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麗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201210)
中醫(yī)學古代文獻中的“精”含義非常廣泛,可以指先天之精、臟腑之精、生殖之精、人體的津液等等。本文所說的“精”主要指先天之精,即“腎精”。
《靈樞·本神》篇曰:“生之來,謂之精?!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中有“夫精者,身之本也”,這里的“精”都是指腎精,即“先天之精”。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腎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生殖,腎中精氣充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女孩、男孩就具備了生殖能力,“故有子”;二主生長發(fā)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衰老等一系列生命現(xiàn)象,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因此,腎中精氣充沛,人體正氣旺盛,生命力強,就不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
那古人為什么要強調冬天要“藏精”呢?從自然規(guī)律來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季是一年中的閉藏階段,人體新陳代謝相對比較緩慢,機體表現(xiàn)為“內動外靜”的狀態(tài)。這時候應該注意顧護腎中精氣,不要妄自擾動,否則就易變生他病。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認為,“不藏精”三字須活看,不專主房勞說(即性生活),一切人事之能搖動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氣應寒,而陽不潛藏,如春日之發(fā)泄,甚至桃李反花之類亦是。比如冬天熬夜不注意休息,勞心勞力,出汗過多,欲望過多,這些都是不藏精的表現(xiàn)。
“春必病溫”的溫即“溫病”。古代醫(yī)家的共識,冬天里不注意顧護精氣,陽氣被擾,人體易感受外邪,寒邪郁久化熱,到了春天陽氣升騰,伏熱外發(fā)就會生“溫病”。臨床表現(xiàn)上為發(fā)熱,口渴,心煩,小便短赤,舌紅,脈數(shù)或細數(shù)。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講,多屬細菌和病毒性感染,往往發(fā)病急,發(fā)展迅速,病情嚴重,有時候還會發(fā)生傳染。
既然冬季“藏精”非常重要,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我們就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币馑际?,冬天的時候應該早睡晚起,不要擾動人體的陽氣,要等到太陽出來了才起身。這主要是因為冬天天氣寒冷,自然界萬物肅殺,人體機能處于封藏階段,早睡晚起可以顧護陽氣。因此,在農(nóng)歷十月、十一月的時候,我們提倡健康成人在晚上十點之前就應該上床休息,每天睡眠的時間不少于9小時,特別是女性朋友,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之后,氣色明顯會紅潤起來。
除了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顧護精氣也非常重要。應該盡量避免在寒涼之地久呆,如果要長時間室外活動,除了要增衣保暖,最好喝大量紅糖姜水或紅茶,提高基礎體溫,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寒邪侵犯人體,損傷精氣。
中醫(yī)“治未病”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先安未受邪之地。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注意顧護精氣,另一方面,強調適當進補,讓人體正常的臟腑機能得到補充和恢復,這方面膏方是冬季滋補的首選,在上期刊發(fā)的《冬日若補膏方為主》一文中已經(jīng)詳細介紹,這里不再贅述。
以下為讀者朋友介紹兩則適合冬季進補,顧護精氣的藥膳,好吃又簡單。
原料:桂圓肉30克,干紅棗5枚,新鮮粳米100克。做法:先把米淘凈,紅棗切開,用水浸泡。用砂鍋盛米,加入礦泉水2500毫升,大火燒開,改中火燒40分鐘,再加入紅棗和桂圓肉同煮40分鐘,趁熱小口喝粥吃桂圓肉。
這道藥膳特別適合冬季容易手腳冰涼的中老年朋友。但要注意,內熱偏勝,經(jīng)常口舌生瘡的患者不適宜吃。
原料:羊肉100克,當歸15克,生姜30克,鹽適量。做法:羊肉切成小塊,除水后撇去浮沫。當歸洗凈,生姜去皮切片。將羊肉、生姜放入砂鍋中,加適量礦泉水同煮,大火燒開后,小火再煮1個小時,然后加入當歸煮30分鐘,撈去當歸,再改旺火煮沸,加鹽、少量黃酒調味,喝湯吃肉。
這道藥膳適合女性朋友,特別是平素有痛經(jīng)史,或者有經(jīng)期腰酸、小腹墜脹,偶發(fā)經(jīng)間期出血等癥狀的患者,經(jīng)常性服用還可以延緩更年期綜合征的發(fā)生。
讀者朋友們,大家不妨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體質與需求,做一做,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