屋”“茅庵”“茅堂”“茅宇”“茅亭”“茅檐”“茅室”“茅齋”“茅房”“茅戶”“茅棚”“茅苫”“茅茨”“茅棟”“茅廠”“茅店”“茅草屋”等都是禪院別稱。用之既廣,“茅”便可直接指代茅舍⑤,甚至禪院。如禪籍有“結茅”一詞,義同“結庵”“結屋”“結室”“結宇”“結廬”等,“結”義“建造、構筑”,“茅”和“庵”“屋”“室”“宇”“廬”都是禪院的意思。又如惠洪《石門文字禪》卷六《次韻思晦弟雙清軒》:“鳴鳩驚午夢,意消風物閑??蓱z修竹林,遮我茅三間?!薄懊┤g”即禪堂三間?!懊绷x既明,“高茅”與“茅廣”便有本可循。我們認為語素“茅”就是“禪院”義,二詞的本義與禪院規(guī)模高廣有關,之所以引申為“迂闊”義,又與禪林反對言傳身教的基本理念密切相系,試分說如下。
“茅廣”字面義即茅舍寬廣,用于禪師對弟子印證的話語中,如:
2) 登具后,會蹣庵成禪師,……一日經(jīng)行殿廡,聞庵怒叱知事,所疑頓豁。翌日入室,庵指師曰:“是子今日茅廣⑥矣?!奔按蒜盅偈雷o國,因結茅白石峰為終計。(《嘉泰普燈錄》卷二〇《鎮(zhèn)江府焦山或庵師體禪師》)
師體禪師偶聞蹣庵成禪師呵斥知事而頓悟,翌日入室,蹣庵成禪師便說了句“是子今日茅廣矣”,據(jù)文意可以斷定,這句話系蹣庵成對師體的印可之辭。禪師傳授衣缽、印證學徒,多以茅草說事。如德山宣鑒在龍?zhí)冻缧砰T庭契悟后,又來到溈山門下,師徒機鋒互回,主賓雙遣無礙?!段鍩魰肪砥弑菊螺d溈山祝語“此子已后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薄毒暗聜鳠翡洝肪硪晃灞菊掠衷疲骸笆且翆碛邪衙┥w頭,罵佛罵祖去在?!薄氨P結草庵”和“把茅蓋頭”也指創(chuàng)建禪院⑦。例2)“茅廣”義禪院寬廣,也是創(chuàng)建禪院的意思,后文“結茅”即其最佳的腳注。又如:
3) 曇廣南者,久依密庵。后在佛照會中為寮元,有《化鹽頌》,云:“合水和泥一處烹,水泥盡處雪華生。便能索起遼天價,公驗分明誰敢爭?!狈鹫障苍唬骸斑@廣南蠻也茆廣?!焙笞‰愔缊觥#ā秴擦质⑹隆肪硐拢?/p>
“這廣南蠻也茆廣”也是佛照禪師印可曇廣南創(chuàng)立門庭的祝辭,“后住霅之道場”也可視為“茆廣”的注腳?!跋病弊滞嘎冻龇鹫斩U師積極的愿望,“茆廣”指禪院寬廣。因而可以說“茅廣”與“結茅”,甚至與“把茅蓋頭”“盤結草庵”詞義相近,所不同的是“茅廣”指禪院寬廣,是禪師積極的祝語,寓意弟子自立門戶后僧徒眾多、法裔興旺,而“把茅蓋頭”則形容孤絕清貧的生活⑧。
“茅廣”后可綴一“漢”字作“茅廣漢”,義同“茅廣住山翁”,字面義為禪院寬廣之人,兼指禪院住持或學僧。其義本無褒貶之別,非逸堂、道忠所說“無分曉、非精細人”,且如以下二例就可用以褒揚:
4) 天然茅廣漢,真色住山翁。瞋動阿修羅,則風驟漁陽之鼓;悲生觀自在,則月明清夜之鐘。(《布水臺集》卷十九)
5) 天然茅廣住山翁,吏事誰閑遠錄公。風靜碧潭云去后,秋空那倩水磨礱。(同上,卷三)
例4)“茅廣漢”與“住山翁”對文,同為住持之義,“天然”“真色”乃褒贊之詞;而例5)描述的是一個遠離世俗的逸僧形象。
也不乏貶用例,最早見于克勤評唱《碧巖錄》,《近代漢語詞典》節(jié)引為證⑨,不妨再迻錄全文以觀:
6) 舉巖頭問僧:“什么處來?”未開口時納敗缺了也,穿過髑髏,要知來處也不難。僧云:“西京來?!惫灰粋€小賊。頭云:“黃巢過后,還收得劍么?”平生不曾做草賊,不懼頭落,便恁么問,好大膽。僧云:“收得。”敗也,未識轉身處,茅廣漢如麻似粟。
“敗也”是克勤對僧人答話“收得”的否定,“茅廣漢”這里顯然是對僧人的貶稱。又如:
