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明+李會珍+姜原+周云德
中圖分類號:S643.4 文獻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1001-3547(2017)24-0062-02
豇豆是高溫短日照作物,隨著保護地栽培的不斷發(fā)展及南菜北運的持續(xù)深化,對豇豆品種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栽培季節(jié),隨氣溫日照的變化,品種配置亦發(fā)生改變。豇豆品種不斷地細化,豇豆色澤由單一的綠白色到如今的淡綠色、深綠色、翠綠色、紫色、銀白色等。揚州幫達蔬菜研究所有限公司一直從事豇豆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先后推出了幫達一號(綠白)、幫達二號(綠白)、夏龍(綠白)、幫達三號(深綠)、幫達四號(紫色)、幫達五號(銀白色)、東方玉龍(淡綠)、東方富貴(淡綠)等品種,通過近幾年的努力,2017年又推出了翠綠色的豇豆新品種東方財富,現(xiàn)將其選育過程、特征特性、高效栽培措施介紹如下。
1 選育過程
在2013年春播的編號為NYSX的豇豆材料中發(fā)現(xiàn)了一株植株,其生長旺盛,莖蔓粗壯,鮮莢翠綠色,莢長76 cm,粗0.91 cm,籽粒紅褐相間,俗稱“麻籽”,編號為NYSX-1,經(jīng)3~5個世代定向選育,株系表現(xiàn)出一致性、抗病性、豐產(chǎn)性等諸多優(yōu)良性狀,系譜如下。
2013年春,NYSX-1:生長旺盛、莖蔓粗壯,鮮莢翠綠色,莢長76 cm,粗0.91 cm,籽粒紅褐相間,麻籽。
2013年秋,NYSX-1-5:生長勢旺,鮮莢翠綠色,初生莢條節(jié)位4節(jié),平均莢長72 cm,粗0.92 cm,麻籽。
2014年春,NYSX-1-5-3:長勢旺,初生莢條節(jié)位5節(jié),平均莢長70 cm,粗0.89 cm,麻籽。
2014年秋,NYSX-1-5-3-8:長勢旺,初生莢條節(jié)位6節(jié),平均莢長65 cm,粗0.90 cm,麻籽。
2015年春,NYSX-1-5-3-8-11:長勢旺,初生莢條節(jié)位4節(jié),平均莢長62 cm,厚0.88 cm,麻籽。
2015年秋,田間表現(xiàn)出生長勢旺,一致性好,初生莢條平均節(jié)位4.2節(jié),平均莢長61.6 cm,粗
0.88 cm,麻籽。
2016年擴大播種面積,進行整齊性、抗逆性、豐產(chǎn)性等方面的試驗。
2 品種特征特性
植株蔓生,莖蔓粗壯,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生長良好,初生莢條3~4節(jié),主蔓結(jié)莢為主,中上部結(jié)莢集中,商品莢翠綠色,比綠白色略深,莢條順直、美觀,商品莢表面光滑,嫩莢平均莢長71.6 cm、寬
0.93 cm、厚0.88 cm,每莢有種子數(shù)18.6個,腔小肉厚,莢條肉質(zhì)緊實,不易發(fā)泡,耐貯運,莢形美觀,商品性佳,籽粒顏色紅褐相間,俗稱“麻籽”,適合春夏栽培,高溫短日有利于開花結(jié)莢。
3 高效栽培措施
3.1 選地施肥作畦
選擇排水良好地塊,土質(zhì)以砂壤土為好,整地時深耕細耙,翻地時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500 kg以上,復(fù)合肥每667 m2 30~50 kg,同時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6 667~8 333 g/667 m2,防治地下害蟲。在土壤墑情好的情況時,及時作畦,一般雙行種植,畦面連溝寬140 cm,畦高20 cm。
3.2 適時播種
當(dāng)氣溫穩(wěn)定通過15℃以上時即可播種。江蘇地區(qū)適宜播期為5~7月,因為5月溫度忽高忽低,為防止溫度過高灼苗,采用先澆水鋪膜再播種的方法,即作畦、打溝、澆水、噴除草劑、鋪膜1~
2 d后,破洞點播,每穴2~3粒,株距25~30 cm。
3.3 適時間苗,及時搭架理蔓
苗出齊后及時間苗,去除病弱苗,抽蔓前及時搭“人”字架,架材最好在2.0~2.5 m,以利高產(chǎn),及時輔助理蔓,促進旺盛生長。豇豆理蔓按逆時針旋轉(zhuǎn),宜選擇晴天下午進行,不要在雨天或早晨進行,以防莖蔓折斷。
3.4 合理水肥
豇豆肥水管理上應(yīng)遵循“前控后促”原則:豇豆開花結(jié)莢前適當(dāng)控制水肥,防止前期長勢過旺;結(jié)莢期水肥供應(yīng)充足,防止后期莖蔓早衰。結(jié)莢期追肥、澆水可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灌水施肥技術(shù)。巧施葉面肥。結(jié)合防病治蟲可用3‰磷酸二氫鉀液噴霧。
3.5 及時防病治蟲
主要蟲害有蚜蟲、豆莢螟、潛葉蠅、紅蜘蛛,主要病害有銹病、炭疽病、葉斑病。在生產(chǎn)上應(yīng)堅持“預(yù)防為主、綜合防治,農(nóng)業(yè)防治為主、化學(xué)防治為輔”的防治原則,栽培過程中適時輪作,依據(jù)豇豆生長發(fā)育特性進行科學(xué)管理,增強植株長勢,提高其抗病性,如設(shè)施栽培要注意通風(fēng),灌溉采用滴灌,降低棚內(nèi)濕度。物理防治主要利用害蟲趨光、避光性,懸掛黃板或鋪設(shè)銀灰色膜驅(qū)避蚜蟲。化學(xué)防治,蚜蟲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5%啶蟲脒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4 000~6 000倍液噴霧;豆莢螟667 m2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 mL(2小包)對水30 kg;潛葉蠅667 m2用斑潛凈(即20%阿維·殺蟬)8 g對水35 kg噴霧,或交互使用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
3 000倍液;紅蜘蛛輪換使用1.8%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4 000~6 000倍液、15%噠螨靈乳油3 000倍液或20%螨克乳油2 000倍液等;銹病,用15%粉銹寧(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50~83 g/667 m2噴霧;炭疽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50~83 g/667 m2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700倍液防治;葉斑病,可用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500~2 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或50%腐霉劑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視病情隔7~10 d一次。
3.6 適時采收
一般自開花后8~10 d嫩莢種子痕跡尚未顯露時為采收適期,采摘時不要傷及花穗,因為花穗能重新開花、結(jié)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