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開國
蔡英文執(zhí)政后,日臺關系呈逐步升溫態(tài)勢,日臺從各自的戰(zhàn)略與利益出發(fā),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與軍事等方面聯(lián)系日益緊密。日臺關系的非正常發(fā)展,不僅會破壞兩岸和平穩(wěn)定現狀,還將阻礙中國大陸與日本關系的健康發(fā)展,最終加劇東亞緊張局勢。由于中國大陸發(fā)展的連續(xù)性,以及東亞權力格局的穩(wěn)定性,未來一段時間里,日臺關系將逐步加強。但是受制于中國大陸與日本關系和中國大陸與美國關系的雙重制約,日臺關系不可能突破“一中”原則?!案阈幼鳌薄按虿吝吳颉笔侨张_關系主要發(fā)展趨勢。
臺灣是影響中國大陸與日本關系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安倍晉三執(zhí)政后極力拉攏馬英九當局,使得日臺關系一度處于“40年來最佳狀態(tài)”。然而,由于馬英九當局奉行在日本和中國大陸間維持動態(tài)平衡的“友日和陸”政策,使得日臺關系在馬英九時期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日臺關系屬國家與地區(qū)間關系,而非國與國關系。但是蔡英文執(zhí)政后,積極推行“媚日去中”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不斷強化日臺合作,日臺關系不斷升溫,日臺關系“國家化”趨勢明顯。一年多來,日臺頻頻展示親密關系,并通過機構改名、高層互訪、民間交流等舉動,不斷提升日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實質性聯(lián)系。
其一,民進黨對島內政局的主導地位,為日臺關系發(fā)展提供保證。2016年蔡英文正式就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與陳水扁時期“跛腳”不同,民進黨還獲得了立法機構多數席次。民進黨全面掌控臺灣政局,為蔡英文發(fā)展日臺關系提供了條件。
其二,安倍晉三政府為增加對華博弈的戰(zhàn)略籌碼,不斷謀求改善日臺關系。一方面,臺灣遏日本海外能源與礦產生命線的咽喉,提升日臺關系有利于維護日本的國家安全。另一方面,隨著東亞中日兩強并立局面的出現,在中日關系中打“臺灣牌”,成為日本遏制中國大陸發(fā)展的有力武器。蔡英文執(zhí)政后,日本迅速迎合蔡英文的“媚日去中”政策,采取諸多手段強化日臺關系。
其三,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刺激了日臺關系發(fā)展。中國大陸在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全面趕超日臺,增加了日臺的戰(zhàn)略壓力。2001年,臺灣地區(qū)生產總值(GDP)0.3萬億美元,中國大陸1.34萬億美元;2017年,臺灣地區(qū)生產總值0.57萬億美元,中國大陸則迅速攀升至11.80萬億美元。中國大陸與日本實力對比發(fā)生結構性變化。2001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1.34萬億美元,日本則高達4.3萬億美元。但自2010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日本以來,差距不斷擴大。2016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22萬億美元,而日本僅為4.94萬億美元。近年來,中國大陸軍事實力顯著增強。2015年3月,中國空軍首次經巴士海峽赴西太平洋開展遠海訓練。此后,中國空軍多次突破 “第一島鏈”,穿越宮古海峽、巴士海峽進行遠航訓練。2017年11月,中國海軍第26批護航編隊經臺灣東部海域北上,再經宮古島東部海域返航中國大陸,實現了中國大陸軍艦護航編隊的繞臺行動。
1972年,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中,中日就臺灣問題達成多項共識,由此形成制約日臺關系發(fā)展的“七二體制”?!捌叨w制”在“一中”原則基礎上,規(guī)定了日臺關系的非官方性質,將日臺關系限定于經貿、文化等非政治方面。但是蔡英文執(zhí)政后,日臺罔顧“七二體制”,不斷謀求日臺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接近。
