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貴美+張蓉+詹少虹
【摘要】 目的:對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臨床癥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護理對策。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74例,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74例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7例,試驗組主要是以綜合護理干預方式為主,對照組則采取常規(guī)護理,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及護理情況。結果:焦慮自評量表評價,試驗組出現焦慮情況的患者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暴力傷人/自傷/毀物評估指標方面,試驗組風險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的評分為(97.12±3.0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1.15±2.30)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人格改變和精神病性癥狀改善方面,干預后試驗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而言,不僅需要進行對癥治療,還應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并根據患者情況,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服務。
【關鍵詞】 癲癇性精神障礙; 臨床分析; 護理研究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6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6-0131-02
在精神科疾病中,癲癇性精神障礙的發(fā)病率相對較高,據調查資料顯示,在癲癇患者中1/3可能存在精神障礙[1]。由于癲癇性精神障礙主要由腦神經放電異常所導致,加之腦受累部位、病理生理的不斷變化,促使臨床癥狀呈現各不相同的現象,因此,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難度相對較高。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原發(fā)性癲癇、繼發(fā)性癲癇都可能引發(fā)精神障礙,且表現形式也會復雜多變,只有對其進行有效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干預,才能保證患者病情的緩解[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74例,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齡(34.5±2.5)歲,平均病程(10.5±7.5)年。對照組患者37例:男18例,女19例,平均年齡(36.0±3.0)歲,平均病程(11.0±8.0)年。在74例患者中,腦外傷史16例,高熱驚厥史11例,顱內感染史5例,癲癇家族史18例,精神病家族史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主要采取常規(guī)護理,具體包括:入院護理、病情監(jiān)測、對癥處理、發(fā)作時的護理、支持性心理治療、出院宣教等,如果患者呈現持續(xù)發(fā)作狀態(tài),護理人員應立即采取搶救措施,確?;颊甙d癇發(fā)作得到控制[3]。
1.2.2 試驗組 在試驗組患者中,采取的護理方式為綜合護理干預。除常規(guī)護理外,針對不同患者的護理問題,制定相應護理方案,提供個性化的護理。(1)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干預:密切注視患者的情緒變化,若發(fā)現患者有失眠、情緒低落、語量減少或流露出悲觀厭世的念頭,則應高度警惕,陪伴患者,做好說服、疏導等心理護理工作,并請其家屬有效地進行配合[4];同時幫助患者正確面對疾病,提高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5];引導患者盡早恢正常生活作息,為回歸社會奠定良好基礎[6]。(2)暴力傷人/毀物的預防:患者處于譫妄狀態(tài)時,設專人護理,隨時注意加強防范,當患者激動不安時,護士陪伴在患者身邊,耐心的給予安慰,幫助其穩(wěn)定情緒,必要時報告醫(yī)生遵醫(yī)囑給予保護性約束;妄想狀態(tài)的患者,護士及時掌握妄想的內容及懷疑的對象,細致觀察,予以解釋和勸導,并將其與被懷疑的對象隔離開,避免發(fā)生不良后果;在護理時癲癇性精神障礙伴有人格改變的患者時,注意服務態(tài)度,避免激惹患者;如遇患者故意挑釁,不要與其爭辯,并且注意其他興奮患者分開管理,以免引起沖突,傷害其他人[7]。(3)康復訓練:如社交訓練、工娛療活動、手工作業(yè)訓練、防跌傷演練等。(4)服藥知識宣教:向患者和家屬介紹藥物相關注意事項,避免患者出現私自停藥和換藥等現象;在患者服藥期間,認真觀察患者藥物治療效果和副反應。(5)出院延續(xù)追蹤: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和發(fā)作相關知識,如避免患者情緒波動和過度疲勞等;發(fā)放出院健康教育資料;發(fā)放科室名片,告知不適隨診;定期隨訪[7]。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暴力傷人/自傷/毀物評估表、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生活質量調查表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入組前后的比較評價。焦慮自評量表(SAS)有20個項目,4個等級評分,其中有5個反向記分,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以上為重度焦慮。暴力傷人/毀物評估表有15個項目,按總分劃分為4個等級,0分為0級,1~15分為一級,16~30分為二級,31~45為三級,級別越高,風險等級越高[3]。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和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時,主要是采取科室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給予相關評估,問卷總分為100,大于80分為滿意,80~60分為基本滿意,小于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滿意+基本滿意。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人格改變和精神病性癥狀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比較
試驗組出現焦慮情況的患者占比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暴力傷人/自傷/毀物評估指標比較
暴力傷人/自傷/毀物評估指標共分為4個等級,級別越高,風險等級越高,試驗組風險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endprint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患者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當兩組患者進行分別護理后,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均得到一定改善,而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通過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發(fā)現,試驗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人格改變和精神病性癥狀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人格改變和精神病性癥狀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較干預前顯著改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經常出現攻擊性、激惹性的行為,且此類行為的發(fā)生率明顯比精神分裂癥患者高,其情緒變化呈現多樣化和不穩(wěn)定性特點[8-9]。因此,在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時,應該將抗癲癇的臨床治療作為重點,然后按照患者具體病情,對其進行科學的用藥。而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被害妄想、興奮沖動、思維破裂、思維散漫等,只有引導患者正視疾病,強化治療疾病信心,幫助患者及時緩解不良情緒,才能提升患者整體治愈率,促使生活質量的提高[10-12]。
綜上所述,對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進行治療時,除了常規(guī)治療之外,還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對其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不僅可以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而且還能改善患者護理滿意度,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盡早康復,值得臨床推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劉亞玲.探討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護理對策[J/OL].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45):292-293.
[2]郭興芳,趙青.癲癇并發(fā)精神障礙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效果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6,9(8):321-322.
[3]楊琴,胡建平,梁鳳,等.暴力行為風險評估表在精神病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14(20):85.
[4]陳黎明.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的護理研究[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11):1634-1636.
[5]田曉杰.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攻擊行為的臨床表現及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24):1-2.
[6]戴麗君.癲癇合并精神障礙患者臨床特點和護理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15):221.
[7]董秀春,李麗娜.62例急性腦血管病并發(fā)癲癇的療效護理研究[J].健康必讀旬刊,2013,12(8):556.
[8]尹麗婷,吳蕾.護理干預對癲癇患者治療依從性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5,8(22):329-330.
[9]方昌存.癲癇性精神障礙40例臨床分析與護理研究[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3(2):84-85.
[10]黃新武.老年護理醫(yī)院長期臥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應的臨床分析及預防[J].中外醫(yī)療,2013,32(24):106-107.
[11]徐蕾.100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分析及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22):2675-2676.
[12]楊興秀.淺析護理干預對癲癇及癲癇性精神障礙患者的重要性[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21):40.
(收稿日期:2017-08-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