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
【摘要】 知識對于人類有著各方面的影響。同樣,在新的社會下,教育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機遇以及挑戰(zhàn)。當今的科技發(fā)展,促使世界的各方面快速變化,新的科學教育運動正在悄無聲息的融入世界各個角落。如日本提出了“新科技立國”“個性化方針”等,而我國則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決策。明顯的提出了關于“探究”的話題。強調要給予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及方法的機會。2002年的新課標進入校園,其重要理論之一,就是鼓勵實行探究性教學。尤其是物理課程,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強調學生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的體驗,實踐等的重要性。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指導下的相對穩(wěn)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框架和教學活動程序,作為教育教學的結構和框架,突出教育教學模式是從宏觀上對教育教學活動的整體和各個要素之間內部的功能和關系進行把握,作為活動的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但在具體的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不是一個簡單而有形的標準樣式,而是無形的過程,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自身思維的加工建立起來的一整套設計、調控等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理論體系。
【關鍵詞】 初中物理 探究教學模式 案例探究性教學重視學生對于教學過程與方法的經歷,從而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方面,加深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最終養(yǎng)成。將探究性教學帶入對新課標下初中物理的實際教育教學中,有助于開闊現(xiàn)如今的物理教學改革的視野,也有助于拓展初中物理教學工作者對新課標物理課程改革以及發(fā)展的理解。中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讓學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將重點放在課本上,以及形成課堂上教師教授,學生按部就班的學習狀態(tài)。物理課程也是如此,片面的強調課本知識,忽視了對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束縛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實驗性的課程也以教師演示,學生聽課為主,學生基本沒有動手、動腦的機會。時代的變化迫切的需要物理課堂上教育教學新的模式產生。
一、物理探究式教學的特點
2002年的新課標要求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有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式的教學,強調探究的過程以及方法,主張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變革,注重對于“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以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為中心,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通過實驗、團隊討論等方法得出結論以此獲取知識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中“注入式”的教學方法的局限,讓學生感受自己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激情,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體。
二、物理探究式教學的過程
首先根據課題創(chuàng)設意境,使用各種媒體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教學的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再解釋出現(xiàn)現(xiàn)象的原因,引入課題;之后由教師帶動學生進行猜想,并提出一定假設,在此過程中可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提出假設之后,根據假設的情況,由學生分組動手進行實驗,并根據實驗得到的數據,得出實驗的結果。
三、物理探究式教學的具體案例分析
【教學案例一】
《研究電磁鐵》
教師利用電影《透明人》中女主角在危急時刻拆下了鐵門的鐵把手,利用一系列直流電源工具制成一個簡易電磁鐵把鐵門外的鐵栓吸住拉開之后跑掉的片段。吸引學生對于自己制作電磁鐵的學習興趣,教師再適時提出“根據視頻中的片段,你能提出什么有關物理上的問題”“視頻中的女生用什么方法打開了鐵門”“你認為要制作一個電磁鐵,需要用到的器材”,由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引入課題,引導學生對于電磁鐵進行各種猜測與假想,“電磁鐵的磁性與那些因素有關”“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電流大小是否有關”“并將假想記錄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驗證猜想并得出結論。
本文的情境導入能讓學生迅速的進入情景,燃起對于制作電磁鐵的熱情,在教師的合理參與下,調動學生的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參與到實驗探究過程中。
【教學案例二】
《氣體的壓強》
讓學生大口呼吸感知到空氣的存在,教師適時的進行說明:地球是被一層名為大氣的空氣包圍。接著提出問題“大氣有壓強嗎”“你能根據你平時的生活經驗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嗎”給出熱水、雪碧瓶、吸管、鹽水瓶、注射器、氣球、彈簧測力計、鉤碼、吸盤等一系列需要的器材。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果學生提不出方法,教師可以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實驗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思維上的突破口,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這些實驗是怎樣顯示大氣壓的存在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的基本思想:大氣壓普遍存在,但是研究對象平時兩側同時受到大氣壓作用,沒有表現(xiàn)出來。靈活的使用逆向思維,改變一側的氣壓大小,就會在另一側顯示出效果。
教師解釋現(xiàn)象,引導學生估測大氣壓的數值,學生一般會使用覆杯實驗、利用排除空氣后真空的注射器下面掛鉤碼等方式,教師應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指出這些實驗的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在大氣壓產生的原因及大氣壓的變化上,教師先由液體壓強的產生原因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對有關大氣壓的變化進行猜想。之后教師再對標準大氣壓的數值,以及測定大氣壓的儀器進行介紹。在測試沸點與氣壓的關系時,演示課本上的實驗,提出問題“高壓鍋為什么能更快的煮熟飯菜”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本課比較抽象,學生很難就課本內容進行理解,比較適合采用先展示現(xiàn)象再進行理論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吸收。不停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實驗并解決問題,互相交流討論,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
【教學案例三】
《歐姆定律的應用—“伏安法測電阻”》
從半導體收音機中事先取出一只限流電阻,從內部引出兩根線,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先接上原來取出的電阻,然后更換一只阻值較大的電阻接上,讓學生能夠明顯的感到半導體收音機音量的變化,從而說明電阻起的作用。教師提出問題“有一只標號磨損的電阻器,如何得知它的電阻值”,給出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導線等一系列的實驗器材。并對學生進行引導“類似于測量某物體的密度,思考如何測量電阻器的電阻”“測量電阻的原理是什么,嘗試用原理畫出電路圖,再根據所畫的電路圖連接實物”。對學生進行分組,最后由小組派出代表將自己組內的設計原理,繪制的電路圖,以及實驗的數據進行展示,與全班交流。
在測定未知電阻的試驗中,以往的教學方式都是先照本宣科的講“伏安法測電阻”的方法,然后按照課本上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然后從改變實驗器材方面引導學生探索其他的測定位置電阻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得不跟著設計好的學習步驟進行操作,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探究性教學模式讓學生自己設計可能的方案,并自己去驗證方案的可行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和研究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張宇梅.初中物理“導學激趣”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2]吳明忠.初中物理教學模式運用合作學習方法的探究[J].新課程,2013,(11) :50.
[3]肖永琴.問題驅動式高初中物理探究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學理科園地,2014,(3) :1-3.
[4]陳建華.初中物理“問題-探究”式教學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90-91.
[5]于曉燕.物理新授課教學中“四層次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體系初探——以初中物理“大氣壓強”教學設計為例[J].讀書文摘,2016,(20) :130-131.
[6]米亞男.初中物理目標—互動—探究教學模式實驗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