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園
(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人民醫(yī)院,安徽 馬鞍山 243100)
近年來我國終末期腎病患者數量在逐年上升,流行病學資料統(tǒng)計顯示,截止至2016年6月約16.5~17.65萬人[1],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也在逐年增多。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長期進行透析治療,體力差,研究顯示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2年后,運動量較少的患者其死亡率是運動量大患者的1.5倍,久坐患者在2年內的死亡率高達56.31%[2]。運動量與透析患者的生存率有直接的關系,運動療法是降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康復手段,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保持適度的運動量,可提升各項身體機能,提高生存質量。本文就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運動干預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療效果,延長其生存期限[3]。
在患者長期透析治療過程中,心血管功能及心外血管會出現病變如:心血管鈣化、左室心肌肥厚等。心血管疾病也成為了威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運動能有效的提高有氧代謝能力,增強患者體質,從而降低患者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幾率。臧格等[4]研究表明,患者在透析過程中進行腳踏車等運動使患者心肌收縮力增強,每搏輸出量增加,心臟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據美國醫(yī)學會研究表示:建議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每周至少要進行3次以上的運動鍛煉[5],3次以上的運動鍛煉可以幫助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升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系統(tǒng)的發(fā)病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自行車、游泳等,運動強度低但持續(xù)性好,此類恒長運動不僅能供給心肌足夠的氧氣,還具有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的作用,適合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6]。
疲倦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喬杉[7]對MDH患者使用修訂的Piper疲倦量表和國際體力活動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體力活動水平與整體疲倦、疲倦的行為維度和視覺維度評分負相關。可見提高體力活動水平對緩解疲倦至關重要。我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平均疲倦水平處于中等。如果在患者接受透析治療是能將運動療法與透析療法相結合,有效提升患者體力,改善患者的疲倦水平,患者在接受透析治療同時,可讓患者進行適當的屈伸練習[8]。
運動可以讓患者的血流量加速,提高了溶質的清除量,也減少了透析后溶質的反彈幾率,因此運動療法具有提升血液透析效果的作用,能使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患者的透析治療更加充分,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限[9]。
終末期腎病患者受貧血、痙攣等因素影響,讓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活動力下降。周瑞玲等通過30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運動訓練3個月后的觀察,通過細胞水平證實出運動療法能有效使得患者骨骼肌細胞中IGF-1增加,從而促進肌蛋白的合成[10],提升患者的運動耐力。運動療法不僅能提升患者的運動能力還能改善患者的機體狀態(tài)。從而提高患者自信心,回歸社會。
多數終末期腎病患者都認為自己“時日不多”,常出現各種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不僅打擊了患者的治療信心,也影響了治療效果,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大受影響。運動具有調節(jié)心理的作用,通過運動患者的各項身體機能都呈上升的趨勢,透析效果也變好。某些程度上增強了患者的治療信心,對消除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有較好的幫助[11]。
2.1.1 腳踏車運動
患者透析日在護理人員監(jiān)督下進行腳踏車運動,可以提高患者運動的依從性,提高生活質量,并且節(jié)省患者時間[4]。運動時間及訓練強度可根據患者的年齡及身體情況而設定。
2.1.2 散步
在非透析治療日散步可以提高MHD患者體力活動水平,改變患者喜靜少動的生活方式,減少肌肉萎縮,適合不易劇烈運動的患者。散步地點可根據患者喜好進行選擇,保持 60~80步/min 的散步頻率,若患者感覺乏累可休息3~5min,每次散步堅持在40min為宜,運動時間由至長,已患者不出現心悸、喘息為宜。
2.1.3 體操
體操適合柔韌度較好的患者,體操動作包含側身運動、轉體運動、體前及整體運動,體操動作由簡至難,循序漸進,持續(xù)時間以40min為宜。
2.1.4 握力、臂力訓練
該項訓練主要針對血流量不足導致透析不充分的患者,通過適當的握力、臂力訓練(握力器、啞鈴等),使患者瘺側肢體血管充盈,提高透析效果。
2.1.5 瑜伽與太極
瑜伽、太極拳等低強度但持續(xù)的運動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幫助最大,瑜伽運動較為安全,且可以鍛煉患者的柔韌性與平衡性,同時瑜伽運動能“修身養(yǎng)性”對改善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也有著較好的幫助。
太極拳較為溫和,結合中醫(yī)經絡穴具有以柔克剛、急緩相間的特點,適合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在運動的同時還能調養(yǎng)患者性情,使患者心情舒暢,太極動作由簡至難,循序漸進,持續(xù)增加運動的時間,時間以30~60min為宜。
運動時間宜選在上午9:00~11:00,下午14:00~17:00或飯后2h以后,運動時間通常為每次20~30分鐘,不宜空腹進行,不宜過度,以免增加機體負擔。運動的強度應從低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休息與運動交替進行,切記過度疲勞,并應在運動前后對患者進行脈搏、血壓的測量,同時做好記錄[13]。醫(yī)護人員要評估患者的運動能力,指導患者掌握運動的時間與強度,預防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2004年由美國醫(yī)學會( ASMA) 指出,最適合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的運動頻率為每周3~5次,每次的運動時間控制在40min以內,15~30min為最佳運動時間,兩次運動間隔宜小于2d[13]。醫(y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運動方式適當調整。
運動時必須嚴格掌握運動療法的適應癥及禁忌癥,遵循運動原則,訓練的內容、時間、強度應根據患者的需要、喜好和身體情況而決定;其次運動要循序漸進,應逐步適應,切忌過度疲勞,同時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要持之以恒,不要自行停止;再次要注重患者的個體化鍛煉,在具體運動時,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活動習慣、心肺功能等身體狀況制訂適宜的個體化方案,不強求一致;最后要注意患者的飲食營養(yǎng),合理補充必要的糖、鹽、維生素及蛋白質等,利用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適當的戶外有氧運動,提高生活質量。
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施運動療法,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促進睡眠質量、改善疲倦水平、減輕抑郁及焦慮情緒。指導透析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鍛煉,有利于提升動靜脈內瘺血流量,提高溶質的清除率及透析效果。
臨床實施時要注意科學性、合理性,在方法、時間、強度、頻率方面要因人而異,制定個體化的運動方案并督促執(zhí)行,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