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勝杰
(中共鐵嶺市委黨校,遼寧 鐵嶺 112000)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江西瑞金、于都、福建長汀等地出發(fā),踏上長征的路途,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吳起鎮(zhèn),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中央紅軍是如何戰(zhàn)勝這些困難取得長征勝利,這是本文要闡述的問題。
蔣介石對紅軍的圍追堵截是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面臨的最大困難。其中,最著名的要屬蔣介石給紅軍布下的四道封鎖線,本來紅軍準備去湘西會師,但是在突破蔣介石的四道封鎖線后,毛澤東認為蔣介石在湘西布置了更大的陷阱,于是紅軍放棄去湘西會師,選擇了國民黨薄弱的貴州,事實證明毛澤東的決定是正確的,這次行動計劃的改變使紅軍的被動局勢變?yōu)榱酥鲃?。國民黨的地方軍隊也是紅軍的死敵,即使國民黨的中央軍與地方軍并不配合,但是他們對紅軍的態(tài)度是一樣堅決的,都妄想消滅紅軍,并對消滅紅軍毫不手軟,紅軍想要突破重重圍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在敵我軍力懸殊大的情況下,為了打破敵人的圍追堵截,紅軍基本沒有主動出擊,采取被動迎戰(zhàn)。在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確立,紅軍轉(zhuǎn)變了以往的被動打法,重新領導指揮中央紅軍,使中央紅軍取得了主動權(quán),煥發(fā)了生機。在毛澤東的正確帶領下,盡管敵情十分嚴峻,仍然四渡赤水,把數(shù)十萬的敵軍包圍圈甩在了身后,然后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經(jīng)過爬雪山、過草地,攻取臘子口,到達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會師,完成了長征的全部歷程。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央紅軍在面對一個個困難時,勇敢巧妙的取得了一個個勝利。
只有壯大紅軍的力量才能在以后的戰(zhàn)場上取得勝利。在湘江之戰(zhàn)中,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在廣西鏖戰(zhàn)五天五夜,最后紅軍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強度湘江,打破了蔣介石企圖把紅軍消滅在湘江東的企圖。在湘江之戰(zhàn)后,紅軍也損失慘重,從長征之初的八萬六千人消減到三萬多人,補充兵員成為了最棘手的事,紅軍采取了一路招收志愿兵的方式,把招來的新兵進行軍事訓練,讓他們盡快得到鍛煉。在紅軍離開革命根據(jù)地時,紅軍的日常補給和傷員救治得不到保障,特別是在無人區(qū)和敵占區(qū),生存成了極大的問題。為了讓長征的隊伍形象一致,每個戰(zhàn)士都換上了一身新軍裝,在經(jīng)過艱苦轉(zhuǎn)戰(zhàn)后,磨損嚴重。在到達遵義后,中央紅軍休整半個月,在此期間,紅軍戰(zhàn)士也補充了一些新衣服,但在接下來的數(shù)個月一直未能找到機會更換,在到達陜北時,很多戰(zhàn)士已經(jīng)已經(jīng)衣衫襤褸,但是戰(zhàn)士們的精神面貌卻很好,軍裝上的五角星和頭頂?shù)陌私敲边€是那么耀眼。糧食的供應也是長征途中面臨的巨大難題。當時紅軍主要采取打土豪的方式籌集糧款,有時也靠欠借和捐助的方式來解決。當時很多地主家囤積了大量糧食,普通百姓家卻難以度日,紅軍對地主家糧食沒收征發(fā),對百姓家的花錢購買。[2]在安營扎寨時,有老百姓的村寨,紅軍則分住在民房,絕不損害老百姓的利益,無論紅軍多疲勞,一定保證老百姓的院落干凈。當紅軍進入高原、高山等荒僻地區(qū)后,沒有什么村落供紅軍借用,部隊經(jīng)常露營野外,特別是過草地時,部隊常常找不到一塊干燥的地面,住宿條件極為艱苦,紅軍戰(zhàn)士們只能坐在背包上,依偎著取暖。在行軍途中,大家堅定理想與信念,相互幫扶、同甘共苦,共同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長征途中翻過了許多高山峻嶺,其中就有云貴高原的苗嶺、烏蒙山、五嶺山地的越城嶺、橫斷山脈東部的大雪山、鄧味山、六盤山、夾金山等;渡過的大江大河主要有:湖南的瀟水、江西的信豐河、甘肅的渭水、貴州的烏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廣西境內(nèi)的湘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還有六百里的茫茫草地,長期高強度的行走和作戰(zhàn),再加上惡劣的天氣與有限的資源,紅軍戰(zhàn)士的身體面臨嚴峻的考驗,其中有累死、餓死、病死在途中的,損失嚴重。
紅軍戰(zhàn)士發(fā)揚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戰(zhàn)勝了這些困難,與敵軍對比,敵軍缺乏頑強的革命精神和戰(zhàn)斗意志,越是高山峻嶺、大江大河、人煙稀少之地,對紅軍將士來說,反而是有利條件,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敵軍想要進攻就要受到運輸條件的限制,在天氣變化多端的野外,敵軍想要追擊也不容易,而中央紅軍因為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而度過難關,在巧渡金沙江后,敵軍尾追而來,卻只撿到幾雙紅軍的草鞋,只有望江興嘆。國民黨軍隊也常常出動飛機偵查和狂轟濫炸,中央紅軍就利用地形的險峻和隱蔽,晝伏夜行,有效的躲避了敵軍的轟炸。當時國民黨與各地方軍之間有著矛盾與沖突,這些也被紅軍利用順利通過敵軍包圍。紅軍不僅擅長與惡劣的自然條件作斗爭,也擅長與敵人作斗爭。
習總書記曾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也不是為了尋求慰藉,而是為了總結(jié)歷史的經(jīng)驗。顯然,長征的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科學應對的精神對于今天面對的任何問題都有學習意義。保持謙虛、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作風,吸取長征的經(jīng)驗教訓,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1]朱永紅.六十年國事紀要(政治卷)[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