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巍
摘 要:目前,校園數字網絡已經在全國各個院校得到普遍應用,并且各方面技術已經成熟完善,各個院校在實踐中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全面構建數字化校園網絡,大力推進全校師生對校園網資源的有效應用。但是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及新思想的涌現,教育信息化新的形態(tài)出現,為滿足新時代和未來的教學發(fā)展需求,建設智慧校園也是未來院校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為院校和外部世界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只能環(huán)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對教學、學習、日出辦公提供了一個實時、靈活、快速的環(huán)境,開啟“互聯網+教育新時代”。
關鍵詞:智慧;網絡;校園;教育
興師重教,國之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其著作《我們怎樣辦好教育》中指出,實現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應該把教育擺在先行官的位置上,努力實現教育、科技、經濟相互扶持、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
智慧校園云應用平臺,基于“大數據、云+端” 框架構建,搭載幾十種業(yè)務應用系統(tǒng)的具有創(chuàng)新科技水平的教學管理平臺,平臺建設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戰(zhàn)略要求以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建設規(guī)范,結合院校教育行政和教學業(yè)務領域需要,可以實現高度集成化、管理一體化、資源共享化、教務公開化、操作簡便化等特點,提高院校管理水平和教學效率,因此,院校構建已大數據為根基的智慧校園符合院校當今和未來發(fā)展需要。
1 智慧校園的起源發(fā)展
技術的發(fā)展總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同樣,智慧校園的產生也是基礎數字化校園的發(fā)展,早在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它是信息技術視野下一種新的 理念、新的管理模式,變革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造系統(tǒng)與自然的交互方式。2009年8月,IBM又發(fā)布了《智慧地球贏在中國》計劃書,正式揭開 IBM“智慧地球”中國戰(zhàn)略的序幕?!爸腔鄣厍颉彼故镜募夹g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等等被公認為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而與“智慧地球”密切相關的物聯網、云計算等,在近幾年迅猛發(fā)展,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他產生的影響我們都深有體會。智慧校園也是智慧地球中的一項,也是及其重要的一項,因為一個國家的教育事業(yè)直接影響著國家整體實力水平的提升。
2 智慧校園建設與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已清華大學為主的部分學院已建立智慧校園,然而大部分學院仍處于規(guī)劃立項或建設階段??傮w上都側重于校園環(huán)境建設,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建設內容不緊多而且雜、沒有明確的劃分,涉及的相關部門、專業(yè)較多,規(guī)劃建設周期均比較長,但各個院校發(fā)展方向的不同,又導致智慧校園建設的重點各有不同。
智慧校園的建設既要明白他的意義所在,也要從他的特征、根本上了解獨自的特點,智慧校園的特點有三:一是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huán)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二是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中,實現互聯、協(xié)作;三是通過智能感知環(huán)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院校與外部世界提供一個相互交流、感知的接口。智慧校園是在現有校園網和院校教育信息化設施及應用系統(tǒng)的基礎上,采用網絡環(huán)境、物聯網感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等多方面技術,通過RFID、視頻監(jiān)控、二維碼、人工智能AI等感知技術和設備,應用無線網絡技術組建校園移動學習網,實現對校園內的教學大樓、圖書館、教室、實驗室和教學設備、教學資源、教學管理信息、學校公共管理信息、活動信息等等進行識別、傳輸、存儲、處理和控制,為師生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管理使用服務。智慧校園他的體系極為龐大,所以使用人員都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并且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以使用。
智慧校園涵蓋整個校園,隨處可見的電子設備,都通過互聯網連接主服務器,可以隨時了解自己想要獲取的信息。比如智慧教室,通過內部設備和網絡,可以同步做好授課、課堂考勤、教學記錄、教學視頻錄制等工作,方便學生課后復習調取觀看回放;再如學生可以利用手機APP等,實現人性化的選課或者交互學習,通過主服務器的智能分析,選擇最優(yōu)方案;還可以結合學校演示大屏等硬件設備,利用平臺系統(tǒng)的海量數據,通過分布式云計算技術匯總后,形成完整詳細的大數據統(tǒng)計圖形化、可視化,全面展現當前校園信息化應用,為教學提供參考,及時、準確的反饋學生學業(yè)狀況、發(fā)現學生存在的潛在問題,進而預測學生及學院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3 現階段還存在的一些問題
智慧校園的無疑是最符合當今社會需求的教育學習平臺,但是由于正處在初級階段,仍缺乏理論層面指導和對理論的關注。一是在設計上以技術平臺為中心,趨向于管理業(yè)務,偏離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核心方向。二是在智慧校園的深層次認知還不夠深入,內容過于簡單化、理想化,在設計和建設上面還受到數字校園的影響。三是體系建設不健全,智慧校園的覆蓋面不夠廣,資源有限,多數都需要院校內部提供,資源量不足,而且管理也是單方向傳輸模式,在教育教學及科研結合還不密切,提供一些簡單的信息查詢和交互平臺 ,沒有對這種信息化成果作為新的管理模型的意識。種種問題還需要在今后的建設中不斷摸索更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在融合中還有很多上升空間。
4 智慧校園的展望
智慧校園是技術和教育教學能力水平相結合的一個平臺,教育的信息化對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長遠的意義,從目前建設的程度來看,仍有很多可以深入研究的問題,如管理端和使用戶如何交互的問題、如何科學合理的去教育學習等等?,F在智慧校園建設還未在各個院校廣泛普及?!爸腔坌@”完全取代“數字校園/ 數字化校園”不會一蹴而就,其概念還需要推廣,以取得各方廣泛共識。一是要加強理論研究智慧校園建設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和促進教育教學效果、效率與效益最大化。二是要在智慧校園建設中,能否催生新的理論、產生出新的事物,為可智慧校園的發(fā)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三是要結合智慧教育理念,加強建設與應用的協(xié)同,為智慧教育提供方向支撐。未來應在智慧感知環(huán)境的基礎上,更多應用到教學與科研之中,這也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 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要求和目標。
智慧校園的建設應在以教育和現代化的教育相關理論的指引下,圍繞用戶為中心,構建一個以人為本,以教與學為核心,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綜合考慮技術和管理方案構建穩(wěn)定、靈活、便捷、安全、科學、廣泛參與的智慧校園。教育事業(yè)是長期的,我們不能把智慧校園當成教學的最終形態(tài),我們應該在智慧校園的基礎上不斷拓展,開拓新理論、新思路、新技術。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挑戰(zhàn),才能獲得新的成果,不斷鉆研,才能有更寬廣的發(fā)展。才能讓教育事業(yè)真正融入社會群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