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慧+徐洪
一、引言
碩士研究生擴招始于1999年,已經近二十年,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成為緩解就業(yè)難的措施之一。由于碩士研究生的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其價值在不斷“貶值”,可以說,碩士研究生正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
關于碩士研究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術素養(yǎng)與道德、學習與科研能力、培養(yǎng)模式等方面的探究,從微觀視角,對碩士研究生的課堂行為研究較少。安然、魏先鵬從跨文化視角對多元文化課堂進行了觀察分析,曾憲培對全日制教育碩士課堂教學行為的優(yōu)化策略進行了研究。本文使用參與式觀察法,對南方某知名大學碩士研究生的課堂行為進行了深入觀察,以展示碩士研究生真實的課堂情況,并借此探討在擴招背景下,碩士研究生是否因就業(yè)壓力增大而課堂行為變得相對積極。
觀察的課程共有20位碩士研究生上課(包括觀察者本人),分別來自不同的研究方向。觀察時間為某周五下午上課前15分鐘,一直持續(xù)到課程結束學生離開教室,總計約3個小時。觀察地點在大學的教學樓,教室內部結構如下圖所示。
觀察內容為課程中的碩士研究生的聽課狀況,包括學生到達教室的時間,座位情況,聽課狀態(tài),學生間、師生間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交流互動等,在注意捕捉細節(jié)信息的同時,也注意觀察整體的課堂氛圍及學生的整體上課狀態(tài)。
二、研究發(fā)現
(一)碩士研究生的課堂積極性較低
從學生進入教室的時間來看,在1∶53至1∶55這個時間段一共有9名同學到達教室,1∶55到2∶00前有6人到達教室,這兩個時間段到達教室的學生最多,課前5到10分鐘是學生進入教室的高峰期。在1∶45之前到達教室的有1人,在上課(2∶00開始上課)之后到達教室的有1人。
結合以上三方面的情況來看,碩士研究生大多數都能按時到達教室,但在座位選擇上以中后排為主,課堂上做與課堂無關之事的學生不在少數,積極性不是很高。
(二)同一專業(yè)、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間交流較少
碩士研究生階段,同一專業(yè)的學生會被分為不同的研究方向,學習內容會更加細化。在課堂上,學生通常會選擇和有歸屬感(同寢室,同方向)的人坐在一起,這就大大降低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間的交流。大部分人只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交友。如,2:37當臺上匯報的同學談到“二孩政策”時,筆者前面的兩個女生相互調侃:“你趕快抓緊生一個呀!”“你怎么不抓緊,你先生我再生?!睆南噜復瑢W間的語言和非語言交流來看,與他們相鄰的人都是比較熟悉、親密的朋友,他們間的人際距離較為親近。但是和不同研究方向、不熟悉同學間的交流就很少。
(三)老師的教態(tài)、熱門話題的討論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當老師走到學生中間時(如2:30時),看向老師的學生明顯增多;當老師與學生微笑對視時(如2:45時),學生也會給予老師相應的回應;但當老師在最后一排點評作業(yè)時(如3:15時),看向老師的學生較少。說明老師在學生看得到的視野里得到的關注度較高,老師與學生間的非語言交流,如眼神的互動、面部表情的變化等,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當課堂上涉及到“二孩政策”、“中國外逃官員”類似的熱門話題時,學生的關注度明顯提高,聽課興趣顯著提升,并伴隨討論。如在4點時,一位同學的匯報中展示了中國外逃官員的照片,下面的學生紛紛議論:“哇哇哇……”“廣東的最多”。
三、討論
(一)碩士研究生在師生互動型課堂中并未占主導地位
在碩士研究生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行為傾向于平等對話,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更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此次進行觀察的課堂,先由學生進行PPT匯報,老師隨后點評。在這種互動型的課堂中,碩士研究生的課堂行為并不積極,教師在課堂中仍然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在碩士研究生的課堂上,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如何讓學生專注于課堂內容,是教師需要關注并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碩士研究生的學習狀態(tài)受到環(huán)境刺激的影響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環(huán)境刺激引起的行為反應。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受到教師的控制強度、強化手段與上課內容選擇以及環(huán)境刺激等因素的影響。在碩士研究生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態(tài)、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以及課堂內容的趣味性,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三)碩士研究生的課堂行為并未表現出因擴招而帶來的學習壓力
選擇繼續(xù)攻讀碩士研究生,有的學生是為了躲避就業(yè)高峰,有的是為了彌補高考遺憾,有的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機遇。在對碩士研究生課堂行為的觀察研究中發(fā)現,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上課積極性不高,在課堂上,沒有感受到因擴招而帶來的學習或就業(yè)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