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一部書法史也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史?!皾h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書法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對中小學書法教育的目標和內(nèi)容做了系統(tǒng)而明確的規(guī)定和要求。
鑒于《綱要》的理念與目標,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傳承與普及意味著對廣大書法教師的要求也更加明晰。《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部分明確提出“要逐步形成以語文教師為主體、專兼職相結合的書法教師隊伍”“中小學語文教師應逐步達到能兼教書法”。筆者作為中小學書法教師的一員,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在“練”“習”“研”三個方面下功夫,不斷提升書法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身正為師,學高為范。”課堂上,教師的板書;作業(yè)批改中,教師的評語;書法課程中,教師的范寫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漢字的情感,熏染著學生對漢字的審美。教師的字跡就是無聲的教育語言,因此,教師尤其是書法教師應該寫得一手漂亮的漢字。
然而,現(xiàn)代社會,日新月異,尤其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手機、電腦等削弱了漢字書寫的日常功能,書法也越來越成為一門高雅的藝術,“高雅”換個角度思維也意味著小眾,意味著不夠普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教師大多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書法訓練,就書寫水平而言,也是參差不齊。因此,練好字是一個書法教師必備的基本功。
1.練字,應得法。在書法發(fā)展的進程中,從甲骨文、金文開始,漢字已經(jīng)具備了書法的基本特征,隨著歷史的推進,篆、隸、草、楷、行等字體在一定的時期內(nèi)大放異彩,讓整個書法史呈現(xiàn)一種蓬勃的多樣的形態(tài)。但無論字體怎樣變化,所體現(xiàn)的書體特點,所蘊含的審美文化等,都有其可循的規(guī)律。我們在初期臨帖時,要仔細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筆畫、結構、部件關系等的特點,并與自己的實際練習相結合,在觀察總結中練習,在反復練習中提升。
2.練字,須堅持?!爸R是寶庫,開啟這個寶庫的鑰匙是實踐?!痹跁ǖ氖澜缰?,同樣沒有捷徑可走。練字貴在堅持,這需要個人極強的意志力的支撐。我們所了解的眾多書家,如古代“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書圣王羲之,將禿筆埋在一起成為“退筆?!钡闹怯篮蜕小麄儓猿植恍笇W書的精神隨著他們的作品一起流淌于歷史的長河。書法教師不必成為書法家,但堅持臨寫才能把字寫美觀。我們可以采取一些巧妙的方式促進自己的堅持,比如,可以參加一些練字的團體,通過“網(wǎng)上打卡”的方式抱團堅持,養(yǎng)成勤于練字的好習慣。
3.練字,造氛圍。良好的氛圍會有效地促進書法教師積極主動地練字。筆者所在的學校最近正如火如荼地推進教師的粉筆字練習。每天,教師都在規(guī)定時間,將自己寫好字的小黑板擺放到學校規(guī)定的區(qū)域,駐足此處學習和交流的有教師有學生,不知不覺間,教師練字的積極性被激發(fā),擺放的一塊塊小黑板也成為校園最有文化意蘊的風景。筆者曾經(jīng)到某學校參加一個書法活動,看到每個教師辦公室或前或后的角落,都有一個空著的辦公桌,桌上鋪著毛氈,旁邊則放著筆墨紙硯。原來這是學校的一個創(chuàng)舉,練習毛筆字需要的工具比較繁瑣,拉開的架勢比較大,再加上教師的日常工作比較繁雜,很難拿出較長的時間段用于毛筆字的練習,于是學校專門開辟了這樣的一個書法練習桌,教師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寫上幾個字,讓墨香始終縈繞,天長日久,效果非常明顯。確實,有時教師并不是不愛練字,而是這樣的一份熱情需要得到激發(fā)與鼓勵。
另外,重視硬筆書寫而忽視毛筆書寫,是書法教師臨寫練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毛筆字書寫則是不少書法教師的“短板”。而毛筆字又最能表現(xiàn)書法的線條、結構、章法等和諧之美,這從眾多書家流傳下來的碑帖可見一斑。作為一名書法教師,無論是硬筆書寫,還是毛筆書寫,應該齊頭并進,做到端正、規(guī)范、美觀。
“中小學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基本內(nèi)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薄毒V要》的基本理念告知所有的書法教師:書法走進課堂,除了向學生傳授書寫的技能,還應該在學生的心田播下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因此,書法教師應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對書法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如數(shù)家珍,才能在平時的教學中信手拈來。
