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榮+陳志寶
摘 要: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為我國科研機構的知識產權管理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隨著科技成果轉化率的不斷提升,專利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創(chuàng)新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作用日趨凸顯,本文首先闡述了科研機構知識產權的發(fā)展現狀,分析了當前公益性科研機構知識產權轉移形勢,同時結合目前的發(fā)展趨勢對專利權私有特性與公益性的矛盾統(tǒng)一進行簡單的探討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公益性;科研機構;專利;知識產權;轉移
中圖分類號:D9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1-0208-02
1 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的創(chuàng)造與保護。這些年,我國在這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全民的專利意識與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明顯增強。伴隨著國際競爭環(huán)境的不斷加劇,我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國賴以生存的要素驅動以及投資驅動的發(fā)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的挑戰(zhàn),在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型國家以及高水平的知識產權國家的關鍵時期,我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依舊不強,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知識產權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支撐作用并沒有顯現,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產學研合作難依然是制約國內高校及科研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知識產權事業(yè)的支持力度,相繼頒布和完善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十三五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綱要》等法律法規(guī),對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以及質量,推動社會以及企業(yè)的經濟轉型和提質提效起到了強有力的保障。
2 我國科研機構知識產權的發(fā)展現狀
2.1 知識產權管理意識偏頗
我國科研機構之所以不斷加強對專利知識產權管理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是由于科技論文和專利的發(fā)表已經成為衡量科研人員晉升和評聘的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專利知識產權也成為了現階段科研機構彰顯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部分科研人員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出現了偏頗,將一些沒有實際價值的專利進行了申報,甚至將同一個專利進行拆分申報,知識產權管理呈現出重數量、輕質量的特點。另外,我國科研機構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依舊停留在統(tǒng)計,獎勵以及專利評審等傳統(tǒng)工作上,嚴重忽視了知識產權的有效開發(fā)利用以及產業(yè)化發(fā)展,導致專利創(chuàng)新性低,專利技術應用轉化程度不高,從整體上阻礙了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乃至經濟的發(fā)展[1]。
2.2 缺乏專職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和專業(yè)知識產權管理人才
據相關調查了解,江西省科學院無效專利中由于未繳年費而專利權終止的情況屢見不鮮,未繳年費專利權終止共有36件專利,占無效專利總數的62%。其中發(fā)明專利14件,實用新型22件,占實用新型總數44件的50%,說明實用新型無效幾乎都是因為未繳年費。專利法的規(guī)定,專利年費滯納期滿仍未繳納或者繳足專利年費或者滯納金的,自滯納期滿之日起兩個月后審查員應當發(fā)出專利權終止通知書。這些問題說明科研機構對知識產權管理僅僅停留在成果管理方面,對專利的申請維護十分不重視,沒有有效轉化這些專利的價值;這些專利普遍存續(xù)期間不長,說明科學研究院申請人或代理人沒有對專利狀態(tài)進行不定期實時跟蹤,對專利沒有價值評估體系、長遠的保護策略和對專利維護的有效管理,難以真正實現知識產權的高效管理[2]。
2.3 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年來,根據我國對公益性科研機構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設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有65%以上的科研機構缺乏科學規(guī)范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對于已經制定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科研機構中,只有部分單位機構的管理制度較為成熟,可操作性強,其它科研機構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存在問題較多。例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規(guī)定科研單位可以規(guī)定科研人員研究科技成果的獎勵方式和數額,如果無法及時兼顧雙方利益不僅會影響職務發(fā)明人的積極性,還會影響科技單位轉化科研成果的積極性。
3 公益性科研機構知識產權轉移形勢
3.1 公益性科研機構的歷史擔當與時代使命
公益性科研機構是科研成果誕生與產出的搖籃,是向全社會提供技術創(chuàng)新與技術服務的場所,是政府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的技術支撐。為了進一步增強公益性科研機構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政府頒布實施了《關于深化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深化非營利性機構管理和運行改革提供了保障。公益性科研機構長期以來依靠政府職能而存在,科研經費通常也是由國家財政支出,長期以來缺乏內在動力,為了進一步深化公益性科研機構的改革,科研機構應當堅持因地制宜通過企業(yè)化改制、資金支持以及結構優(yōu)化等方式促進科研機構的發(fā)展,建立與市場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現代化科研機構的管理運行機制,全面加強政府經費扶持力度,留住學術帶頭人和骨干人才,充分調動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快公益性科研機構的可持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而更好的完成其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3]。
3.2 專利法頒布實施以來30余年來的變化與趨勢
