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金華
摘 要:比喻是中小學生最為熟知的修辭,但目前,中學生對比喻的運用尚未達到理想狀態(tài)。旨在探究運用比喻的思維路徑。
關鍵詞:比喻;思維;訓練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第三單元在單元導讀中編者規(guī)定該單元的學習目標為“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語言”,同時,編者在課文《春》后附錄了對比喻的系統(tǒng)講解,這是舊版教材所沒有的。
教材中對比喻的概念、比喻的效果以及比喻的分類作了系統(tǒng)的闡釋。比喻的概念要求學生能夠區(qū)分某一句子是否運用了比喻修辭,比喻的效果界定要求學生能夠分析出該修辭使用后達成的表達效果,比喻的分類要求學生能夠區(qū)分判斷其類型。
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情,發(fā)現(xiàn)學生有以下疑問:一是對比喻的概念理解不清,以至于無法明確判斷一個句子是否運用了比喻;二是在寫作中無法運用比喻,即缺乏正確清晰的思維。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情況,筆者將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設置為訓練比喻思維。
一、真假比喻的判斷
教材中對比喻的概念闡釋: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卻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修辭方法。也就是說,比喻需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本質不同,二是有相似點。
下面將容易混淆的句子及其類型進行羅列。
1.真比較假比喻
能夠構成比喻的甲、乙事物,其本質是不同的。甲、乙兩事物沒有相同點,只是有某些相似之處,若性質一致,就不能構成比喻。如:
他長得像他父親一樣帥氣高大。(真比較假比喻)
2.真舉例假比喻
僅僅是為了從多種事物中選出一兩個例子,常用“像”,這里的“像”也不是比喻詞。如:
像《教父》這樣精彩的電影,誰不喜歡看呢!
3.真推斷假比喻
只是對未來事物進行預測推斷。如:
明天像是要下暴雨。
4.真擬人假比喻
有的語句出現(xiàn)了比喻詞,但是卻無本質不同的甲乙事物。如:
夕陽一照,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一點粉色。
5.真夸張假比喻
有的句子雖然用了比喻詞,卻無本質不同的甲乙事物,只是為了更加突出其特點。如:
他仿佛十幾年沒有進過一粒米飯。
二、比喻要寫出彩
1.形式上多用暗喻、借喻
在寫作中,建議多采用暗喻、借喻,少使用簡單的明喻。如:
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wěn)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獜垚哿?/p>
本句是暗喻,比喻連接詞為“就是”,把抽象的“回憶的氣味”比作“樟腦的香”。
2.喻體的選擇上注意體現(xiàn)感情色彩
修辭的運用關鍵在于生動形象地表情達意,而一個句子沒有感情色彩,那么句子本身則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如:
我的青春像趴在玻璃上的蒼蠅,看似光明,實則無路可走。
該句把“青春”比喻為“玻璃上的蒼蠅”,在生動形象之外,體現(xiàn)了作者青春時期的焦慮與迷惘。
3.喻體的選擇應新穎、獨特、陌生
句子能夠出彩與喻體的選擇息息相關,大眾化的喻體起不到驚艷的效果。但是新穎、獨特、陌生的喻體,則能很快抓住讀者的眼球。
如:
(1)是破碎了的花瓶,即使粘好,我們也回不了從前。
這個句子中的喻體“破碎的花瓶”,達到讓讀者出乎意料的效果。
4.對喻體進行解釋說明
如果只有本體和喻體的呈現(xiàn),讀者便無法深入地理解比喻的效果,出色的比喻往往在喻體呈現(xiàn)之后,對喻體進行了解釋說明。如:
(1)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wěn)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張愛玲
(2)我的青春像趴在玻璃上的蒼蠅,看似光明,實則無路可走。
三、運用比喻的思維路徑
1.明確想要表達的意思
在表達某一事物時,學生需首先明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理通前后關系。一般需要用到比喻的時候,就是自身知道其中意思卻難以描述的時候,這時,將其中的邏輯理順尤其重要。
比如,“回憶”這一抽象事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回憶可以是美好的、朦朧的、縹緲的、遙遠的、苦澀的等等,取決于作者的心緒。那么,學生想表達哪一種感受,需明確認識,再進行下一步。
2.準確提煉事物的核心特征
準確提煉事物的核心特征,形成關鍵詞,如感官特征,“歌聲如鶯啼般悅耳動聽”,如邏輯特征,“像酒回不了葡萄,我回不了少年”,需要學生在生活中注意梳理,注意積累。
3.發(fā)散聯(lián)想相似特點的事物
善于運用發(fā)散性思維,聯(lián)想其相似特點的事物,力求形象具體,且合乎本意,喻意要求簡單、具體、通俗易懂。比如根據(jù)“回憶”朦朧的特點,學生發(fā)散思維,聯(lián)想到了與之相關的喻體:渺茫的歌聲、做不完的夢、清晨的薄霧,等等。
4.篩選最貼切、獨特的喻體
在眾多與本體有相似特點的事物中,應進行篩選,根據(jù)其表達效果和作者的表達意圖,選擇出最貼切的、最獨特的喻體。
5.文學化表達
語言文字離不開文學化的表達,在本體、喻體都確定的基礎上,理通邏輯聯(lián)系,闡釋清楚其關聯(lián),繼而組織語言,語言的組織上,注意書面化、陌生化,力求典雅、貼切。
參考文獻:
[1]陳汝東.當代漢語修辭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王琴,曾雄偉.比喻修辭的心理機制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4).
[4]李鳳娥.7-9年級寫作教學有效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5]陶靈.中學語文修辭教學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