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 丁國元
目前,關于 “圖形與幾何”的教學研究比較多,例如《小學數(shù)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幾何概念教學有效性研究》這一課題研究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促進課改;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知識的數(shù)學本質(zhì),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靈活運用幾何概念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1.理論依據(jù)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修改稿)提出:通過“圖形與幾何”的數(shù)學學習,學生能夠經(jīng)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一些簡單幾何體和常見的平面圖形及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了解一些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轉(zhuǎn)、軸對稱,認識物體的相對位置,探索一些圖形的性質(zhì),體驗圖形的簡單運動,了解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掌握三角形、四邊形的基本性質(zhì)(包括判定),掌握基本的證明方法。目前,學生對簡單的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識別和畫圖能力較強,而對較復雜的圖形平移、旋轉(zhuǎn)和基本的證明方法的運用能力較弱。大多數(shù)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時停留在平時的教學定式,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思維。
2.研究意義與價值
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創(chuàng)新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有關圖形與幾何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簡單的講授而獲得的,而應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下,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匯報交流,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
學習目標形成策略研究:包括認知目標、運用認知學習策略,認知目標指運用認知學習策略,培養(yǎng)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推理、總結等方法開展學習活動;能力目標指通過目標導學培養(yǎng)自身的學習能力,學會學習、反思、合作、交流;情感目標指通過目標認知和激勵,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標指出:在數(shù)學課程中,應當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shù)據(jù)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數(shù)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因此在教學中,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起到導學作用,例如:
1.圖形的認識
(1)結合實例了解線段、射線和直線。
(2)結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關系。
(3)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和圓,知道扇形,會用圓規(guī)畫圓。
(4)認識三角形,通過觀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內(nèi)角和是180°。
(5)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展開圖。
2.測量
(1)通過操作,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為定值,掌握圓的周長公式;探索并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會用方格紙估計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
(3)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和表面積以及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體驗某些實物(如土豆等)體積的測量方法。
3.圖形的運動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補全一個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2)通過觀察、操作等,在方格紙上認識圖形的平移與旋轉(zhuǎn),能在方格紙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qū)⒑唵螆D形平移,會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zhuǎn)90°。
4.圖形與位置
(1)了解比例尺;在具體情境中,會按給定的比例進行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換算。
(2)會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3)在具體情境中,能在方格紙上用數(shù)對(限于正整數(shù))表示位置,知道數(shù)對與方格紙上點的對應。
1.空間想象能力的啟發(fā)性原則
空間想象能力如果沒有一定的啟發(fā)性,無法實現(xiàn)對于學生思維和知識掌握程度的鍛煉,這些都不是優(yōu)質(zhì)的教學提問方式。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把握教學提問的原則,最好是設計那些巧妙且具備啟發(fā)性的提問類型。這樣的提問具備很強的趣味性,并且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以這樣的方式提問不僅可以體現(xiàn)趣味問題導學的基本出發(fā)點,還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問題的解決能力,可以極大地加深學生的知識領會與掌握程度。
案例:四年級下冊《梯形的認識》第四版塊“通過百變來鞏固新知”。
看這兒有一個梯形,它有一個小小的請求,它說:“同學們,你能想個辦法把我變成一個直角梯形嗎?”(縮短下底或者延長上底)【貼板書】
它又說:你們能接著把我變成等腰梯形嗎?(延長下底或者移動上底)【貼板書】
這些都是梯形。【畫梯形圈】
如果使我的上底邊和下底邊同樣長,我還是梯形嗎?(不是)是什么圖形呢?(平行四邊形)那能貼到這個圈里嗎?(不能)那就另外畫一個集合圈。
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都在哪個大家庭中?(四邊形)
如果這樣變(兩組對邊都不平行),這個圖形應該貼在什么位置?(四邊形圈里面)為什么不能貼在這兩個圈里呢?(因為它既不是梯形,也不是平行四邊形)看來,我們學過的很多平面圖形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2.空間感知能力的建構性原則
案例:《物體的面積》。
師:你們看,老師刷的這個是什么?(摸黑板)物體表面無處不在,數(shù)學上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作什么呢?
生:面積。
師:比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試著說說你們剛剛刷的物體的面積?請和同桌粉刷匠說一說。
生1:數(shù)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
生2:課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課桌表面的面積。
師:黑板的面和一張課桌的桌面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1:黑板面大,桌面小。
生2:黑板的面積比課桌的面積大。
師:我們可以說黑板表面的面積比課桌的面積大。誰可以反過來說?
生3:課桌桌面的面積比黑板表面的面積小。
師:很多物體的表面面積大小不同,找一找他們的面積,比一比大小,并和同桌說一說。
生1:桌子的面積比凳子的面積大。
生2:水彩筆盒外面的面積比這張紙的面積要小。
生3:橡皮的最大的面比鉛筆盒蓋的面的面積小。
師:同學們說得真不錯,你們現(xiàn)在知道什么是面積了嗎?下面我要考考你們,看這是哪兒?(教室)教室的面積是什么呢?
生:教室地面的大小就是教室地面的面積。
(平面圖形的面積)
師:粉刷匠們,我們可以刷物體,還可以刷點別的什么嗎?請看,這是什么?(出示一個點)可以拉出一條線,向右“刷”,可以刷出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有面積嗎?請學生來摸一摸。(生摸)摸完了再說一說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什么?
生:長方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師:再用一條線刷一圈,“刷”出一個什么?
生:圓。
師:它的面積在哪里?
生:圓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比較周長和面積)
師:下面的圖形有面積嗎?老師只看到了他們的邊線,面積在哪里?
生:在里面。
師:邊線的長是什么?
生:圖形的周長。
師:讓我們一起刷出他們的面積。(“刷”)
師:這些圖形有面積嗎?
生:不是封閉圖形,沒有面積。
師:怎樣的圖形才有面積呢?
生:封閉圖形,才能確定大小,才有面積。
分三層直觀讓學生體會面積的概念,先是身邊物體的表面,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動手觸摸感受完整地摸物體的表面,再是用眼睛看用顏色刷出來的物體表面,即感受面積的大小是一個平面,最后通過問題比較周長和面積,在比較過程中感受面積是封閉圖形的內(nèi)部才有面積。
在每一個層次中,通過層層提問引導學生自己得出面積概念的結論,這是三年級學生借助一二年級所學知識可以逐步建構的學習方法。在提問過程中,如果學生出錯,可以反問,從而引發(fā)內(nèi)部矛盾,更能夠加深學生的新知感受。在面對容易出錯的例子時,可以提問學生,引發(fā)學生思考,到底怎樣的圖形有面積,從而真正理解面積的含義。
3.空間建構能力的明確性原則
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們需要學生對角有一個完整的初步認識,很多學生在指角的時候只會指一個頂點,這樣的認識是不完整、不確切的,因此我們在要求學生指出物品面上的角的時候,就要明確要求,不光是指,而是完整地指,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出現(xiàn)只是指出一個頂點的尷尬和錯誤。在設計問題導學的時候,教師的提問具有針對性和明確性,會讓學生學習操作的時候更容易避免錯誤,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破難點,夯實重點。
(三)自主構建知識,發(fā)展空間觀念
“空間與圖形”的內(nèi)容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題材,讓學生能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我們在進行“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時,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活動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驗、想象、應用中自主構建知識,發(fā)展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