7) 德山鹵鹵莽莽,入門便棒。臨濟??藞藞,進門便喝。者兩個茅廣漢一味心粗膽大,攪得震旦國里無針鋒許寧怗之地。(《雨山和尚語錄》卷三)
8) 可笑德山茅廣漢,到處用一條毒棒。臨濟小廝兒,隨處鼓一聲熱喝。(《五燈全書》卷一三〇《維揚天寧雨山思禪師》)
9) 古人道個禪客相逢只彈指,已是漏逗不少,更云此心能有幾人知。咄!這茆廣漢,吾有知乎哉?無知也。(《雨山和尚語錄》卷十)
德山用棒,臨濟行喝,兩人粗心膽大,不拘細節(jié),因而例7)、8)中“茅廣漢”也明顯系蔑稱,例8)“茅廣漢”、“小廝兒”對舉,可資參證。例9)“咄”乃禪宗喝叱語,“茆廣漢”是禪師對學人斥責的稱謂。
“高茅”字面義即高大的禪院,其后可接“村座主”或“座主”,表示禪院的住持僧,例如:
10) 棒下傳心印,森羅盡罷參。高茅村座主,曾是見龍?zhí)?。(《恕中無慍禪師語錄》卷三)
11) 堂堂法眼是魚筌,紙捻無油燭大千。昔日高茅村座主,潭邊點出日燒錢。(《象崖珽禪師語錄》卷三)
12) 乃云:“木女穿針山色秀,石人牽線海云生。高茅座主赤雙腳,直向毗盧頂上行?!保ā稒M川和尚語錄》卷上)
雷漢卿、孫艷(2006)認為例10)中“高茅”修飾“村座主”,是說不分曉的傻座主,或未必妥當,因為上下文語境并無譏諷謾罵的情緒。“村”有村野、樸鄙之義,與“山”義近,禪師可自稱“山僧”“村僧”,“村座主”當謂村野座主。10)、11)二例中的“高茅村座主”實指德山宣鑒禪師。“棒下傳心印”指德山行棒接引學人,“曾是見龍?zhí)丁敝傅律綆煶旋執(zhí)冻缧??!凹埬頍o油燭大千”指龍?zhí)丁包c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師于此大悟”一事(參《五燈會元》卷七德山宣鑒章)。“昔日高茅村座主,潭邊點出日燒錢”說的是德山頓悟后,將從蜀地擔來的《青龍疏鈔》堆于龍?zhí)冻缧欧ㄌ梅贌墓适??!扳n”這里本指“疏鈔”,又與“錢鈔”雙關,象崖珽禪師用“錢”代“鈔”,以與前文“筌”“千”葉韻,故有“燒錢”一說。例12)“直向毗盧頂上行”指直達佛法頂點,是對禪師修行的贊揚之詞。從上下文語境來看,上三例“高茅村座主”“高茅座主”并無明顯的褒貶差異,都是禪院住持很普通的稱謂。
但有的用例貶義色彩比較明顯,例如:
13)歸宗鋤草,見一條蛇,便斬卻。僧問:“久向歸宗,到來只是個粗行沙門?!弊谠疲骸笆菭柎治掖??”……廬岳宗師接上機,斬蛇特地施慈悲。高茅座主驚忙怕,卻道粗心錯是非。(《汾陽無德禪師頌古代別》卷中)
該例“高茅座主”指歸宗智常禪師,《五燈會元》卷三本章云:“師刬草次,有講僧來參。忽有一蛇過,師以鋤斷之。僧曰:‘久向歸宗,元來是個粗行沙門?!瘞熢唬骸愦郑掖郑俊唬骸绾问谴??’師豎起鋤頭。曰:‘如何是細?’師作斬蛇勢?!睆姆陉枱o德(善昭)的偈頌可以看出,善昭對歸宗斬蛇接人不甚認同,“高茅座主”是批評的稱謂,義同前文的“粗行沙門”。汾陽頌又被記錄在明代韓巖集解、程衷懋補注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補注》卷上和清代行敏述《金剛經(jīng)如是經(jīng)義》卷上:
14) 廬岳宗師接上機,斬蛇特地施慈悲。癡迷座主生驚怕,卻道粗心惹是非。
“高茅”被改換作“癡迷”,是后人不明古語而用近義詞語替換,這也證明“茅廣”在明清釋子眼中就是“癡迷”之義,與逸堂、道忠所謂的“非精細”“迂闊”大體相當。
禪籍“茅廣”和“高茅”與“茅”的本義密切相關,字面義都可指禪院高廣,“茅廣漢”與“高茅(村)座主”可視為一組同義詞,都是禪院住持僧的普通稱謂。但從部分用例的語境又可以明顯地體察出貶義色彩,那么貶義用法由何而來呢?
