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環(huán)節(jié)和機制,改革開放以來,質量評價問題一直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歷次關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文獻都著重提出了質量的要求和質量評價的任務。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對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教育教學評估體系”,明確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問題。研究和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進程和發(fā)展,回顧歷史,總結反思,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衡量任何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是經濟收益的多少,而是培養(yǎng)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緊緊掌握這一條,改革就不會迷失方向?!币虼耍皣壹捌浣逃芾聿块T要加強對高等教育的宏觀指導和管理。教育管理部門還要組織教育界、知識界和用人部門定期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边@也明確了以評估的方式來判斷質量。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提出,“中國高等教育要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因此,要“加強質量監(jiān)督和評估制度”,“建立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標準和評估指標體系”,對高等教育,“要采取領導、專家和社會用人部門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質量評估和檢查”,“要建立有教育和社會各界專家參加的咨詢、審議、評估等機構,對高等教育方針政策、發(fā)展戰(zhàn)略和規(guī)劃等提出咨詢建議,形成民主的、科學的決策程序。”這一文件為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提供了政策依據,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要建立德育工作評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為評價一個地區(qū)、一所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德育工作應列入‘211工程’評估標準”。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開始施行,其中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益”,“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yǎng)人才為中心,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監(jiān)督和由其組織的評估”,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了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這一任務。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修訂,進一步完善了教育評價方面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建立研究生德育工作評估制度,把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落實情況和效果作為評價和衡量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質量并列入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評估體系,使研究生德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泵鞔_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可以看出,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質量越來越成為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質量評價不僅是工作評定和價值判斷的明確任務,更是反饋和改進高等教育的重要方法,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作為新世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兩個層面評估,高校內部自身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工作結合起來,同時部署,同時檢查,同時評估”,而從外部“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對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納入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教育教學評估體系”。同時,文件明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等具體內容,從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具體落實和實施提供了各方面支撐。文件的實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研究的發(fā)展和實踐的深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十年來,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或是部分研究不斷深化,在實踐中,伴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斷推進,成果大量涌現,這些都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本文也以此為時間起點,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主要研究,集中體現在:一方面,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整體的系統的研究不斷出現。這其中包括代表性著作,也包括叢書中比較系統的研究章節(jié),有的以年度報告的形式,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素材,形成質量評價基礎材料的;有的雖然沒有出版,但已經有了相對完整的研究,尤其是博士學位論文;有的是各類基金資助項目,反映出國家和各部門對這一問題的持續(xù)高度關注;有的是其他學科從本學科理論出發(fā)涉及這一研究領域;有的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在具體領域應用,如針對不同學校,面向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對象,用不同研究方法進行評價等等。另一方面,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具體討論不斷涌現。主要表現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內容,不僅包括以往的內涵、范圍、特點、標準、原則等內部要素研究,還增加了關于歷史研究、中外比較、理論基礎等方面的探討,研究論文不斷涌現,對中國知網的檢索發(fā)現這些研究的對象更加多元具體,研究的總結性、對策性和前瞻性明顯增強,研究成果的規(guī)范性和學術性以及數量都有所提升。同時,從學位論文發(fā)表的情況來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不斷接續(xù)。
