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琳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舊意大利學派的著名作曲家兼歌唱家培特羅·羅西曾經這樣說:“如果一個歌唱家咬字不清的話,他就無法使聽眾獲得歌唱中來自歌詞的大部分美妙之處;這樣一來,他的歌唱就是去了感染力?!彼崖晿放c器樂比較,著重強調了聲樂語言的重要性。
意大利是位于歐洲南部的一個國度,它屬典型的地中海氣候。語言屬于印歐語系羅馬語族拉丁字。意大利語的標準語是以托斯卡納方言為根底,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藝術成就為意大利語注入新的活力,意大利語被認為是音樂藝術的世界語言,在美術、舞蹈、戲劇中均被應用,如今世界音樂術語中不少都是通過意大利語傳承記載下來的,意大利語由拼音組成并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適合歌唱的語言。它的組合字母共21個,元音5個,輔音16個。元音分別為a e i o u,外加五個外來輔音字母,分別為j k w x y。在拼讀過程中,五個音以二合或三合元音形式出現,例如ia ie iu和iuo。另外,e與o的發(fā)音也有區(qū)別,分為開口和閉口。輔音分清輔音和濁輔音。在意大利語中的“r”彈舌音使這種語言愈加具備民族特征和風格。
與意大利語相比,法語雖然和意大利語同屬于羅曼體系,但法語的元音更為豐富,包括4個鼻元音,16個元音,17個輔音和3個半元音,獨特的鼻元音和圓唇元音以及很多連音、聯(lián)頌等拼讀規(guī)則使得法語復雜而豐富多彩。法語的演唱不太注意重音和主音,因此很多法國藝術歌曲的旋律都是隨著語言的抑揚頓挫而呈線條分布,歌唱家演唱起來較為自由,這也使得法語演唱在情感、韻律、語氣等方面有很多需要琢磨的地方。這些語言的特點使得法語被稱為“世界上最富有詩意的語言”、“女性的語言”。
法語的獨特魅力使得它在早期的聲樂演唱中受了一些限制,但是從十七世紀中期,法國歌劇得到較好的發(fā)展,作曲家呂利與路易十六私交甚好,法國呂利歌劇的成功離不開路易皇室的支持,呂利創(chuàng)作了許多向路易十六獻媚的作品。由于路易十六癡迷于芭蕾,后期呂利在法國歌劇的創(chuàng)作中加入了芭蕾舞的創(chuàng)作,這種邊唱邊跳的形式在意大利的歌劇中是無法想象的。
德語屬于日耳曼語言體系,將德語作為母語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地利、瑞士、比利時。德語發(fā)音硬、語速比較快、大舌顫音以及語法復雜是它的根本特點。德語單詞元音較少且包括大量獨立發(fā)音的輔音,而且這些輔音不可忽視,這時樂句末尾的旋律往往無法“拉長”或者“擴張”,有的時候甚至因為語言需要讓演唱者一開口就戛然而止,但德語的輔音多也為聲樂作品增添了獨特的樂趣。德語的演唱不如意大利語那樣靈活,但是德語更加注重“力”,德國歌劇的緊湊感和它的語言有很大的關聯(lián),如在莫扎特的《魔笛》中,唱詞輔音眾多,將夜后仇恨光明的陰暗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營造出緊張矛盾的藝術氛圍。由于德語“力”的特點,瓦格納時代的德奧歌劇還成為了“歇斯底里”的代名詞。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社會的進步,我國也引入了美聲唱法,這種擁有線條美和穿透性的演唱形式,促進了我國歌唱事業(yè)的發(fā)展。在西方,美聲一直以意大利語演唱形式最為流行,這跟意大利語的語音是分不開的,美聲的發(fā)聲講究高位置及聲音的共鳴,美聲歌唱者善于運用后咽壁吸附發(fā)聲,從而使聲音具有“通、圓、實、純、亮、活、松”的效果。從語言的性質特點來說,意大利語的發(fā)音很容易做到這個要求,但是對于漢語卻很困難。中國作品的演唱因共鳴位置較低而導致音量較小,注重歌唱的方法,比如共鳴位置、氣息連貫等,很容易忽視漢語的咬字吐字,聲音會過于拘謹、咬字太死,徒有其表,華而不實。漢語有23個聲母,分別為b p m f d t n l g k h x j q y w zh ch sh r z c s;韻母24個,其中單韻母為a o e i u v。復合韻母分別為ai ei ui ao ou iu ie ve er 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漢字大多為單音節(jié)詞,元音比意大利語多,還有韻頭、韻腹、韻尾之分,歸韻也是漢語獨有,意大利語在歌唱中則能夠依據旋律將音節(jié)進行分解,前一音節(jié)的輔音與后一音節(jié)的開頭輔音有時還可以相連,這是他們的不同之處。
美聲唱法的引入為中國藝術事業(yè)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貢獻,吸收美聲唱法中優(yōu)秀的演唱方法是發(fā)展中國本名族藝術的重要途徑,但是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忘掉我們本名族靈魂的本質和固有的民族特色。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將漢語言的魅力展現出來,更好地發(fā)展本名族的“美聲唱法”。
美聲演唱是需要人聲和語言來表現的藝術,語言是歌唱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特點和歌唱習慣,這也使得各個民族的美聲具有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們去欣賞、去演唱?!?/p>
[1]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2]陳言放,詹世華.意法德英歌唱語音指南(修訂版)[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3]王向輝.試論歌唱中的語言藝術[J].新視覺藝術,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