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寧市第七中學校 冷 勤
雖然我國很早就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口號,但是在中考和高考的壓力下,應急教育的影響依然無法完全消除,以高中作業(yè)教學為例,為了在高考中取得較高的分析,強調寫作的華麗性,沒有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新時期,如何對高三語文作文教學進行優(yōu)化,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是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當前,高三語文作文教學普遍存在重視形式創(chuàng)新、忽視作文內容的情況,教師一味強調文章結構、布局、技巧的運用,對于作文內容的充實性不夠重視,甚至有教師提出:優(yōu)秀的題目+新穎的形式=一篇成功的作文。在作文教學中,為了保證文章結構新穎,教師會引入日記、題記等形式,從文體亮點塑造方面,大力宣傳小說、小品等,而實際上,這些無不存在濃厚的形式化色彩,出現了舍本逐末的情況,并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寫作中盲目采用新的文體形式,對于作文結構以及問題的創(chuàng)新不屑一顧,但是這些文體形式并非高中學生能夠輕松駕馭,如果盲目套用,則不僅不利于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還會對其形成束縛。
語言與思維同時存在,可以將語言看作思維的工具,作文實際上就是利用書面化的語言,來表現思維。但是當前,許多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業(yè)教學的過程中,盲目強調華麗辭藻的使用,不辭辛苦地搜集大量的優(yōu)美語句要求學生背誦,希望其能夠將其用到文章寫作中,沒有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往往都是直接挪用、參考一些現成的東西,無論是詞句組織還是語言修飾,缺乏主動創(chuàng)新,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作文并非學生自主思考后創(chuàng)作的文章,而是華麗辭藻滿目堆砌的產物,文章利益不明確,結構混亂,甚至存在嚴重的跑題情況[1]。
教師的能力和素養(yǎng)關系著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也關系著作業(yè)教學水平的提高。而現階段,部分高中語文教師本身能力不足,缺乏創(chuàng)新素質,在教學中盲目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作文教學僵化。例如,在確定作文題目后,教師開始就如何審題、如何立意、如何選材、如何開頭、如何收尾等進行詳細講解,甚至找出大量優(yōu)秀范文進行閱讀。這種滴水不漏的點撥很容易使得學生形成思維定式,不利于自我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開發(fā),導致全班學生寫出的作文大同小異,缺乏個性。
面對高三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想要提升教學效果,需要及時做好改革創(chuàng)新,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培養(yǎng)??紤]高中學生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和想象力,做到大膽創(chuàng)新,對作文素材進行豐富,繼而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新時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保證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核心要素。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其大膽發(fā)言,大膽創(chuàng)新,對學生的個性進行開發(fā)。例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自身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通過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想法,將作文的主題、內涵等暫時拋開,使得學生能夠暢所欲言。
作文寫作是一個思維構筑的過程,與學生的自我認知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密切相關?;诖?,在高三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其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通過對語言的合理組織,表達學生對于社會乃至人生的見解。同時,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將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引入到作文中,通過事物的描寫實現感情抒發(fā)。學生觀察的對象豐富多彩,可以是動物、植物,也可以是人,更可以是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記日記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作為素材的積累,逐步提升寫作能力。從語文教師的角度,應該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發(fā)現中感悟,然后利用作文實現生活的回歸和再現,使得作文能夠蘊含豐富且真切的情感[2]。
新課程標準下,作文教學應該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進行培養(yǎng),拓展其思維能力。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言“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由此可知,思考是寫作的第一個步驟,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針對當前高三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作文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鼓勵其大膽沖破思維定式的束縛,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進行作文立意與選材,保證其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例如,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生提供作文素材袋,鼓勵其在平時做好資料的收集,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培養(yǎng)其合作能力。
學生寫出的作文僅僅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需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完善。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作文批改的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通過自改、互改相互結合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實現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通過小組內互改和小組間互改的方式,提升作文批改的有效性,實現全體學生共同進步[3]。
【結 語】
總而言之,在高三語文課程中,作文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寫作水平能夠體現出學生對于語言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也能夠反映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融入情感,配合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作出能夠讓人耳目一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