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希汝
(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9)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AD)其主要是由于下肢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而引起的下肢動脈阻塞、狹窄導致的,現(xiàn)目前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的不斷加劇,其發(fā)病率正呈現(xiàn)出一個逐年上漲的趨勢[1]。在該疾病的治療中一般采用血管腔內療法進行治療,臨床效果確切,但術后的并發(fā)癥仍是亟待解決的一項問題,本研究就此疾病的治療中的護理干預措施展開研究并作出報告如下:
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間收治的5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57~86歲,平均年齡(71.5±14.5)歲,所有患者均通過相關診斷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且對本次臨床試驗知情同意。
所有患者均進行血管腔內治療,方法包括單純球囊擴張、球囊擴張聯(lián)合支架植入、取栓治療等。同時于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護理干預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2.1 術前護理干預
在患者進行手術前應對患者進行詳盡的常規(guī)檢查,對患者下肢病變情況做到盡可能多的掌握,從而確保手術方法最貼近患者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的護理干預,告知其疾病的基本常識并為其介紹手術中的注意事項,必要時可為患者介紹臨床手術醫(yī)師的資歷,從而消除患者即將進行手術前的焦慮、恐懼心理。在患者正式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要為其靜脈滴注生理鹽水(0.9%)300~500ml,做好相關的皮膚清潔工作,術前12h禁水禁食并于術前30min使用抗生素。
1.2.2 術后護理干預
在患者手術后,如不及時的進行護理干預很有可能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從而影響患者的疾病恢復情況,有時甚至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術后的護理干預是提高患者預后效果,確保疾病成功康復的重要舉措,主要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建立靜脈通道并進行護理,患者治療后難免需要進行靜脈通道的建立,而靜脈通道的封管處理、消毒處理是至關重要的;二是對患者的皮膚、肢體進行護理,在患者術后不少患者不想行動,導致長期臥床,這就極有可能導致壓瘡,壞疽,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對肢體進行活動,對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環(huán)情況也要給予關注;三是在患者術后要密切注意其皮膚、尿液的健康程度,一旦發(fā)現(xiàn)有異常情況,護理人員應立刻向醫(yī)師匯報。
1.2.3 疼痛護理
患者進行手術后出現(xiàn)疼痛是極為正常的,一些患者由于疼痛導致情緒長期不佳,一些患者還會過度的依賴鎮(zhèn)痛藥物,在臨床的護理中要注意把握引起疼痛的原因,在正常使用鎮(zhèn)痛藥物的基礎上幫助患者調整體位,選擇最舒服的姿勢,同時可以輔以泡腳,心理安撫等方法緩解疼痛[2]。
對患者手術再通率及術后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情況進行記錄。
患者治療后成功血管成功再通45例,再通率達90.00%;其中3例出現(xiàn)急性動脈血栓、4例皮下淤血、2例壓瘡,經過護理干預后均成功康復。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已經越來越多的影響我國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質量,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來很多痛苦,在臨床的治療工作中一般都采用血管腔內療法進行治療,其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較高,被許多臨床醫(yī)師所接受,但治療后的仍可能出現(xiàn)一些不良的并發(fā)癥[3-4]。
為了盡可能的減少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在手術前、中、后期給予良好的護理干預是極有必要的[5]。在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以發(fā)現(xiàn)患者主動配合治療的依從性得到了提高,同時在術后的并發(fā)癥也顯著降低,本研究中共計出現(xiàn)9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00%,經過術后的護理干預后均成功康復,效果顯著。總的來說,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中,血管腔內治療已經成為了主流的臨床治療手段,護理工作者在整體的治療過程中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合理的、有效的、科學的護理配合,能夠顯著地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和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中采用血管腔內療法聯(lián)合護理干預配合可以有效減少患者并發(fā)癥,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