一是日臺政治聯(lián)系密切,合作層級不斷提升。蔡英文上臺后,日臺政治聯(lián)系日益密切,逐漸形成日臺“準國家關系”。首先,日臺官員互訪頻繁,層級不斷突破。2016年5月,日本派出以“日華關系議員懇談會”干事長古屋圭司為首的,包括了252名團員組成的龐大代表團,參加蔡英文的“就職典禮”,其赴臺人員規(guī)模與層級均創(chuàng)新高。2017年3月,日本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以“宣傳日本旅游”名義公開赴臺開展活動,打破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日本現任高官訪臺層級限制。在蔡英文執(zhí)政的一年半時間里,高雄市市長陳菊、臺中市市長林佳龍、臺南市市長賴清德、臺北市市長柯文哲等紛紛訪日,不斷展示日臺緊密的政治聯(lián)系。其次,日臺機構“改名”,凸顯日臺關系升溫。2016年12 月,日本對臺交流窗口“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xié)會”正式更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xié)會”,更名后的機構雖然只加上了“日本臺灣”字樣,但是卻突出了該機構的政治職能。2017年5月,臺灣對日本交流窗口“亞東關系協(xié)會”正式更名為“臺灣日本關系協(xié)會”。將“臺灣”與“日本”并列,標志著日臺關系由以往的民間關系,逐漸發(fā)展成為“準國家關系”“官方關系”。第三,日臺在國際社會互動明顯,日本在國際社會多次“力挺”臺灣。2016年9月,臺灣被拒絕參加三年一度的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對此,日本《朝日新聞》于9月17日刊載臺灣“駐日代表”謝長廷的投書,呼吁日本政府及民間支持臺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及相關活動。2017年5月,臺灣被世界衛(wèi)生大會(WHA)拒之門外。日本政府發(fā)言人菅義偉表示,“支持臺灣以某種形式參與世界衛(wèi)生大會”,因為“隨著全球化,可能蔓延到國外的傳染病的威脅越來越大,對此我們不應該留下一個空白地區(qū)”。
二是日臺經濟聯(lián)系日益密切,日臺“經濟同盟”關系日益顯著。1972年,中日邦交正?;?,日本雖與臺灣“斷交”,但是仍與臺灣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聯(lián)系,形成日臺“政經二元發(fā)展”局面。日本是臺灣機械設備、原材料與消費品第一進口國,同時也是臺灣商品第三大出口市場。2016年,臺灣對外貿易整體下降,但對日貿易卻呈現出逆勢上漲態(tài)勢,日臺貿易總額達到600億美元,較2015年上升3.8%?!靶履舷蛘摺笔遣逃⑽漠斁纸洕叩闹攸c,日臺圍繞“新南向政策”不斷深化經濟聯(lián)系。2016年9月,蔡英文會見日本議員長島昭久時表示,臺灣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在適當時機與日本合作,共同執(zhí)行“新南向政策”部分計劃。隨后,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參事官四方敬之表示:日本與臺灣的企業(yè)具有產業(yè)鏈的關系,未來可以在東南亞地區(qū)開展商業(yè)活動。日臺經濟合作的不斷加深,是亞太經濟聯(lián)系日益密切的必然結果,但是其中隱藏著特殊的政治因素。臺灣加強與日本的經濟聯(lián)系,是臺灣逐步擺脫對祖國大陸經濟依賴的舉措,是臺灣謀求“經濟臺獨”的路徑。日本作為典型的原材料進口大國,對臺灣有著天然的經濟依賴,同時,日臺密切的經濟聯(lián)系將進一步提升臺灣的戰(zhàn)略地位,使得臺灣成為日本遏制中國大陸發(fā)展的可靠盟友。目前,日臺間經濟聯(lián)系日益緊密,除了傳統(tǒng)經濟領域的合作外,日臺還就組建“自由貿易區(qū)”(FTA)與簽訂“經濟伙伴協(xié)定”(EPA)展開磋商。
