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利
摘 要:初中階段的語文寫作教學,主要是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讓學生靈活運用修辭方法進行寫作,以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因此,在平時授課中,初中語文教師要特別注重語文的修辭教學,把修辭知識的靈活使用放到語文寫作教學的核心位置,明晰修辭教學的運用規(guī)律,指導學生更好地寫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方式 修辭 運用分析
初中學生的語文寫作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師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是提升初中生語文應用的基礎。但是就目前的初中生語文寫作現狀而言,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是學生缺乏寫作激情和動力。因此建立完善的寫作訓練機制非常必要。語文知識的各個層級,都包含修辭知識。學生靈活使用多種修辭,增強寫作魅力是語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作為教師,如果孤立地解析修辭,就會使學生抵觸和厭惡,同時也會使他們缺失認知興趣。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把修辭方式融匯、滲透到每個細節(jié)寫作中,使同學們靈活運用,從根本激發(fā)初中生寫作熱情是非常必要的[1]。
一、目前的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情形
通過調查發(fā)現,初中的語文寫作教學情形不容樂觀。很多學生在寫作方面有思路障礙,詞匯儲備量不足,缺乏適當的寫作材料。初中生不能熟練應用所學到的語文修辭知識,甚至和我們娛樂、學習、生活等相關的母語活動(比如語文競賽、詩歌朗誦、古詩文大賽),也只是少數學生參加。大多數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沒有寫作動力,在平時寫作訓練中不能夠展示漢語的魅力。
受初中語文考試的影響,很多初中生覺得平時語文寫作不重要,對作文寫作的認識只停留在語文考試和應付教師作業(yè)檢查的層面。寫作應該是為生活服務,不是強制性的活動。學生對語文寫作的錯誤理解,導致語文寫作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很低。對于這種情況,語文教師應該改變學生寫作思維和意識,指導學生把修辭方式運用到寫作中,激發(fā)初中生的寫作激情,向學生充分展現漢語魅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寫作習慣[2]。
二、改變寫作指導策略
1.鼓勵學生在寫作時進行寫真情實感
傳統的寫作評價體系以考察學生語言應用水平和寫作情況為主。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非常關注寫作技巧,而忽視學生的真情實感。教師要打破以往的語文寫作教學模式,要尊重學生在寫作中真實的感受,有感而發(fā)的寫作習慣才是好的寫作習慣。教師要幫助學生、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肯定學生的真情流露。教師只有認識學生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才能提出有效的、切實可行的建議,才可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高語文教師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和教學感染力
語文教師的語言素養(yǎng)和感染力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知識,增加教學感染力。在實際教學中努力活躍氛圍,用靈活多樣、別具一格的語言調動初中生學習寫作的興趣,真正吸引初中生參與寫作訓練。這樣的教學方法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
三、運用豐富的修辭知識指導學生
1.比較法
在修辭教學中,比較法是最常用、最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能高效的激發(fā)初中生品味修辭妙處、體味修辭效果的教學方法[3]。運用比較法,就類似創(chuàng)立了一個修辭數據庫,在比較各種各樣的效果時,改變、刪除、增加、變換各種詞語或句子等等,表達效果就會自然、生動、形象、活潑的表現出來。從而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例如《藤野先生》一文:“從此就看見許多新的先生,聽到許多新的講義”。將兩個“新”改成“陌生”和“新鮮”。“陌生”和“新鮮”到底比“新”字好在什么地方呢?可引導初中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另外,盡量要求學生將自己的作文原稿和修改稿進行對比,在比較中發(fā)現問題,以提升語言寫作能力。結合課文內容,使用比較法,很容易化解和掌握知識難點,使學生的寫作意識得到提高。再比如初中課文《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 綠綠的”的這個句子,可以把“偷偷地”這個詞刪除,用“長”字替換“鉆”字,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感受原句更為生動,用“偷偷地”一詞修飾“鉆”字,表現出小草貪婪地、不知不覺的享受春天氣息,擬人性的表現小草具備人的天性。
2.切境法
語境是評價修辭效果的憑證和依據,語言素材選得是否合理,主要看所選材料是否符合語境。所以,教師在修辭教學時,一定要注重培養(yǎng)初中生結合語境去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以及結合語境造句的能力。使用切境法進行修辭教學時,要理解語言形式是怎樣為主題內容服務的?特別是作者匠心獨運和刻意加工的地方,正是表現主題思想的關鍵。如果教師結合素材的主旨情景進行教學,對學生欣賞能力和語言藝術的理解能力有很大幫助,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有很大幫助[4]。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中有這樣一個比喻:“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從表面看,這個比喻很一般,但是結合到具體語境,就發(fā)現了它的精妙之處。提到這句話時,可指引學生分析,為何將“小搖籃”作喻體?本體與喻體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學生們可能會說:形狀很相似,中間低平、四周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可繼續(xù)指引學生思考:四川稱之為盆地,是因為中間低平而四周高的原因。為何文中不用“盆子”作為喻體而是用“搖籃”作喻體?學生可能會說,這更能體現“濟南的冬天”的“溫晴”和“慈善”。
3.類比聯想法
修辭教學一直是比較抽象難懂的課題,特別是對修辭作用和效果認知。語文教師可利用對媒體工具來輔助教學,運用類比聯想法加深修辭手法的認識和理解。比如《沁園春·雪》文章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銀蛇”和“蠟象”的生動比喻,可通過視頻播放,使學生展開聯想,體會詞中描繪的意境,讓學生感覺到用“舞”來形容雪披群山就好像“銀蛇”在慢慢爬行。用“馳”表現雪覆蓋的高原就好像“蠟象”在奔馳,以動寫靜,生機勃勃。
結語
總之,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單純指導學生使用擬人、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而常常忽視了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通常把修辭看得很狹窄,忽視其廣泛性。除了這些,還包括詞語錘煉、句式都是修辭范疇。教師要改變傳統寫作指導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的能力,最終將這些能力運用到語言實踐中,運用到我們的寫作中。
參考文獻
[1]周 妍.高考備考之修辭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教學研究,2009(12):130-132.
[2]季紅方.對初中語文修辭教學優(yōu)化的對策及思考[J].觀察思考,2010(5):66-67.
[3]劉偉民.簡論隱性知識與漢語修辭教學[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7):115-117.
[4]喻鳳一.論中等教育語文中的修辭教學[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9(4): 103-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