1.了解悠久的書法史。中國書法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方法在不同歷史時期釋放著不同的藝術魅力。商朝,漢字已經(jīng)具備用筆、結體、章法等基本的要素;漢朝以后,隸書、草書、楷書、行書,都經(jīng)歷了嬗變與發(fā)展,可以說每一種字體的變化都與歷史的發(fā)展、文明的推進密切相融,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仡檿òl(fā)展的歷史,“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志”的這些特點都跟所處朝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興衰息息相關。書法教師了解書法史,并能在教學中有機滲透,學生自然會在書法文化史的點點滴滴中滋長出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從而激發(fā)他們熱愛祖國,自覺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繼而豐厚他們的人文底蘊。
2.感受書家的人文情。古代書家靜心修為,書法作品折射出他們高潔的品格,深蘊著他們深厚的人文情懷。“心正則筆正”,書法大家柳公權道出了書法與品性之間的關系。如,唐朝的顏真卿為唐代三朝舊臣,他疾惡如仇,剛正不阿,廉潔自持,絕不貪枉茍取,顏真卿的書法成就一直為后代尊崇,也因為他令人敬仰的人格之美。居宋四家之首的蘇軾,堪稱詩、書、畫三絕,黃庭堅曾這樣評價他的書法:“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無一點俗氣”反映了蘇軾書法所表現(xiàn)出的率性與灑脫的風格,意蘊與雅趣的不俗;蘇東坡的一生歷盡坎坷,但他總能于千磨萬擊中把生活過成詩與遠方。其實“無一點俗氣”,也是對他豁達人生態(tài)度的至高評價。古人云:書為心畫,字如其人。課堂上穿插這些書家的故事,既能調動學生學習書法的積極性,更能讓書家的書法技藝與高尚的情懷浸潤學生的性情于無聲無痕。
3.欣賞傳世的名家碑。《綱要》在“附錄”部分,既有楷書、行書、隸書三種字體的“臨摹范本推薦”,更有古代和近現(xiàn)代書家的“欣賞作品推薦”“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自行推薦其他優(yōu)秀作品?!辈煌瑫r期的書法也是時代的產(chǎn)物,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它與同時代的繪畫、雕塑、文學、詩歌、音樂等相互影響。書法教師要盡可能地多看各時代的碑帖,觀摩其中的特點,這樣才會有能力、有心境引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并欣賞傳世的翰墨之美。
要讓教師的技能轉化為學生的書寫,要讓教師的書法文化悄然地潤澤學生的生命,需要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需要有效度的教學研究。
1.書法課型,應避免單一。筆者聽過不少書法比賽課或示范課,回顧聽過的若干節(jié)書法課,發(fā)現(xiàn)無一例外不是書法技能的課型,通俗點說就是寫字課。完整的書法課,應該包括書法技能教學,還應該包括書法文化、書法欣賞教學,這樣學生接觸到的才是全面的書法文化。
2.書法課型,應探索模式。不同類型的書法課,都可以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模式。平時的教學,書法教師要加強研究,靈活運用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教學。故宮博物院的程同根教授,在“2018年蘇少版《書法練習指導》教材培訓會”上把“技能型的寫字教學”課型簡單地歸納為三步驟:一看,二練,三評;把臨摹作品這樣的“學習與運用”的教學總結為五個模塊:集字解讀,臨習指導,作品展示,書寫要點,課外拓展;把書法欣賞這樣的“文化與審美”的教學歸納為幾個授課要點:教師講解與學生介紹相結合,采用知識問答或搶答的形式。當然,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教學起點,教學模式都應該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作為書法教師應加強研究,才能化繁為簡,深入淺出,輕松愉悅地引領學生徜徉于博大精深的書法瀚海。
3.聚焦細節(jié),應教之有法。書法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細細品味,用心溯源,很多的筆畫線條、結體規(guī)律,都與生活或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記得在一節(jié)二年級《認識和學寫“橫折”》的教學中,教者帶來一根銅絲,用“折一折”的方法讓學生認識“橫折”的形態(tài);又用“走一走”的方法,即讓學生走橫折的形態(tài),觀察發(fā)現(xiàn)“走到折處時速度稍微慢了一點點”,教師相機點撥“頓一頓是為了調整方向,寫橫折這個筆畫也是如此”。教者在教學中巧妙地將寫字與生活鏈接,學生學得趣味盎然,并自然悟得書寫筆畫的方法。但是,現(xiàn)實的書法教育往往缺失常態(tài)的教學研究,學生通常是自己練自己悟,教師講得粗略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狀。好的書法教師就應該像上例中的那位教者,把蘊藏在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偏旁部首、每一種結構法則的細微之處,都能講得明白,講得通透。
書法教師,只有全面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才能游刃于書法課堂,才能牽著學生輕叩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厚重的大門,給他們的“生命容器”染上書法藝術的味,烙上中華文化的印,實現(xiàn)傳統(tǒng)藝術薪火相傳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