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之前,需要對幾個經常性術語做一分析。在政策文件或是具體研究中,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這一領域,會出現諸如“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思想政治教育測評”、“德育評價”、“德育評估”等不同表述。這些表述各有側重,在內涵、范圍、標準、原則以及指標構建、操作流程和途徑方法上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的評判或判斷,是圍繞同一個問題展開的研究,彼此之間的區(qū)別僅在于或側重于定性描述,或側重于定量分析,或側重于對結果或過程的價值判斷,都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討論。
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不只是對價值判斷和量化測評的強調,而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整體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涵蓋以上多種表述,旨在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是指高校落實和開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際情況。近年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研究領域的成果,主要可以歸納為五個部分:一是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史研究;二是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比較研究;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理論基礎研究;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在具體領域應用的研究。下面就這些方面成果做一簡要整理。在具體引證中,仍然沿用原有表述,在具體語境下不做區(qū)分:
中國歷史上雖然沒有現代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概念和理論,但因中國古代教育和選人受到“德才兼?zhèn)洹彼枷氲挠绊?,對人才的德行評判由來已久,中國古代在“德”的評價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素材,有學者總結了中國歷代在德育評估方面思想表達,[1](P35-62)從官學、私學兩個層面,探討了不同朝代對品德標準的側重,同時梳理了古代品德評估的技術路徑。有學者更加強調德育評估的價值判斷,總結了中國傳統德育評估思想的政治價值、教化價值,進而列舉了古代不同主張中德育評估的標準和評估方法。[2](P43-51)這些思想更多聚焦于對教育對象的評價、定性為主,反映了中國古代官方主流價值取向。有的學者將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測評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總結了每一階段發(fā)展歷程,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測評成果,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測評存在“指標困境”和“方法困境”兩方面問題,研究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測評未來發(fā)展重在新的測評理念的指導、權威指標體系的建構以及新型途徑方法的探索。[3](P25-33)
有研究從教育學學科領域入手,從教育評估的角度,系統整理了中國教育評估史,研究把中國教育評估史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中國古代教育評估思想的發(fā)生和實踐,認為近代以前的官學私學和科舉制度都在品德評估方面提出了思想源流和實踐依據,[4](P2)尤其是西周時期,對當時學生學習主要科目“六藝”中的“射”提出了“五射”的標準,可以說是中國教育評估史上明確出現的一個量化指標。[4](P8)二是中國近代教育評估的實踐與探索,分析了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論引入對中國教育中督導、考試、測量等方面產生的影響。[4](P70)三是中國當代教育評估的復蘇與創(chuàng)新,重點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評估領域督導制度恢復、高等教育評估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和體系化建設。研究認為,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逐漸形成了有特色的教育評估體系,1985年召開的“高等工程教育評估問題專題研討會”是國內學術界公認的高等教育評估正式開始的起點。[4](P138)研究還提出了教育評估領域的趨勢,如質量評估成為教育評估的核心內容,多元參與的社會化評估日益興起等。[4](P160-170)
隨著《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的頒布,同時,新世紀以來中國更加關注全球視野和國際比較,這一階段對于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比較研究不斷增加,有的學者梳理西方古今名人或是學術流派的相關思想,延伸至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總結出西方現代德育評估理論有評估標準多元化、評估形式自主性、評估方法定量化、評估本質個體化等特征。研究認為,西方德育評估經歷了從目標評價專項過程評價,從效能評價專項價值評價,從結果評價專項素質評價的一系列過程,從而指出相比教育評估的其他領域,德育評估依然是相當薄弱的領域。[1](P63-85)也有研究專注于具體國別的比較研究,重點在評價理論、指標體系、實施方法等方面進行探討。[5]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比較研究不僅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空間視野,放置在國別比較框架內,而且因不同國家開展評價研究和實踐的學科依托有所差別,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學科視野。
有研究提出西方價值觀教育評價中,定量研究、質性研究和行動研究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科學取向的評價研究通過測量行為等外顯變量,推測價值觀這個潛在變量,并以統計計算說明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側重以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視角看待價值觀教育的過程及效果。詮釋取向與行動取向的評價研究凸顯價值觀教育的主觀性與主體性,側重鼓勵當事人參與評價過程,進行主動思考與反思。[6]有研究聚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把國內不同省份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標準與北美高校心理咨詢服務推薦標準對比研究,提出加強教師專業(yè)背景和再教育,加強職業(yè)倫理建設,關注社會資源的利用與單位協作等建議。[7]有研究借用美國在美育質量測評中使用的審美程度公式進行修訂,提出了基于美育目標與美育課程兩大支點,美育教材、教師美育教學和學生審美學習三大教學因素,五位一體的美育質量測評系統。[8]