一般而言,禪院高廣、學人眾多是禪師修行高徹、宗門興盛的重要表現(xiàn)。但人稠眾廣,禪師的接引、開示勢必增多,或棒喝直示,或繞路說禪,種種“不得已”的舉措均與禪宗“不立文字”、反對言傳身教的宗旨相違,人多勢眾必然致使禪師疏失漸多。宋代慈受懷深禪師(1077-1132)曾道出實情,《慈受深和尚廣錄》卷二《僧道成,于金山住,破屋一間,有不下山戒,喜其孤潔,贈之以偈》:“歇得心時自少魔,山頭孤坐養(yǎng)天和。莫嫌茅舍不寬廣,茅舍才寬事便多。”僧人修道得成,住金山,“破屋一間”,禪院狹小。慈受懷深卻勸說“莫嫌茅舍不寬廣”,因為“茅舍才寬事便多”,這也即是禪林常言“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宋凈善重集《禪林寶訓》卷一、卷四也有類似的評述:
15) 圓通訥曰:“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guī)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guī)矩以破百丈之叢林。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大智之后,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shù)也。茍德可將,何必叢林;茍數(shù)可憑,曷用規(guī)矩?”
16) 侍郎尤公曰:“祖師以前無住持事,其后應世行道迫不得已。然居則蓬蓽,取蔽風雨;食則粗糲,取充饑餒。辛苦憔悴,有不堪其憂,而王公大人至有愿見而不可得者。故其所建立,皆磊磊落落驚天動地。后世不然,高堂廣廈,美衣豐食,頤指如意。于是波旬之徒,始洋洋然動其心。趑趄權門搖尾乞憐,甚者巧取豪奪?!?/p>
“巢居穴處”“居則碰壁”義近“把茅蓋頭”,雖居處清苦但“人人自律”“磊磊落落”;而“高堂廣廈”義即“高茅”“茅廣”,居處安逸卻“人人自廢”,禪林有識之士對當世禪院高廣但佛法頹弊的現(xiàn)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上文引例多談及德山棒、臨濟喝以及歸宗斬蛇等著名公案,禪師雖名高徒眾,但如此言傳身教,粗心膽大,實不合教義,遭到后人的批判,則在所難免。后人便徑用“茅廣”和“高茅”這兩個雙音詞來指代粗疏、迂闊,如上文例13)汾陽頌在《橫川和尚語錄》卷下略改措辭:
17) 斬蛇卻非小小事,直是教他脫苦輪。座主高茅心未泯,如何胡亂妄通言。
“高茅座主”被倒說成了“座主高茅”,“高茅”則不再是名詞高廣的禪院,而就是形容詞“迂闊”之義,在句中作謂語。兩相參照,“高茅”由名詞向形容詞轉變的路徑便較為清晰,應該說這一轉變與禪宗用語隨順、不拘格套的風格也有很大的關系⑩。至于“高茅”作形容詞“迂闊”義講,禪籍不乏用例,這也反映出“高茅”詞義的轉變得到禪林的廣泛認可,例如:
18) 入院高茅總不疑,都緣未達祖師機。妄空學問爭長短,虛記閑詞一肚皮。(《汾陽無德禪師頌古代別》卷中)
19) 一向高茅又不通,須明春夏及秋冬。水動波澄知是濕,達幻方能得性空。(《汾陽無德禪師歌頌》卷下)
20) 上堂曰:“……口里水漉漉地,腳下黑漫漫地,一味高茅葛將去。”(《大休壽福禪師語錄》)
21) 但學成現(xiàn)高茅之語,名標眾圣之前,都無正念修行之門。(《宗鏡錄》卷四五)
例18)“入院高茅總不疑”指學人入院粗疏大意,對禪師言辭毫無懷疑,導致“虛記閑詞一肚皮”,例19)“一向高茅”即向來不明事理,例20)“一味高茅葛將去”指一味地不切實際地打葛藤、說閑話,而例21)“成現(xiàn)高茅之語”則指現(xiàn)成而迂闊的言語。
“茅廣”本義指茅舍寬廣,是主謂詞組,但在“茅廣漢”“茅廣住山翁”等詞中明顯用為修飾成分,可視為形容詞,詞義變?yōu)椤坝亻煛薄按质琛?,與“高茅”詞義演變的內(nèi)在動因相同,都是宗門語境中的詞義引申。如:
