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后宅小學 何芝鷹
語文教學是一種“互動”,是一種“溝通”與“合作”,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深入對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應該拋去繁華見其本,舍棄浮躁見其色,回歸本色,引導學生在合作中“讀”出本色,在交流中“品”出本色,在互動中“議”出本色,在深化學習中“寫”出本色,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刷子李》這篇課文,我確定的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是“分享的合作學習”,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夯實性學習問題:通過默讀課文,刷子李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你又是從哪些描寫中感受到的? 學生通過默讀,各自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一處進行組內(nèi)分享交流。在小組內(nèi)交流的時候,可以聽到各組員對刷子李這個人物特點的不同感悟——技藝高超、高度自信、技藝精湛、動作熟練。學生將自己的理解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新鮮而獨特的見解不僅可以激起同學們思維上的碰撞,而且也給每一個同學提供了發(fā)言交流的機會,面更廣了,理解也更到位了。
在這堂課中,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的設計是保障基礎性學習的,那么后半節(jié)課中,更要在學生挑戰(zhàn)性問題的設計上適當運用合作,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一節(jié)課中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同樣在學習《刷子李》一文中,它的第二個重點是表達上的一波三折。在設計這個內(nèi)容的學習時,我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幫助學生理解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出乎意料,體會相對應的心理變化,然后出示了本堂課的第二次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請每個小組在小白板上合作設計出曹小三內(nèi)心心理變化的示意圖。(有人負責繪圖,有人負責解說,有人負責補充,有人負責拿白板)要求:(1)設計美觀,具有新意。 (2)解說人員要結合示意圖講解出曹小三內(nèi)心變化的過程。
讓我們意外的是,各組分享展示的過程中,有的組以小圓圈作為心理變化示意圖,用空白圓圈、半白半黑、全黑等變化來反映曹小三的內(nèi)心世界,有的組則用了線段起起伏伏來表示曹小三的內(nèi)心世界。這個融說話、繪圖、創(chuàng)意設計于一體的合作學習任務既讓每個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又保障了一部分熱愛挑戰(zhàn)的優(yōu)質(zhì)生的學習權利,實現(xiàn)了挑戰(zhàn)性的沖刺性學習。
語文課堂教學非讀不可,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有位著名特級教師也曾說過:書不讀熟絕不開講。
長時間的“讀”最易單調(diào)、乏味,而單單在老師的引導下的“讀”是很難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閱讀興趣的。老師既要關注那些能出彩的學生,更重要的是關注那些平時被遺忘的學生,給他們機會,給他們指導,給他們成功。
“課文第二段最難讀,一是因為長,二是因為詞語多,三是難以理解一個個句子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請每位同學按自己的節(jié)奏輪流讀給組內(nèi)的成員聽一聽?!贬槍﹄y以讀好的段落、句子,敢于花時間、用力氣去指導,唯有經(jīng)歷從讀不好到讀好的訓練過程,學生才有實實在在的長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就應該在學生最不敢讀的地方,讓他們有分享的對象,這樣的朗讀才有效,才是本真的。在朗讀分享的學習中,通過組內(nèi)輪流讀,不同形式的反復練習朗讀 ,在齊讀中感知內(nèi)容;在同伴朗讀分享中加深對比,更深刻地認識自我。
讀中感知、讀中領悟、讀中體會、讀中激情、讀中積累,讀得花兒姹紫嫣紅,讀得黃昏霞光漫天,讀得瀑布氣壯山河……語文教學非讀不可,這一個個“讀”的細節(jié),不正折射出本色的語文教學思想嗎?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楊再隋老師在他的講座中講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強調(diào)和文本的對話,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引導學生疑問主要從文本中來,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離文本,緊摳詞語,品讀詞句,有時要咬文嚼字。
竇桂梅老師在《村居》的教學中,以“村居”為抓手,按照文字、文學、文化的臺階,通過抓“吳音”“溪”“媚”“醉”“最喜”“臥”等字詞,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品出蘊含在文本背后的意義,一個“溪”字品出了江南村居的靈動,一個“臥”字品出了小兒的“動如脫兔,靜出處子”……每一個字詞的品析都那么鮮活,那么深刻,那么富有情味。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的《秋天的懷念》,他引導學生體會母愛就是“一大堆的細節(jié)”,然后反復讓學生抓文本的細節(jié),從一個動作、一句言語、一絲表情中去品析文本內(nèi)在的意義,去“撩撥”兒童的情感,渾然天成,頗有深意:一個“躲”品出了母愛是理解,一個“擋”品出了母愛是希望,一個不起眼的句號品出了母愛是商量、是平等……支玉恒老師的一問(整堂課唯一一個問題)更是精彩:“這篇文章與一般的寫景文章有什么不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即從單純地關注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轉(zhuǎn)向了課文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引領學生通過品味語言文字,揣摩《黃果樹瀑布一課》語言的獨特表現(xiàn)力,領會其中可以借鑒、遷移的表現(xiàn)方式、表現(xiàn)手法,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為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滿懷愛心地引領孩子在語言文字中品出畫面、品出情感、品出靈感、品出思想……要滿懷智慧地引領孩子們在組內(nèi)對話中因為品,從而讓理解更加深刻。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吐納之間,無疑會相得益彰。對一些語言和結構上具有特色、表達效果強的課文,大師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啟發(fā)他們細細品味、感悟和鑒賞,而后或仿寫,或引發(fā)情思后口述筆寫,雖是片段之作,卻是情動瀉于筆端的真情體驗,無矯揉造作之態(tài)。
賈志敏老師執(zhí)教《給予樹》,引導學生體驗小女孩收到金吉婭的禮物后的心情,讓學生來寫感謝金吉婭的話,看誰寫得多(不能用“謝謝”兩個字)學生紛紛提筆,“金吉婭,我已經(jīng)收到了你的禮物,你讓我夢想成真了……”“你的禮物我已收到,我每天抱著它睡覺,我也祝福你,好人一生平安……”水到渠成,學生真情流露。王雷英老師在《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選出了抽骨髓和送骨髓這兩段作為教學重點,并引導學生從文中真情感悟,在學生情緒高漲地學完課文之后,王老師不失時機地布置了一個片段寫作,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寫(可選擇):(1)小錢與青年相遇的情景;(2)幫小錢寫一封感謝信;(3)發(fā)表自己的感言;(4)寫一份倡議書。此時,學生感觸良多,想一吐為快的心境,寫起來自然文思泉涌,信筆拈來,就這樣,既聯(lián)系了實際,又加深了認識,更是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運用語言表情達意。吉春亞老師在學習課文《花鐘》之后,在學習了課文中的幾種花之后,老師不失時機地把學生過渡到老師課外收集的幾種花上,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頭腦思索,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實現(xiàn)了由范文向生活應用的遷移。
在片段書寫之后,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分享展示,是有傾聽的伙伴,有他人的肯定。每每寫話練習之后,給學生一個分享的平臺,入情入境地朗讀自己文章的機會,豈不妙哉!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學習書面語言為重任的語文課強調(diào)讀寫結合,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相輔,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寫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