有研究系統整理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美、英、法、德、日、荷、澳等國家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產生背景、組織機構、質量標準和運行機制,對質量保證體系的整體構建進行了國別比較研究。[9]研究以20世紀80年西方國家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核心的教育改革為背景,提出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是為維持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所實施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質量持續(xù)促進活動。研究總結了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的六條國際經驗,由此提出了構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策略。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認識論、價值論和評價論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教育測量學、教育統計學和系統科學等相關學科則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0](P59)有學者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倫理學是德育評估的根本理論基礎,倫理學中關于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等學科理論為德育評估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方法論基礎。[1](P129-130)理論基礎的研究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提供了明確的方位,尤其是政治方位,同時也為各學科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可行性參考。
有學者還梳理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德育評估思想,這些研究觀點包括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本質理論是德育評估的理論前提,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論述為德育評估指明了目標和方向,唯物史觀為德育評估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奠定了基礎。[1](P86-89)馬克思、恩格斯的價值理論是德育評估理論的基石,他們提出的數量分析法,為德育評估提供方法論的原則,同時也為德育評估直接提供“方法”。[2](P58-63)此外,學者們還總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德育評估思想,尤其是黨的領導人對德育評估理論和實踐的貢獻。[1](P92-128)[2](P63-70)主要觀點如毛澤東系統提出了德育目標,全面論述了關于德育的基本內容,為德育評估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論原則,提出了動機與效果相統一的原則,提出了時間是檢驗德育效果的評估標準。鄧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培養(yǎng)目標和“三個有利于”的提法為德育評估提供了方位與標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思想和理論,黨的領導人的論述客觀上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工作的整體發(fā)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中,對多學科的借鑒也非常多。如有研究將社會工作中的助人自助、平等尊重、優(yōu)勢視角等價理念和理論,需求評估、多方評估、自我反思等方法手段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推進理論突破和實踐創(chuàng)新。[11]有研究認為,在網絡信息社會,引入大數據理論、分布式認知理論和多元智能發(fā)展理論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客觀評價。[12]有研究分析了高等教育評估權的來源、屬性和特點,分析了評價的法理性基礎和規(guī)范化方向。[13]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中,其實都包含對前人研究的整理和評價,這些過程包含著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本身的思考。2004年以來,隨著研究和實踐的深入,對這一問題的總結和反思越來越多,許多論述都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理論依托。有學者認為,高校德育評估理論準備不足、價值認識不清、對結構要素標準以及體系建構途徑方法等方面把握不當,根本原因是基礎研究缺失、本體研究薄弱、評估方法研究不適和應用研究缺乏。[2](P41-42)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評估存在范圍、效益、技術三方面困境,要通過新目標的確立和研究理念、內容研究、方法研究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理念上實現從學理主義向實證主義轉變,內容上從單一強調結果向過程與結果雙向統一轉變,方法上從單一強調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到兩者內在統一轉變。[14]還有學者認為,德育評價的概念不清導致定位存在誤區(qū),評價基本理論缺失,德育評價重量化而缺少人文關懷,德育評價缺乏宏觀性和實踐性的研究。[15]有研究者認為,當前評價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借助發(fā)展性評價理念,構建價值生成的評價模式。[16]
指標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各要素的集中體現,是理論研究能夠應用于實踐工作的關鍵。近年來,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從零星到系統,從研究框架落地為工作案例,形成了豐富的成果。
論及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之前,要對指標體系的前提做一說明,這個前提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基本原則,也包括能夠開展評價的共識。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原則的論述一般包含兩個維度,理論維度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基本遵循,近年來,理論方面闡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原則的觀點有黨性原則、實事求是原則、歷史性原則、[17]導向與目標相統一原則、客觀而全面原則、創(chuàng)新性和發(fā)展性相統一原則、[1](P134-138)辯證性原則、科學性原則、人本性原則、[18]動態(tài)性原則、對比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等等。[19]理論原則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政治方向,尊重規(guī)律,以人為本。實踐維度是指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操作規(guī)范,近年來的研究對實踐維度的原則集中在定性與定量評價結合原則,[20]靜態(tài)與動態(tài)有機結合原則、[17]全面評價與重點評價結合原則、靜態(tài)評價與動態(tài)評價結合原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原則、[10](P175-178)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原則、正式評價與非正式評價結合原則。[21]也有研究強調了依據“行為判斷思想”原則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評價,[22]或是提出高校德育評估有系統外適律、要素耦合律和量質統一律等基本規(guī)律。[2](P123-130)有研究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要兼顧理論有效性和實踐實效性二重維度,才能保證評估的系統性、完整性。[23]有研究者認為,評價標準與社會發(fā)展階段和社會成員思想道德水平的客觀狀況相適應,受到時空條件與生活環(huán)境的制約,也要體現超越功利的意義志向引領原則,要構建好評價標準通約和共享,才能彌合分歧,形成共識。[24]