為了實現公益性科研機構的歷史使命,建設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形成優(yōu)勢,國務院于2015年頒布了《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專利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產權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資源,與此同時《專利法》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日益凸顯。
我國《專利法》自頒布實施以來經歷了三次修訂,第一次修訂是在1992年,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專利權制度在國際經濟合作與跨國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逐漸暴露出了我國專利制度的缺陷,為了協(xié)調中美知識產權而對專利制度進行了強制性的修訂,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專利申請人的權益。第二次專利權的修訂于2000年,從國際環(huán)境來看,TRIPS協(xié)議已經形成,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此次修訂部分內容體現了與國際條約的接軌,主要是為了保持 TRIPS協(xié)議的規(guī)定相一致。同時此次修訂賦予了我國所有制企業(yè)與非國有企業(yè)同等的地位,政府強制性因素明顯減少。在之前的專利法中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專利的侵權賠償,專利權人的利益并沒有得到保障,修訂之后專利侵權訴訟對專利權人的利益進行了保障,另外,《專利法》(2000)第六條明確規(guī)定了合同有限的原則,對科研機構以及科研人員面向市場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國“入世”之后經濟飛速發(fā)展,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不斷出現摩擦,為了進一步維護自身利益,實現反壟斷與國際條約的接軌,2008年我國對專利法進行了第三次修訂[4]。endprint
在《專利法》頒布實施的30余年中,專利工作在當今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對我國的科技創(chuàng)新的保護以及社會經濟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專利法實施中存在如下突出問題:專利質量總體上還處在較低水平,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侵權行為時有發(fā)生,專利保護實際效果與創(chuàng)新主體的期待存在較大差距;專利運用能力不足,專利的市場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專利公共和社會服務能力不強,與快速增長的社會需求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第四次全面修改將從提高專利質量、加大執(zhí)法力度、加強專利保護、促進專利運用等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進行?!秾@ā奉C布實施以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表現出了我國的專利制度的有效性正在逐步得到強化,同時為專利知識產權的價值的轉移提供了巨大的契機。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專利制度最終將實現由過去不完善到自生的實質性轉變[5]。
4 專利權私有特性與公益性的矛盾統(tǒng)一
隨著專利知識產權的不斷發(fā)展,專利權的私有特性與公益性之間的矛盾成為當前知識產權制度關注的重點問題,同時知識財產實現最佳化市場配置的關鍵所在。專利權作為一種私有權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專利權人對科技成果的專有權和排他性權利,正是這種私有性激發(fā)了社會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得不同主體競相創(chuàng)新,推動了市場經濟的大力發(fā)展。然而,保護專利權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通過私有權來鼓勵競爭,在有限的限制競爭中增進有效競爭以實現其服務于社會的公益性,因此,專利權人對其科技成果的專有權也就是合法壟斷權與社會公眾對該項科技成果的合理需求構成了專利法的基本矛盾。對這一矛盾的忽視有可能導致知識產權人權利過大,危害社會接近科技成果的社會利益,也有可能擴大公眾接近科技成果的范圍,損害知識產權人的利益,所以,判斷知識產權的公益性及其價值范圍,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當前的基本國情以及社會生產力來探尋知識產權私有性與公益性的平衡點[6]。
維持專利知識產權人的專有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用知識產品的利益之間的平衡關系始終是知識產權法追求的價值目標。由于受到不同時期的財政資金,國家政策以及文化需求等因素的影響,知識產權制度會隨著經濟發(fā)展價值鏈以及社會制度的變遷而進行相應的調整,通過對知識產權權利的限制與反限制制度來維持新的利益平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發(fā)展,專利知識產權法的平衡狀態(tài)會不斷的被打破,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通過反復構建專利知識產權的限制權力來最終達到專利權的私有性與公益性之間的平衡,實現從矛盾到統(tǒng)一,從而真正起到鼓勵社會知識創(chuàng)造與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完成專利知識產權的價值轉移。
5 討論
隨著我國對專利知識產權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政府應當加強對公益性研究機構的重視程度,針對我國科研機構知識產權的發(fā)展現狀平衡專利知識產權制度的矛盾,從人力、物力、財力方面予以一定的扶持:
首先,公益性科研機構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當建立一個專利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由專業(yè)人員對科研機構的專利申報進行統(tǒng)一管理;同時也需要培養(yǎng)專利方面的專業(yè)人才,對專利質量進行把控。其次,在申報專利之前管理人員應對專利技術的新穎性進行檢索,對科研成果進行查新,這樣可以減小由于沒有新穎性而被駁回的概率,從而提高專利授權率。再次,慎重選擇專利代理事務所,要選擇專利申請授權率高、保護力度強的代理事務所,并且要實時跟蹤專利的狀態(tài),及時與代理所溝通,減少由于未答復審查意見而被撤回的概率。最后,公益性科學研究院應制定相應的專利戰(zhàn)略,完善對專利知識產權的管理制度,對當前擁有的專利進行有效的布局,形成專利網;對有價值的專利可以進行可靠性評估,考慮許可轉讓,加快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轉化,真正實現科研機構專利知識產權價值的轉移,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社會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洪銀興.科技創(chuàng)新階段及其創(chuàng)新價值鏈分析[J].經濟學家,2017,(04):5-12.
[2]范建永,鄭紅鶯,秦正雨.知識產權運營開啟知識產權新視野新體驗[J].科技促進發(fā)展,2016,(06):690-694.
[3]杜躍平,王舒平,段利民.中國專利運營公司典型模式調查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01):83-88.
[4]王遠勝.地方專利技術展示交易平臺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2,(03):91-95.
[5]李麗紅.論知識產權保護與公共利益目標的實現[J].現代財經,2007,(6):60-63.
[6]張士運,賈品榮,李功越,等.地方科研院所核心能力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