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玲+王俊杰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qū)匯豐中學,利用移動學習終端創(chuàng)設智慧學習環(huán)境,開展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翻轉課堂、主題探究、學習診斷和學情分析等活動,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叭巳送ā彪娮訒椖康囊M,借助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和平臺,三年來經過電子書包班教師不斷的實踐,反思,完善,形成了符合校情、學情的獨樹一幟的數字品牌。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學校的各項工作的內容、形式、效果發(fā)生了改變。學校先后獲得多項殊榮:國家級語言文字示范校,山西省素質教育示范校、山西省人人通項目示范校、山西省優(yōu)秀校本課程一等獎等等。2016年召開的第二屆全國教育信息技術應用現場會上,帶著教育信息化的課改氣息,出現在中央電教館的展覽大廳,出現在全國中小學典型案例的成果匯集里。
一、強化硬件建設,保障應用驅動
學校網絡不斷優(yōu)化,首先基于PAD+互聯網+云平臺的運行模式,這種模式學生PAD直接訪問互聯網。在互動課堂中,訪問量比較集中,對學校的網絡帶寬要求比較高,隨著學校電子書包班的增加學校帶寬越發(fā)不夠用,需要不斷地增加學校帶寬的怪圈中,電子書包的發(fā)展受到了制約?;赑AD+LAN服務器+互聯網+云平臺的運行模式,這種模式是學生PAD首先訪問本地服務器資源和內容,如果本地沒才需要訪問云端資源。教師僅需要把云端資源同步到本地服務器,這樣大大增加了學生訪問資源的速度,而且還節(jié)省了學校帶寬的壓力,尤其在上課中使用互動課堂進行師生交互時,不需要每次訪問云端資源,直接LAN內部就解決了。
在解決信息化設備短缺的問題上,采取整班購機學生自帶設備(BYOD)到學校學習,幫助學生管好時間、用好科技;通過智慧平臺把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變?yōu)閹熒餐瓿扇蝿盏倪^程,創(chuàng)建了學習平臺,拓展了學習空間,促進了師生共同發(fā)展。
二、堅持課題引領,力求應用創(chuàng)新
以“山西省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研究課題之‘電子書包教與學的應用研究”課題實驗為引領,通過研究探索出適合本校實際的、信息技術在初中各學科教學中有效應用的具體途徑與策略,從而為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深度整合提供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的實踐方案。通過實踐研究,構建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和信息化數字教學資源,改善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促進學與教的方式與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打造一批學科骨干教師,并能以點帶面地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提升師資隊伍整體的信息化、專業(yè)化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每位電子書包班帶課教師就是課題的研究者,每位教師有自己的了課題,并對課題組成員進行集中培訓,專家引領等方式,使教師帶著課題將平時的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使研究工作更符合實際。每學期定期開展課題研討活動,結合教學案例,開展聽課、說課、評課,探討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探索典型課例,打造精品課,初步提煉建模。做到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提高應用效果。
三、堅持融合創(chuàng)新,構建智慧課堂
聚焦于教學、聚焦于課堂、聚焦于師生活動,在應用中創(chuàng)新,不斷深化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構建出具有匯豐特色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全校教師堅持“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課改理念,本著“尊崇主體,激活潛能;和諧發(fā)展,走向成功”的原則,以“轉變學習方式,打造高效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為目標,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2007年至2008年,學校構建了匯豐中學自主課堂教學模式——“激趣明標、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拓展延伸”。以后的幾年里,緊跟課改新形勢,確立了一把手“5個一”課改工程體系。
(一)課前階段——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
課前環(huán)節(jié)教師行為包括:學情分析——制作、推送預習資料——預習評測——互動交流——教學設計;學生行為包括:接受預習資料——自主預習(新知識預習,觀看微視頻,查閱資料,問題導讀等)——完成預習評測——討論交流——上傳自主學習成果——批注、設疑;
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優(yōu)化教學設計,實現以學定教。首先利用‘電子書包平臺,參看學生學習歷史成績查詢統(tǒng)計和作業(yè)分析,精確地掌握學情基本信息,依據學習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特征檔案和學習檔案的分析結果,教師便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預習內容,制作和提供預習資料,用于學生的預習活動。通過平臺向學生推送微課視頻、學習課件、富媒體資源、預習測試題等預習內容。
(二)、課中階段——以師生互動為關鍵
在課中階段,基于‘電子書包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行為:課題導入激趣明標——指導探究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實時檢測——拓展延伸激勵評價等。學生行為包括:展示預習效果——合作交流探究——檢測總結——課堂展示。
1、課題導入激趣明標
讓具有代表性的同學展示自己的預習效果,進而教師提示或精講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重點聽取在預習中的疑惑或掌握薄弱的知識,積極參與教學。
2、課堂合作交流探究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作交流探究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意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自己對資料的整理歸納分析、與同學的交流探討以及與教師的交互溝通,逐步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認知。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富媒體學習資源及動態(tài)信息,就某個問題展開互動交流和協作探究,展示和分享學習成果,同時教師基于信息技術平臺對學生的探究提供指導和幫助,促進學生的知識意義建構。
3、當堂訓練實時檢測
在智慧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下,隨堂測評過程中的互動主要體現在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平臺智能推送測評試題,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完成測試題并提交答案的過程。平臺的測試評價信息系統(tǒng)會自動給出客觀題的測試評價結果,即時反饋給學生和教師,用于改進教學。
(三)課后階段——以個性化輔導為重點
基于信息技術平臺重點開展個性化輔導,進行針對性輔導。首先,教師不再是布置統(tǒng)一的作業(yè),而是依據每個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堂學習情況發(fā)布針對性的作業(yè)任務,基于信息技術平臺智能推送個性化復習資料;其次,學生完成作業(yè)后可以根據自己的進度,通過平臺及時將作業(yè)提交給老師,客觀題可以得到即時的自動批改和反饋,而對于主觀作業(yè)題,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作業(yè)情況錄制作業(yè)批改微課,及時推送給這名學生或更多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