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一生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的任何一種教育形態(tài),三者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的。
關鍵詞:學校;家庭;社會;合力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影響著當代國人的素質(zhì),更是為祖國培養(yǎng)未來的棟梁打下扎實的基礎。而教育不光光是學校教育,更多的人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烏克蘭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奔彝ソ逃蔀榱艘环N重要的教育形式,而社會教育也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緊密結合,構成了人類所接受的全部教育。
一、 學校教育,培育“美麗學生”
學校教育是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學校教育要著眼于每一位孩子終身發(fā)展的精神為引領,以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為有效載體,智慧整合、不斷創(chuàng)新,組織孩子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體驗活動,培育“美麗學生”,創(chuàng)造“美麗生活”。
(一) 踏實抓好常規(guī)工作,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學校常規(guī)教育以“三朵窗花”“火娃住我家”的評比作為抓手來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從文明行為習慣、眼保健操課間操規(guī)范、課間文明休息等細節(jié)入手,規(guī)范學生言行。并充分發(fā)揮“中隊黑板報”“美麗學生光榮榜”“七色光校廣播”“學校主櫥窗”的教育功能。通過這些評比,孩子們不僅規(guī)范了自己的行為準則,更提高了思想道德品質(zhì)。
(二) 認真落實管理工作,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意識
大隊干部作為少先隊員中的佼佼者,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大隊干部競聘上崗,堅持一月一次大隊委例會,落實常規(guī),加強指導,都能強化大隊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還可以創(chuàng)新大隊干部的管理機制:增設“主任助理”“校長助理”,整理、匯總“童眼看校園”相關資料,做好反饋工作;在這基礎上成立“小火娃議事會”,更為深入地參與全校隊員的日常行為管理。這種隊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方法,充分發(fā)揮隊員的主人翁意識,極大地提高了隊員參與學校、班級管理的熱情,提升了隊員的管理能力。
(三) 開拓創(chuàng)新,開展多彩少先隊活動
學校深化少先隊教育活動,組織開展校內(nèi)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各種競賽及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圍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八禮四儀”系列教育,組織一年級入學儀式,四年級成長儀式;以“我們的節(jié)日”為主題,開展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豐富孩子們的節(jié)日精神文化生活;圍繞全民閱讀,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例如書香班級、十佳閱讀之星的評比、“故事媽媽進課堂”“經(jīng)典誦讀”“午間閱讀”等活動,倡導全民讀書,讓學生享受閱讀快樂,提高文學修養(yǎng)。
二、 家庭教育,孕育“美麗學生”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育兒理念、文化素質(zhì)等等都會深深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要教育好一個孩子,光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要培養(yǎng)“美麗學生”,就要將家庭和學校相結合,加強家庭和學校的聯(lián)系,爭取家長的理解、關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學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孕育“美麗學生”,達到教育的目的。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說:“幫助兒童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學校要對家長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給予必要的指導。例如:定期召開家長學校,家長與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交流,進一步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行為習慣、學習情況等。也可以采用沙龍形式,家長和老師、甚至孩子一起來探討在教育中遇到困難,家校合力,解決問題,感悟教育孩子的真諦,吸取他人教育的優(yōu)秀經(jīng)驗,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另外,為進一步家校合力,可以組織家委會活動,例如參觀“交通安全文明教育基地”“小小童子軍,大大正能量”“精英童軍,異地奔跑”等活動。這樣,讓家長融入到學校教育中來,更能讓家長切身體會學校教育,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架起溝通學校與家庭的“連心橋”,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融為一體,相互配合,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三、 社會教育,共育“美麗學生”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教育離不開社會。社會是個大課堂,是一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教材,為教育提供了生動豐富的內(nèi)容,也為孩子們的學習提供了詳盡、感性、富有人情味的環(huán)境。學校教育作為三者的主體,聯(lián)合家庭教育,自覺地、有意識地將教育延伸至社會,利用社會力量來更有效地開展對孩子的教育。例如:聯(lián)合家委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觀電力公司、消防基地、博物館、法治公園等;學校組建校外少先隊活動,聯(lián)合社區(qū)成立了“紅領巾驛站”,靈活利用社區(qū)資源優(yōu)勢,開展別具特色的校外少先隊活動,讓隊員們走向形式和內(nèi)容更加精彩豐富的另一個課堂;組織學生、家長參加社會志愿者活動,將志愿服務深入人心,讓孩子和家長都能通過志愿服務來認識志愿者精神: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的友愛精神;組織開展“道德大講堂”活動,充分挖掘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的榜樣示范作用,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向?qū)W生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等。
在當前教育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的結合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顧曉鳴所說:“構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依靠、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格局,是建立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內(nèi)容。”讓我們一起攜手在教育中不斷探索,讓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教育共生,成就“美麗學生”。
參考文獻:
[1] 高謙民,黃正平.小學班主任[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常青,江蘇省張家港市,張家港市萬紅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