三是日臺當局竭力促進日臺社會交流,日臺“文化同盟”關系雛形初現。早在2005年8月,日本參眾兩院就通過了對臺灣游客永久免簽法案,隨后日臺社會交流日益頻繁。據統(tǒng)計,2000年日臺雙向旅客僅173萬,至2016年已逾600萬。2016年,日臺交流人數總計619萬人次,其中日本赴臺游客189.6萬,同比增長16.5%,臺灣赴日游客429.5萬,同比增長13.1%。2017年11月,日本“一般社團法人調查社”針對日本民眾進行對于臺灣的觀感調查,結果顯示69%受訪者對臺灣有“親近感”,理由以“臺灣人親切、友好”最多,其次為“雙方交流歷史悠久”“東日本大地震時對日本支持”等。2016年8月,臺灣立法機構負責人蘇嘉全訪日時表示,臺日如同“夫妻關系”;11月,安倍晉三的弟弟、日本外務省副大臣岸信夫接受臺灣媒體專訪宣稱“:日本把臺灣視為具有共同價值觀、并保持緊密關系的伙伴與重要朋友?!?018年2月,臺灣花蓮縣發(fā)生6.5級地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致函蔡英文,隨后錄制視頻表示慰問,而蔡英文則用日文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感謝,并邀請日本救援隊赴臺進行救災指導。
四是為發(fā)展日臺關系,臺灣不惜在日臺爭端等問題上對日妥協(xié)。馬英九時期,日臺在東海島礁、福島核災食品進口等方面沖突不斷。蔡英文上臺后,在日臺爭端等熱點問題上均對日妥協(xié),以犧牲島內民眾利益發(fā)展日臺關系。一方面,蔡英文當局不顧民眾反對,主動解禁日本福島核災食品進口。2011年,日本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泄漏,為確保島內食品安全,馬英九當局頒布了禁止從日本福島、群馬等核災縣進口食品的禁令。2015年5月,禁令再次強化,要求日本其他地區(qū)食品輸臺時,必須有原產地證明與核輻射檢驗證明。但是,在日本的壓力下,蔡英文當局主動解禁核災食品進口。2017年11月,針對日本核災食品問題,“駐日代表”謝長廷在書面報告中稱,針對福島以外鄰近各縣全面禁止進口措施者,僅臺灣與中國大陸。其要求解禁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的意圖不言自明。另一方面,蔡英文當局在島礁沖突方面頻頻讓步,以犧牲漁民權益發(fā)展臺日關系。臺日在沖之鳥島礁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日本堅稱沖之鳥是島而不是礁,并以此聲稱擁有該島周邊海域領海主權。馬英九時期堅決維護漁民權益,在島礁爭議上持強硬立場。但是蔡英文上任三天后,就通過行政部門表示“對沖之鳥礁不采取法律上的特定立場”。2017年1月,臺灣農業(yè)主管部門又公然要求臺灣漁船在日本公務船巡邏沖之鳥礁海域時要“主動回避”。
五是日臺軍事聯(lián)系密切,軍事合作水準不斷提升。日臺軍事合作由來已久,早在吉田茂內閣時期,日本便派出軍事顧問團對臺灣的軍事訓練和島內防御進行指導。顧問團在臺活動長達二十年之久,為臺灣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人才。進入新世紀,日臺軍事合作水平呈現出不斷上升態(tài)勢。2003年8月,美日臺共同舉辦“美日臺三邊戰(zhàn)略對話”論壇,討論如何增強島內防御力量,以抵御解放軍武力收復臺灣。蔡英文上臺后,日臺軍事合作更加隱蔽,但是合作力度更大。2017年1月,日本自衛(wèi)隊實施以應對臺海兩岸武裝沖突為主題的演習,目的是增強日臺在臺海發(fā)生沖突時協(xié)調合作。2017年4月,蔡英文當局對外宣布“自造潛艇”計劃,計劃在已有兩艘“海龍”級潛艇基礎上,再造八艘潛艇,以增強其海上力量。但是在美國拒絕向臺灣提供技術援助后,“自造潛艇”計劃胎死腹中。在“自造潛艇”計劃失敗后,臺灣轉而尋求以買廢鐵的名義,試圖從日本購買封存的“春潮”級或“親潮”級潛艇。由此可見,隨著日臺軍事合作不斷提升,日本追隨美國武裝介入臺海爭端的可能性不斷增強。
日臺關系是中日關系的延伸,馬英九時期的“友日和陸”政策為臺灣贏得了生存空間。蔡英文上任后,拋出“聯(lián)美媚日抗中”政策,不斷推動日臺關系非正常發(fā)展,對臺灣島內社會、兩岸關系、中日關系與亞太局勢等帶來了全方位、結構性影響。
蔡英文執(zhí)政后,拋出“媚日去中”政策,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斷謀求與日本接近。日臺關系非正常發(fā)展,不僅引起島內民意分裂,還將降低臺灣在中日博弈中的戰(zhàn)略籌碼,最終惡化臺灣對外關系。