22) 吃拳沒興漢,茅廣杜禪和。(《宗鑒法林》卷八)
23) 這里莫有便恁么去者么唆貓入枯井,切忌撞頭磕額暮故瞎茅廣。(《請益錄》卷一)
24) 這僧見大慈示眾,便出茅廣,不道是甚么時節(jié)。(同上卷二)
例22)“茅廣杜禪和”即胡里胡涂的杜撰之師,例23)“瞎茅廣”意指胡言亂語、高談闊論,例24)則是說僧人見大慈和尚示眾,便出眾高談闊論。
綜上,“茅廣”和“高茅”是地地道道的禪林行業(yè)語,詞義相同,且遵循相似的詞義演變路徑和動因。二詞的產(chǎn)生、用法的變化以及詞義的演變與禪宗生活習性、禪門宗旨和語言風格都有密切關系。因此,試從古今方言中探尋其語源注定是行不通的,這也提醒我們考釋禪籍疑難詞語應該慎重使用方言參證法。
【附記】感謝合作導師雷漢卿教授和王勇、李家傲同志的指教,感謝衣川賢次教授傳閱、翻譯日本資料!文中疏漏,概由筆者承擔。
白維國主編 2015 《近代漢語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雷漢卿、孫艷 2006 《禪籍詞語考釋》,《宗教學研究》第1期。
李娟紅 2016 “反切成詞”的形成條件及其特征,《語文研究》第4期。
譚景春 1998 名形詞類轉變的語義基礎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第5期。
王锳 2002 試說“切腳語”,《紀念王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袁賓 1990 《禪宗著作詞語匯釋》,江蘇古籍出版社。
張伯江 1994 詞類活用的功能解釋,《中國語文》第5期。
[日]芳澤勝弘等編 1991 《禪語辭書類聚(一)》,禪文化研究所。
[日]古賀英彥 1991 《禪語辭典》,思文閣。
[日]桂洲道倫等撰、芳澤勝弘編注 1999 《諸錄俗語解》,禪文化研究所。
[日]無著道忠 1990 《虛堂錄犁耕》,禪文化研究所。
[日]無著道忠 1992 《葛藤語箋》,禪文化研究所。
①包括《漢語大詞典》、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高文達《近代漢語詞典》、許少峰《近代漢語大詞典》以及袁賓《宋語言詞典》《禪宗詞典》和《禪宗大詞典》。
②需值得一提的是字形上的特點,《碧巖錄》“茅廣漢”《碧巖錄種電鈔》(筆者復印資料)云“福本作‘謀廣’”,筆者未能寓目福本。但即便如此,也只能視作版本的異文,致異原因不明。通過CBETA2016檢索發(fā)現(xiàn),“茅廣”并無其他的異文。福本的孤例不能證明“多種形體”這一特點。
③“莽漢”外典最早也見于明代,如《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我杜子春天生莽漢,幸遇那老者兩次贈我銀子,我不曾問得他名姓,被妻子埋怨一個不了。”
④同書“放慕顧”條(1992:114)亦云:“茅廣,迂闊義?!薄短撎娩浝绺罚?990:477)“茅廣”條同引逸堂的解釋。又,《宗門方語》“茅廣漢”條釋云“不善人”(芳澤勝弘等1991:9),《禪林方語》本條:“不善人,逸堂曰迂闊也?!保ǚ紳蓜俸氲?991:54)“不善”或是“迂闊”之引申義。又古賀英彥(1991:136)參考《葛藤語箋》釋“高茆(茅)”為“高慢”義,嫌不夠精切。
⑤《漢語大詞典》“茅”義項?:“茅可蓋屋,因以指代草舍?!币翁K軾《月華寺》詩:“道人修道要底物?破鐺煮飯茆三間?!?/p>
⑥本章末載師體禪師“淳熙己亥”(1179年)圓寂,壽七十有二,臘五十又二,可知師體禪師于1128年登具受戒,游浙時間不詳,因此蹣庵成禪師口中的“茅廣”大約出現(xiàn)于1130年左右。
