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任麗娟
(1.寧夏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寧夏 銀川 750001;2.寧夏人民醫(yī)院腎臟內科,寧夏 銀川 750001)
吞咽障礙具體指的是固體以及液體從患者口腔到胃的運動障礙以及傳送延遲,由于吞咽運動所需時間非常短,通常在15秒鐘之內完成,傳統(tǒng)醫(yī)療方案中僅重視治,對于功能評估通常忽略,大概51%到73%腦卒中患者具有不同程度吞咽障礙,雖然一些吞咽困難屬于一過性,但是會引發(fā)不良預后,所以臨床漏診率較高,但是吞咽障礙會引發(fā)吸入性肺炎、抑郁癥以及營養(yǎng)不良等,使患者的恢復時間延長,所以對此進行早期準確評估,開展康復訓練非常重要[1-2]。本文回顧性分析老年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資料100例,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患者在入院之后2小時之內接受常規(guī)護理評估以及單純康復訓練,研究組患者在入院之后2小時之內接受標準吞咽功能評估以及預見性護理,對比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吸入性肺炎出現幾率,現作如下匯報。
回顧性分析老年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資料100例(2016.1-2017.1),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患者在入院之后2小時之內接受常規(guī)護理評估以及單純康復訓練,研究組患者在入院之后2小時之內接受標準吞咽功能評估以及預見性護理;對照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最小年齡60歲,最大年齡85歲,平均71.6±1.3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最小年齡61歲,最大年齡83歲,平均73.1±1.0歲;兩組患者的入選標準:年齡在60歲到90歲之間,全部符合腦卒中吞咽障礙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所選患者全部排除嚴重器質性疾病、意識障礙、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此次研究患者;兩組一般資料對比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吞咽飲水試驗:采取洼田飲水試驗,患者端坐喝下30ml溫開水,觀察所需時間以及嗆咳情況,患者可以順利1次將水咽下,代表1級,患者分2次以上,不嗆咳咽下,代表2級,患者可以1次咽下,但是有嗆咳,代表3級,患者分2次以上咽下,有嗆咳,代表4級,患者頻繁嗆咳,無法全部咽下,代表5級;對照組患者在入院之后的2小時之內接受常規(guī)護理評估以及單純康復訓練;研究組患者在入院之后2小時之內接受標準吞咽功能評估以及預見性護理措施,同時給予患者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預見性護理:針對吞咽飲水試驗分級為1級、2級患者,為其開展進食指導以及基本知識健康教育,改變飲食習慣,保持進食環(huán)境安靜,使患者注意力集中于進食,避免不必要交談,將床頭抬高30度到40度,避免食物返流,主要選擇軟食,進食速度不可過快;針對飲水試驗分級為3級、4級患者,在腦卒中急性期給予患者留置胃管鼻飼,病情得到緩解之后馬上開展吞咽康復訓練;針對飲水試驗分級為5級患者,以留置胃管鼻飼為主,進餐之前需要抬高頭部30度到40度,鼻飼之前需要明確胃管在胃內,鼻飼之前與之后使用溫開水沖洗胃管,最初每次200ml,之后慢慢增加,推注期間需要觀察患者反應[3]。
根據藤島一郎吞咽能力評價標準:患者吞咽能力高于9分代表基本痊愈;患者吞咽能力低于9分高于6分代表明顯好轉;患者吞咽能力得分低于6分高于3分代表好轉;患者吞咽能力得分低于3分代表無效[4]。記錄兩組患者出現吸入性肺炎的幾率。
根據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實施計算,其中所得P值決定是否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研究組患者中基本痊愈30例,明顯好轉17例,好轉2例,無效1例,治療有效率為98.0%,出現吸入性肺炎4例,對照組患者中基本痊愈25例,明顯好轉16例,好轉3例,無效6例,治療有效率為82.0%,出現吸入性肺炎12例,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出現吸入性肺炎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根據統(tǒng)計資料表明,我們國家每年由于中風引起死亡的老年患者數量高于10萬人,由于中風致殘的患者數量更多,為老年人群的生活和家庭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最近10年來,醫(yī)學技術不斷進步,大量新興治療方式獲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是由于腦卒中發(fā)病原因非常復雜,現在還沒有非常有效的治療方式,因為腦卒中患者大部分具有吞咽障礙,所以怎樣評價和預先開展吞咽障礙護理,屬于減少吞咽障礙窒息死亡率的重點[5]。根據本文研究顯示,回顧性分析老年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資料100例,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患者在入院之后2小時之內接受常規(guī)護理評估以及單純康復訓練,研究組患者在入院之后2小時之內接受標準吞咽功能評估以及預見性護理,對比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吸入性肺炎出現幾率,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出現吸入性肺炎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綜上所述,針對老年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為其開展標準吞咽功能評估以及預見性護理措施,可以顯著提升患者治療效果,減少吸入性肺炎的出現幾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