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特殊教育學校 吳 燕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在現(xiàn)代社會里,人與人的交際活動日益頻繁,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明顯增強。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我們對學生將來的培養(yǎng)目標雖然不是交際家,但作為社會的一員,生活在這個溫暖的社會里,他們也有自己生活的需求,這就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溝通。換句話說,不要求他們說得完整、清晰、有條理,但必須能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觀點,這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基本能力。因此,為了使學生在未來的生活中減少一些障礙,我們必須重視智障學生語言訓練。
智力落后兒童往往有語言發(fā)聲晚、發(fā)展遲緩、詞匯貧乏、語法簡單、表達不清等語言和言語發(fā)展的缺陷。這些現(xiàn)象和兒童的高級神經(jīng)活動特點以及感覺器官缺陷有關(guān),但是,實踐證明,通過科學、有效的語言訓練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補償?shù)?。我校比較重視各類兒童的語言訓練,在語言訓練上已經(jīng)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語言訓練教學中形式單一、內(nèi)容單一、氣氛單調(diào),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我結(jié)合智障兒童的語言訓練工作總結(jié)了幾種語言訓練的方法,概述如下:
既然智力落后兒童語言的障礙與他們感覺器官的缺陷有關(guā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運用教具,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得到看、聽、說、寫、觸摸等多方面的訓練,而不僅僅是“說”的訓練。在看、聽、說、寫的訓練中,讓他們通過多種形式得到語言訓練的機會。同時,針對語言能力不一的狀況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水果”時,就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官的作用。首先出示實物,常見的水果,選擇色彩鮮艷的、真實的顏色,大大地刺激學生的視覺,使學生通過視覺的認識,觀察它的顏色、形狀,并回答出“這是什么”。然后請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觸覺,用手摸一摸,它是軟是硬。最后激發(fā)學生使用味覺,聞一聞、嘗一嘗、說一說它的味道。結(jié)果孩子們的熱情都非常高,躍躍欲試,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掌握以及本節(jié)課知識的拓展,更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教學“交通工具”時,我利用“啟智博士”軟件播放各種不同的響聲:火車進站的聲音,飛機起飛的聲音,汽車鳴笛的聲音,自行車鈴聲,救護車、灑水車的獨特聲音等。通過這些比較熟悉的外部刺激,引起他們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的感受,增強他們的有意注意,豐富事物表象,從而豐富孩子們的言語。對于有語言、能說句子的同學則要求先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再指導他把語言補充完整,最后連貫地說出來。對于能夠發(fā)音的學生要從單音節(jié)詞語開始,逐漸遞增到兩個字的詞語、三個字的詞語。這是需要長期積累的一個過程。
通過不同的學科教學,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語言。如在運動課中,讓學生認識不同的運動器械如“籃球、平衡木、單杠、跳床”等,在熟悉詞語的基礎上學習語句“我要做什么”“我喜歡做什么”“我會做什么”“我和誰做什么”等等,來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同時在帶領學生丟接球或者蹲站的情況下,讓他們學習數(shù)數(shù),開始1到10,數(shù)次重復后,再增加到20,依此類推到30到100。
再如,在精細訓練中,開始訓練項目的時候交給他們認識不同的材料、顏色、形狀。第一次教給他們時不必費太多的精力,等到第二次訓練便可以向他們提問上次的內(nèi)容,經(jīng)過反復的、長期的問答,依次增加他們的知識量。
皮亞杰兒童知識發(fā)展的理論告訴我們,孩子們的認識從“感知——動作”開始,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情境中去實踐,去操作,獲得直接的感受和體會。
例如,在學生有要求的時候,堅決讓他們練習把語句說完整。有名同學要想拍球,他開始時會用手指著球說“拍球”,這時候我會告訴他把語句說完整:“我要拍球?!痹谒人臅r候也同樣要求他完整說出“我要喝水”,四個字的語句說清楚以后,開始學習使用疑問句等不同句型,“我可以喝水嗎”“我現(xiàn)在能拍球嗎”等。語句的字數(shù)逐步增加,比如,老師在開門的時候提示學生說“老師用鑰匙開門”,在遇到其他情況下也注意使用剛剛呈現(xiàn)給學生的情景說句子,這樣便于學生對長句子的掌握。例如,不同情境下的句子:“我們用杯子喝水”“我們用眼睛看東西”“我們用鼻子聞氣味”“我們用耳朵聽音樂”,等等。
在日常的教學中,無論使用哪一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時,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有感情地表達,這樣,學生在言語中能得到情感的體驗,優(yōu)美的詞語,能陶冶學生們的情感。
對智障兒童進行語言訓練,既能夠幫助其矯正語言障礙,也能滿足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往的需要。在語言訓練過程中,只要教師有機地、綜合地運用各種方法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說”的主動性、積極性,就能提高語言教學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