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 旭
(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黔中郡的地望一直是史學界的一道難題,學界對此也是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觀點:商於論、彭水論和武陵論。
當代學者徐中舒先生在《巴蜀文化續(xù)論》一文中提出北起漢中,南迄巴黔中,皆為楚商於地。其地縱貫今陜西南部、四川貴州東部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①。而石泉先生在《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xù)集》一書中提出“商於之地即在丹江中下游以西、及漢水上游兩岸,今鄂、豫、陜三省邊界地帶。秦取商於而處立黔中郡,則楚黔中(至少其北境)自當在此”②。徐、石兩位先生都支持商於論,但有很大分歧,出現(xiàn)了南北兩個黔中郡。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兩位先生都以常璩的《華陽國志》的記載為信史得出商於論。據(jù)《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自巴涪水取楚商於之地為黔中郡”,“涪陵郡,巴之南鄙,從枳南入,析丹(沂舟)涪水。本與楚商於之地接,秦將司馬錯由之取楚商於地為黔中郡”,同書《蜀志》稱“(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仔細對比上引史料發(fā)現(xiàn),《巴志》記載司馬錯于公元前316年攻楚商於地設黔中郡,《蜀志》又說此事發(fā)生在公元前308年兩者時間上相差八年。而翻閱《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史籍,并未記載司馬錯在公元前316、308年攻取黔中郡,《華陽國志》關于黔中郡的記載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商於論不攻自破。
彭水是烏江支流,臺灣學者桑秀云女士在《黔中、黔中郡和武陵郡的關系》文中依據(jù)《水經注·延江水》所載,延江水亦即今烏江有一條支流名為黚水,此“黚”通“黔”,進而推出烏江又名為黔江,從而推論黔中在今重慶烏江中下游地區(qū)③。以河流支流名代替主干名稱本就不合理,而且《水經注·沅水》其實清楚的表明了黔中的地望在今湖南境內,“沅水又東遷臨沅縣南,縣南臨沅水,因以為名?!?臨沅)縣治武陵郡下,本楚之黔中郡矣”。同時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志》卷三十也對黔中郡進行了詳細的表述:“其秦黔中郡所理,在今辰州西二十里鈴中故城是,漢改黔中為武陵郡,移理義陵,即今辰州淑浦縣是,后魏移理臨沅,即今朗州是。今辰、錦、敘、獎、溪、澧、朗、施等州,實秦漢黔中郡之地,而今黔中及夷、費、思、播,隔越峻嶺。東有沅江水及諸溪并合,東注洞庭湖,西有延江水,一名涪陵江,自牂牁北歷波、費、思、黔等州,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之涪陵與黔中故地,炳然分矣。”所以桑秀云女士所持的彭水論實難成立。
武陵論以賀剛先生為代表,認為黔中大致與漢代武陵郡相當,今湘西地區(qū)④。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蜀地郡守張若取楚國巫郡、江南地,并將已占領的楚黔中郡合為一郡,其地大部分為楚國黔中郡轄地,因此沿用楚黔中郡名,所以秦國黔中郡其實包含了楚國黔中郡、巫郡、江南地三個部分。巫郡因為境內巫山而得名,其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四川省東部與湖北省清江中上游區(qū)域。而上文所引《元和郡縣志》表明,漢代將秦國黔中郡改為了武陵郡,二者轄境相當。翻查《漢書·地理志》,武陵郡下轄有十三個縣,分別是佷山、充、孱陵、索、臨沅、鐔城、遷陵、酉陽、沅陵、無陽、辰陽、義陵、零陽。其中佷山位于今鄂西清江流域,當屬楚巫郡,而充位于今湖南桑植和湖北宣恩、來鳳,其亦有部分轄地屬于巫郡。孱陵位于今湖北省公安、松滋一帶,在楚郢都的江南岸,當屬江南地。其余十縣加上充縣的部分轄地則屬于楚黔中郡。其地域約為今湖南洞庭湖以西的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這與賀剛先生所持觀點相符。
不僅上述文獻資料可以印證楚黔中郡的地望,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證據(jù)。湖南保靖四方城遺址附近的戰(zhàn)國墓葬群中出土了許多墓葬品,其中以陶制品為主,也有巴式武器,器皿造型風格與楚器類似,但是墓葬品組合方式卻與楚墓相異,反而與戰(zhàn)國晚期關中地區(qū)、中原地區(qū)的墓葬組合類似。由此可以看出墓葬主人應該不是楚人,而是來自關中或者中原地區(qū)。結合《史記·秦本紀》記載:“又使司馬錯發(fā)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這些墓葬主人很可能是秦國士卒,在交戰(zhàn)中陣亡了,用楚國的器物按照其家鄉(xiāng)的習俗隨葬的。古丈白鶴灣戰(zhàn)國墓地也有相同情況⑤,而這一時期秦楚兩國正對黔中郡展開爭奪。
以上所列舉的考古發(fā)現(xiàn)均在楚黔中郡轄境內,而于楚黔中郡以東卻沒有類似的情況。如果否認該地區(qū)是楚黔中郡轄境,那么這些出土的秦人墓葬與巴人墓葬將無法解釋。所以楚黔中郡在今湖南洞庭湖以西的沅水流域和澧水流域應該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注 釋:
①徐中舒.巴蜀文化續(xù)論[J].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0(01):75-117.
②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xù)集,第27-28頁.
③桑秀云.《黔中、黔中郡和武陵郡的關系》.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二本第三分冊上)》.
④賀剛.戰(zhàn)國黔中三論[J].湖南考古輯刊,1994(00):207-217+169.
⑤吳銘生,賀剛.古丈白鶴灣楚墓[J].考古學報,1986(03):339-360+39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