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秋 音
新作首演
今年10月,陳其鋼的兩部新作即將先后在北京進行世界首演。10月18日,由國家大劇院、卡內基音樂廳、南尼德蘭愛樂樂團、法國圖盧茲國家交響樂團、巴黎愛樂音樂廳聯(lián)合委約的《如戲人生》將由呂嘉指揮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演出;10月29日,由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墨爾本交響樂團、上海艾薩克·斯坦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法國圖盧茲國家交響樂團和美國新澤西交響樂團共同委約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悲喜同源》將由余隆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在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閉幕音樂會首演。
這兩部作品將在隨后的一年中,分別在美國及歐洲由不同的中國和歐美樂團與不同的演奏家和指揮家上演。同時,陳其鋼還有兩部新作首演日程也已確定。2018年2月10日,巴黎音樂城將舉行陳其鋼肖像音樂會,新作《魔幻單簧管》世界首演以及《夢之旅》《京劇瞬間》《回憶》《五行》《逝去的時光》等六部作品上演;2018年3月2日,由國家大劇院、悉尼交響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威爾士國家交響樂團聯(lián)合委約的新作《江城子》將舉行世界首演。
在過去的十年中,陳其鋼的管弦樂作品在世界范圍內頻繁上演。根據(jù)陳其鋼官網提供的信息,過去三四年間,全球約六十個管弦樂團和機構上演了他的作品,僅去年在世界各地平均每不到一周就有一場演出,而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期間,已確定的作品音樂會又有幾十場。如此之多的作品上演率對于世界任何一位當代作曲家而言都是罕見的。大量的西方媒體對陳其鋼的音樂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陳其鋼在某次訪談中說:“我的音樂逐漸變成了我自己,代替了我自己,人們雖然不認識我,但認識了我的音樂。這是一個作曲家最大的幸運。”
而這一切的背后蘊藏的到底是什么力量或原因呢?
陳其鋼出生于一個藝術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注定了他的音樂之路。1964年他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單簧管。文革后的1977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羅忠镕先生。1984年,陳其鋼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教育部出國研究生考試,獲得法國政府獎學金,同年獲當代音樂大師梅西安賞識,破例納為關門弟子。也許在別人看來,陳其鋼一定有什么過人之處,他卻自認“不是一個有天分的人,一切的改變均來自后天的努力與機緣,且與梅西安和羅忠镕密切相關。”這兩位老師留給陳其鋼最大的影響據(jù)陳其鋼說,是“拒絕權利的誘惑,做一個簡單純粹的作曲家”。跟隨梅西安四年之久,梅西安在為人處事與藝術觀念上給予陳其鋼極大影響,其核心就是“做自己”。
陳其鋼曾經在文章中寫到,“從羅忠鎔老師那里不僅學到知識和技術手法,也感受到羅老師超凡的悟性和為人,那一份笑看云卷云舒的淡然至今仍然影響著他?!倍_老師的畫家兒子羅錚也深深啟發(fā)著他,他說:“從羅錚身上可以感受到,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質量和力量來自靈魂最深層次的無拘無束。沒有虛榮心,沒有功利目標,沒有金錢交換,沒有技術炫耀,沒有哭天搶地,沒有討好權貴和政治投機,想畫什么就畫什么,不知道比較為何物,不想通過作品證明什么,這些都是作品質量和個性的基礎。”
身為一位當代音樂作曲家,常年居住在巴黎的陳其鋼被國內大眾所知源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別是那一曲《我和你》以簡單溫暖樸實的音樂情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2010年起他相繼為張藝謀的三部電影《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和《歸來》寫作電影配樂。盡管電影音樂使更多人了解了他,陳其鋼卻覺得“經歷過了,學習過了,該干點兒其他的了”,毅然將工作重心轉回他鐘愛的純音樂創(chuàng)作。