⑦可再參袁賓(1990:1-2)“把茆(茅)蓋頭 菅覆頂”條。
⑧例如《沙彌律儀要略述義》:“庵者,安也。古人心地開明,把茅葢頭,以蔽風雨,清貧樂道,身心俱安,故曰安也。”《法璽印禪師語錄》卷八:“昔年棄云居登越嶺,已向無煙火處把茅蓋頭,不蓄一粒米,不栽一莖菜,以塞饑瘡?!钡鞍衙┥w頭”使用漸廣,字面義逐漸淡化,后來僅指創(chuàng)建禪院,不論學徒眾寡,如《宗鑒法林》卷八:“法林音代云:‘上座明日把茅蓋頭,也有五千毳徒。’”
⑨克勤禪師于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住持夾山寺評唱雪竇重顯(980-1052)《頌古百則》,后經(jīng)門人編集而成《碧巖錄》,于宣和七年(1125)至建炎二年(1128)出版。該例比蹣庵成禪師“茅廣”出現(xiàn)的略早,這也說明兩宋之交“茅廣”已經(jīng)由本義完成一系列的詞義轉變。但該例“茅廣漢”為詞,《近代漢語詞典》用作“茅廣”的書證,或可商酌。
⑩名詞用作形容詞(名轉形)的實質是把名詞中的某種性質意義提取出來加以使用,即用具有某種性質的事物(名詞)來表示那種性質(形容詞)。(張伯江1994)這種現(xiàn)象古今漢語都比較普遍,又可參譚景春(1998)。“高廣的禪院”性質意義即疏失、粗疏,這是禪林賦予的附加意義,用“高茅”(名詞)可指形容詞粗疏。又如禪宗文獻有“孟八郎”一詞,本作名詞,指粗疏之人,如《圓悟錄》卷九:“僧問:‘古者道:釋迦彌勒猶是他奴,且道他是什么人?’師云:‘三家村里孟八郎。’”禪師則可活用為形容詞或副詞,表迂闊、糊涂,如《圓悟錄》卷一二:“而今兄弟若被問將心與汝安,便孟八郎,或打個圓相,或進前三步退后三步?!薄短撎娩洝肪硪唬骸皫熢疲骸湃思氨M玄微猶恐走作,今人只管孟八郎道,總是五逆人聞雷?!?/p>
The Meaning and Motivation of(茅廣) and(高茅) in Zen Literature
WANG Chang-lin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China)
In Zen literature,(茅廣) and(高茅) both have circuity meaning,(茅廣) is neither(反切語) of(莽), nor dialect word. The two words are authentic professional jargon of Ze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way and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two words from Zen living habits, religious philosophy and Zen language style.
Zen literature; Dialect and popular word;(高茅);(茅廣); Motivation
H134
A
1000-1263(2018)01-0101-05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日僧無著道忠中國禪籍語言研究論考”(17BYY02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禪宗文獻語辭匯釋”(14JJD740001)
王長林,男,1989 年生,四川廣元人,四川大學中文系專職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漢語詞匯史、訓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