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杰
(遼寧省鐵嶺市清河區(qū)醫(yī)院外科,遼寧 鐵嶺 112003)
復雜性膽囊結石是常見膽囊疾病,在成年人中發(fā)生率高,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復雜性膽囊結石的發(fā)生機制較多,可對患者身心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加上病情復雜,需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1]。本研究將2016年1月~2017年1月78例復雜性膽囊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分組,分別39例,探討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復雜性膽囊結石的臨床療效及手術操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78例復雜性膽囊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分組,分別3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復雜性膽囊結石診斷標準,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所有患者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疾病,無其他禁忌證。本研究經(jīng)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腹腔鏡手術組男17例,女22例;年齡41~79歲,平均(58.18±2.25)歲。膽囊結石的直徑3.5~20.0 mm,平均(8.13±2.15)mm;開腹手術組男18例,女21例;年齡42~79歲,平均(58.91±2.47)歲,膽囊結石的直徑3.6~20.0 mm,平均(8.15±2.12)mm。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開腹手術組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硬膜外麻醉,右肋緣下作切口,將腹壁逐層分離進入腹腔,結合順切和逆切方法切除膽囊,術后根據(jù)有無滲血和炎性情況進行腹腔引流。
腹腔鏡手術組則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氣管插管全麻,仰臥位,將腹腔鏡置入,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換頭高腳低左側傾斜位,保證術野清晰。對膽囊動脈和膽囊管進行分離,使其處于游離狀態(tài)。用生物夾將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夾閉,用剪刀間斷,后將患者膽囊切除,電凝止血后釋放腹腔二氧化碳氣體,將穿刺套管拔除并縫合切口[2]。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復雜性膽囊結石治療總有效率;切口長度、導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程度;患者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膽汁性腹膜炎等的發(fā)生率。
顯效:膽囊結石取凈,臨床癥狀解除;有效:膽囊結石基本取凈,臨床癥狀改善;無效:膽囊結石殘留,癥狀無明顯改善。復雜性膽囊結石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軟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復雜性膽囊結石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復雜性膽囊結石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開腹手術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復雜性膽囊結石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較(n)
2.2 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膽汁性腹膜炎等的發(fā)生率相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膽汁性腹膜炎等的發(fā)生率低于開腹手術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切口長度、導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程度相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切口長度、導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程度低于開腹手術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膽汁性腹膜炎等的發(fā)生率相比較(n)
表3 兩組切口長度、導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程度相比較()
表3 兩組切口長度、導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程度相比較()
P值0.000 0.000 0.000 0.000項目切口長度(cm)導尿管留置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h)疼痛程度(分)開腹手術組13.12±2.77 4.34±1.57 49.13±2.57 5.01±0.52腹腔鏡手術組4.24±1.41 2.13±0.61 26.24±1.61 2.13±0.31 t值8.291 9.253 9.812 8.311
2.4 兩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相比較 腹腔鏡手術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平均住院時間低于開腹手術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相比較()
表4 兩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相比較()
P值<0.05<0.05<0.05項目手術操作時間(min)失血量(ml)住院時間(d)開腹手術組(n=39)67.14±5.14 52.52±5.24 7.02±1.92腹腔鏡手術組(n=39)41.02±10.34 17.26±2.01 4.21±0.57 t值7.921 7.025 8.313
復雜性膽囊結石患者多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傳統(tǒng)多采用開腹手術,但其可帶來創(chuàng)傷和并發(fā)癥,對患者術后恢復產(chǎn)生不良影響,可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影響康復效果。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作,腹腔鏡手術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其用于復雜性膽囊結石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手術切口小,可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另外,復雜性膽囊結石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還可充分應用不同操作技巧,確保手術的安全性[4-5]。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復雜性膽囊結石過程需注意的手術操作技巧有:因膽囊和鄰近胃腸管之間粘連采取銳性和鈍性分離結合方法,若分離困難,則可在粘部位稍微切開膽囊漿膜層,并連同漿膜層向下分離[6-7]。若普通膽囊抓鉗牽拉膽囊困難可改為爪形鉗,了解膽囊管和膽囊漏斗結合部位解剖結構,在膽囊管處理的時候需從出血較少的膽總管、肝尾葉和膽囊形成的三角區(qū)開始進行解剖,避免損傷膽管。將膽囊管切斷后可通過增加圈結有效加固,但需預防膽管狹窄。若肝床和膽囊分離困難,可先將部分膽囊壁留在肝床,黏膜采取電灼破壞方式,將膽囊切除[8-10]。
本研究中,開腹手術組采用開腹手術進行治療,腹腔鏡手術組則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組復雜性膽囊結石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開腹手術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切口長度、導尿管留置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程度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腹腔鏡手術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平均住院時間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腹腔鏡手術組切口感染、皮下氣腫、膽汁性腹膜炎等的發(fā)生率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復雜性膽囊結石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和并發(fā)癥,減輕患者疼痛感,術后留置尿管時間短,可盡早下床活動和出院,值得推廣。
[1] 孫太冉,魯蓓,石玉寶,等.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后影響膽囊功能恢復的危險因素[J].海南醫(yī)學,2016,27(23):3908-3909.
[2] 孫斌.多鏡聯(lián)合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對老年患者膽囊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743-5744.
[3] 劉斌,魯蓓,石玉寶,等.血糖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合并膽囊結石患者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21):2505-2508.
[4] 黃毅敏,王小鋒,向炳輝,等.結石嵌頓性膽囊炎患者硬鏡微創(chuàng)保膽手術后膽囊收縮功能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山東醫(yī)藥,2017,57(12):68-71.
[5] 蔣歡歡,張霞,閆玉潔,等.大黃利膽膠囊預防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后膽囊結石復發(fā)的療效[J].醫(yī)藥導報,2016,35(11):1201-1204.
[6] Qiao X,Ye M,Pan DL,et al.Differentiation of va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derived from animal bile and gallstone: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bile acid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A:Including electrophoresis and other separation methods,2011,1218(1):107-117.
[7] 翁杰,符譽,韓霖,等.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后患者膽囊功能恢復情況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17,45(2):70-72.
[8] 張城榕.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膽囊結石治療中應用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28):104.
[9] Balboa E,Morales G,Aylwin P,et al.Niemann-Pick C2 protein expression regulates lithogenic diet-inducedgallstoneformation anddietary cholesterol metabolism in mice[J].Lipids,2012,47(1):13-25.
[10]王建芳.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