2012年,愛子陳雨黎因意外不幸去世,在巨大的打擊和悲痛之后,陳其鋼說:“這是雨黎用生命給他的禮物”。陳其鋼以他獨有的方式承受著,思念著,蛻變著。雨黎去世幾個月后,陳其鋼離開了城市,去了 “躬耕書院”,一個遠離市井喧囂,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在那里潛心寫作,閉門謝客,一去已是四年!面對極端孤獨單調的生活,陳其鋼活得津津有味。他說:“每天除了寫作之外,就是讀書。越讀越覺得自己無知、無能,也越覺得自己所取得的所謂成績有很大的偶然性?!彼舱f:“藝術家追求的是真善美,當找到美感的那一剎那,是非常幸福的。為此,我愿意孤獨探索,即便對別人來說毫無價值也沒有關系……”他坦言,“今天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切還沒有得到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很可能明年,后年我會被遺忘。所以,淡然處之保持初心是我對自己時刻的提醒和要求?!?/p>
寫作之余,他于2015年創(chuàng)辦了“躬耕書院音樂工作坊”,與有追求的作曲學子共同探討音樂。在那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們暢所欲言,激辯見解,交流心得。這些與年輕人的交流,使陳其鋼宛若重獲新生。
陳其鋼自認只是一個本分的作曲家,對今天獲得的一切非常感恩?!皬目陀^條件來說,我很幸運自己的人生能夠起始于一個藝術家庭,能夠經歷文化大革命的苦難和歷練,能夠碰到超凡的好老師,能夠長時間地走出國門看世界,理解世界的多樣和自己的渺小,能夠碰到那樣多的伯樂,特別是梅西安大師,法國廣播電臺的歷任音樂管理人,我的法國和英國獨家出版社(從1985至今的所有作品均被出版),2002年結識了余隆這位致力于新音樂推廣的指揮家和很多更年輕的杰出指揮家、演奏家、演唱家。沒有他們的支持和理解也就沒有自己的今天?!?/p>
附1 新作品《如戲人生》解讀
* 由國家大劇院、卡內基音樂廳、南尼德蘭愛樂樂團、法國圖盧茲國家交響樂團、巴黎愛樂音樂廳聯(lián)合委約
* 將于今年10月18日在國家大劇院由呂嘉帶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首演
陳其鋼說:這是我創(chuàng)作的第二首樂隊變奏曲,第一首是“亂彈”,顛覆了我以往的很多表達習慣,所以很想再突破一次自己。這次寫作歷時六個月,多次易稿,困難重重,幾度想放棄。原因除了能力有限之外,主要來自突破自我的愿望,想讓一個不斷重復的素材既保持新意,又不故弄玄虛或聲嘶力竭。這些想法就像一個牢籠,讓自己邁不開腳步。現(xiàn)在作品完成了,但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孩子,能否長大,我一無所知,只能聽天由命了!
寫作如同人生,人們抱著良好的愿望和理想,追求完滿的結局。但命運無常,并非總如人意。而且,無論人生“成功”還是“失敗”,都像是一出大戲,一度熱鬧喧囂,輝煌耀眼,以為是真的,但到頭來都要謝幕,無論是明星、政要還是拾垃圾的老太,等待我們的都是離開這個可愛的世界。
因此,我將這首作品取名“如戲人生”,寓意人生輕松起步、跌宕變幻、艱難險阻、輝煌燦爛、溫情告別、化為烏有的心路歷程。作品由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為基礎,以螺旋上升的形式不斷重復、變化和增長,到達頂峰之后忽然沉寂歸零,悲壯之余,是淡淡的蕭瑟凄涼。
附2 新作品《悲喜同源》解讀
* 由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墨爾本交響樂團、上海艾薩克·斯坦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法國圖盧茲國家交響樂團和美國新澤西交響樂團共同委約
* 今年10月29日將由余隆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在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閉幕音樂會首演。
陳其鋼說:《悲喜同源》是一首單樂章小提琴協(xié)奏曲,并題獻給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20周年。
音樂主題素材是在古曲“陽關三疊”(源自唐代詩人王維(699—759)的詩“送元二使安西”)的基礎上變形而成。之所以選擇這個主題,不單因為陽關三疊是我從年輕時就喜愛的音調,更因為它所陳述的是人生的永恒話題-離別,離別時人們對奔向未知前程的憧憬與告別(永別)時的悲情。
人們因得而喜,因失而悲,但一切事物皆由陰陽兩面組成,悲與喜如同得與失,有得必有失,從這個意義上說,得就是失,失也就是得。得與失,悲與喜,都是人生過程中的瞬間,得到的一切終將留給他人,留給自己的其實是虛無。
所以,我想通過這首作品表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情,而想將悲與喜這一對不能分割的孿生,通過大喜與大悲,激越與深情的穿插對比,升華成為人間大愛的統(tǒng)一體。
寫作每一首作品對我都是挑戰(zhàn),“悲喜同源”也不例外。在寫作過程中,我希望超越自己已有的表現(xiàn)方式,達到藝術與美學的新高度,但又深感力不從心。寫到最后,唯一有把握的只是真誠面對自我,真誠表述自我,剩下的只能由聽者評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