首先,蔡英文為執(zhí)行“媚日去中”政策,不惜以犧牲臺灣民眾利益為代價,引起島內社會動蕩。以蔡英文當局解禁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為例,2017年11月,臺灣政策基金會開展“日本福島周邊地區(qū)食品應否進口”民調顯示,非常不支持進口者37.5%、不太支持者32.7%,總計有70.2%民眾不支持,而僅有17.7%民眾表示支持。與此同時,蔡英文當局在臺日漁業(yè)糾紛、日本侵略歷史問題等方面均對日示弱,引發(fā)島內民眾強烈不滿。蔡英文當局不惜犧牲島內民眾利益發(fā)展對日關系,必將引起島內持續(xù)動蕩。其次,臺灣對日妥協(xié),將降低臺灣在中日博弈中的戰(zhàn)略籌碼。中國大陸、臺灣與日本存在于三角動態(tài)平衡中,一般來說,當中國大陸與臺灣關系交好時,日本便會拉攏臺灣,甚至不惜對臺做出某些讓步。日臺在東海漁業(yè)議題上存在持久糾紛。2013年以前,日臺就漁業(yè)問題進行了長達十六輪談判,但是均無果而終。2013年,當中日釣魚島爭端正盛時,日本為防止臺灣與中國大陸聯(lián)合對付日本,不得不謀求對臺妥協(xié),與臺灣簽訂臺日漁業(yè)協(xié)議。但是,如今蔡英文主動貼近日本,將直接破壞三方戰(zhàn)略平衡,降低臺灣的戰(zhàn)略籌碼。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兩國既競爭又合作,存在深刻的戰(zhàn)略依存關系,共同主導了東亞局勢發(fā)展。近年來,中日關系持續(xù)遇冷,中國大陸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同日本日益衰弱的現實形成了中日關系的結構性矛盾。日臺關系的非正常發(fā)展,違背了中日間的戰(zhàn)略默契,突破了“一中”紅線,將不利于中日關系健康發(fā)展。
其一,日臺關系非正常發(fā)展,將降低中日兩國的戰(zhàn)略互信,導致中日關系緊張。臺灣問題是影響中日關系發(fā)展的核心問題,1972年,在日本明確表示接受“中日邦交正?;瓌t”后,斷絕了半世紀之久的中日關系得以正?;?。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日兩國在“一中”原則基礎上,在經貿、文化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為兩國帶來巨大利益。但是進入新世紀,日臺不斷接近,日臺關系“國家化”趨勢愈加明顯。日本違背中日建交原則,必將破壞中日間的戰(zhàn)略互信,帶來中日關系全面倒退。其二,日臺關系非正常發(fā)展,將破壞中日經貿交流現狀,導致中日經貿關系遇冷。截至2017年12月,中國大陸是日本第二大出口貿易市場和第一大進口貿易伙伴。2017年,日本與中國大陸雙邊貨物進出口額2972.8億美元,增長9.9%。其中,日本對中國大陸出口1328.6億美元,增長16.7%,占日本出口總額19.0%;日本自中國大陸進口1644.2億美元,增長5.0%,占日本進口總額24.5%。中日間密切的經濟貿易聯(lián)系是中日關系的“壓艙石”與“解壓閥”。但是日臺不斷接近后,中日貿易縮水嚴重。海關統(tǒng)計,1季度中日雙邊貿易額460.7億美元,下降23.8%,降幅列前3大貿易伙伴之首。其中,中國大陸自日本進口242億美元,下降29.6%;中國大陸對日出口218.7億美元,下降16.2%。中日經濟存在巨大互補性,但是中日經濟的繁榮必須建立在“一中”原則基礎上。日臺關系“國家化”必將嚴重阻礙中日經濟健康發(fā)展。
近年來,隨著美國戰(zhàn)略重心東移,東亞逐漸成為各國戰(zhàn)略利益的交匯點,東亞局勢日趨緊張。奧巴馬上臺后,提出“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將更多軍事政治力量投入東亞。在“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刺激下,日本通過修憲等一系列行動,不斷突破戰(zhàn)后體制束縛。蔡英文當局采取“聯(lián)美媚日抗中”,試圖加強臺美與臺日關系,抵消兩岸的實力鴻溝。蔡英文當局的“媚日”政策,迎合了安倍晉三政府的“親臺制華”戰(zhàn)略。日本不斷以臺灣為棋子,推動日臺關系“國家化”,以阻礙中國大陸發(fā)展步伐。
中日關系是影響亞太安全與穩(wěn)定的關鍵因素之一,中日間的戰(zhàn)略互信是亞太安全的前提。若日臺在政治、經濟與軍事領域繼續(xù)不斷勾結,一旦中日間的戰(zhàn)略互信被打破,亞太地區(qū)將呈現出不穩(wěn)定態(tài)勢。
目前來看,日臺雙方互有戰(zhàn)略需求,交往程度可能更加緊密。但是由于美國在亞太的戰(zhàn)略選擇,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qū)的戰(zhàn)略地位,以及日臺內部難以調節(jié)的結構性矛盾,日臺關系不可能出現突破性進展。在不突破“一中”原則基礎上,日臺“打擦邊球”與“搞小動作”,依舊是未來一段時間日臺關系發(fā)展主要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