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高2015級4班 殷 浩
就像一顆石子被扔進水中蕩起層層漣漪一般,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個成員,所做出來的事,無論大小,無論好壞,都會對社會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常有人認為從好的出發(fā)點來影響社會,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就一定是好的。其實不然,就好比開頭的例子,漣漪是變大了,可石子可能扔中池底的魚,魚的擺動引發(fā)了你不想看到的新漣漪。
有人就會問了:不從好的出發(fā)點來,難道從壞的?這倒不是鼓勵大家做壞事,只是有沒有一種雙贏的做法。在我看來是有的,即得你應(yīng)得的。第一個“得”是一種主動,是要求人們基于好的出發(fā)點所做的行為,其次的“得”是被動,是希望有所付出,有所回報。
舉個大家都了解的例子:“立木為信”,商鞅為了順利變法,他立了根木頭,誰能將木頭從城北搬到城南,就許諾給其多少黃金。一大漢搬了,毫不猶豫地拿走了自己應(yīng)得的黃金,天下人都知道了商鞅言出必行。那么不妨想一想,假若大漢搬了木頭便豪爽一說:“草民奉大人之命,不求黃金,揚我秦國民風淳樸?!比藗兛赡芗娂娰潎@大漢不求回報的品格,而沒有看到商鞅訕訕地把黃金收了回去,后文也就可能沒有商鞅變法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是千百年農(nóng)耕文明流傳下來的名言,你只有讓大家感受到了收獲的喜悅,人們才能更加積極地參與耕耘??鬃釉裕骸案欢汕笠?,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炎之?!毖酝庵馐钦f,如果得到的富貴是不違背道義的,即使是一些低下的工作,孔子也是樂意的?!暗媚銘?yīng)得的”,在孔子日常教導(dǎo)學生時也常有體現(xiàn)。
那么“無私奉獻”“甘愿付出”就是錯的么?也不然。在歷史長河中,不乏為大的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人,他們的價值觀和精神往往也給后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里的“大”是廣度卻不是深度。什么意思?就拿雷鋒精神來說,無數(shù)人因為“雷鋒精神”而默默付出,范圍大,但難道在大街上隨便哪一個人都會心甘情愿地做好事么?恐怕它不會有這么深的影響。往往那些不留名的好人,在一篇篇點贊的報道和一陣陣掌聲中慢慢走出了人們視野,點完贊、鼓完掌的人并不會放下手中的事去無私奉獻。為什么?因為無私雖然影響了社會,但社會影響不了你去無私。大國與大國交往的原則是共同利益,人與人之間何嘗不是呢?社會不會因為偶爾翻起的無私浪花而地動山搖,更不會因為偶爾缺少無私而土崩瓦解。“得你應(yīng)得的”起的是一種導(dǎo)向作用,它告訴了人們做好事可以大大方方地做,你可以坦然接受回報,因為它符合道義,符合孔子“義然后取”的想法。
利益影響社會,社會影響利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想,這就是千百年農(nóng)耕文明所延傳下來的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