論及指標體系構建方面,有研究從整體框架、人員組織、要素設計、評估方法等內容入手,并設立了案例和問卷,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嘗試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17]有學者將高校德育評估構成要素細化為目標、內容、指標標準、途徑方法、評估主體等子要素,一一討論深化,從而形成高校德育評估體系。[1](P151-201)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和實踐的反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更加具體,形成了一些可供應用的指標體系。有學者把高校院系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作為案例,重點設計了高校院系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指標構成、權重設計、具體觀測點的設計和具體操作方法,并給出了評價的時間范圍以及方法步驟,形成了可供實施的方案。[10](P233-272)有的研究借用顧客滿意指數模型,開發(fā)了基于學生滿意度的德育評價模型,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了采樣分析,將研究用于日常工作。[25]有的研究以大學生政治素質評估為研究內容,面向專家、輔導員、大學生和社會群體征集了指標體系中指標、權重、等級和評語等內容,從而制定了相應的指標體系,并設計了實施開展的途徑方法。[26]有的研究在搭建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了信效度檢測,加入了結果反饋等環(huán)節(jié),制定了針對校、院、班、生四個層次的具體實施方案。[2](P204-250)有的研究面向“90后”為主體的入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調研發(fā)現的問題為導向,制定了評估指標體系。[27]對指標體系的研究和探索,引入了更多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要求和標準,為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從研究走向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也有關于指標體系本身的總結與反思,如有的學者認為,評估指標的綜合性與評估對象的差異性難以平衡,應該把握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同構的培養(yǎng)目標,在評估中堅持形成性和發(fā)展性同構,堅持科學性與系統性同構。[28]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指標體系面臨理論發(fā)展?jié)u進性與理論應用的迫切性、量化評估的可能性與創(chuàng)新研究的艱難性相互交織、指標參數的龐雜性與實際操作的便捷性之間的矛盾,提出應該把握以動態(tài)發(fā)展為基礎的理論維度、以操作便捷為原則的實踐維度和以績效最優(yōu)為依托的價值維度。[2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對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涵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輔導員工作評價等多個方面,也涵蓋了不同層次類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不斷發(fā)展的同時,這些具體方面的質量評價研究也在同步發(fā)展。
思想政治理論課方面,有研究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的實施為評價對象,對全國33所高校和9個省市教育廳進行了調研,總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評價的主要做法。研究提出,教師教學評價成為重點,評價內容和方式向立體化多方位發(fā)展,課程建設評估方案、教學評建機構和教學督導制度都在逐漸推進,學生學習效果注重全過程考核,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成為考核亮點。同時,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評價的問題。[30]在此項研究的基礎上,有研究分析了主要考察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中,“投入和過程”的“以教評教”和重點關注“產出和結果”的“以學評教”兩種模式,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課程分別制定了“以學評教”監(jiān)測體系,組織了三次測試,分別面向研究者所在學校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市10所高校和湖北省部分高校,開展了課前和課后測試,形成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報告》,[31]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研究成果。此外,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整體切入,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評價的結構功能、原則方法、模式構建等。[32]有學者系統論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的依據、功能本質、主體、客體、標準、過程、方法等,回應了“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評價,為什么要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評價和怎樣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評價”等問題。[33]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如學生黨建、主題教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資助管理、網絡思政等方面,因為指向明確,評價體系構建相對簡便,相關質量評價研究較多。在輔導員工作評價方面,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了輔導員的身份,客觀上推動了輔導員隊伍、工作和對應研究的全面發(fā)展,有關高校輔導員工作評價的學術文章中,有不少研究引入了管理學中的績效評估、360度評價等理論。在不同類型高校的應用研究方面,有的研究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為切入點,提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評價體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校評價體系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評價體系。[34]有的研究著眼于學校辦學產學研合作的突出特色,從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角度,分析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yǎng)質量評價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指標體系、內容權重標準以及具體評價辦法。[35]
當前,中國正處在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強首先體現在質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衡量著高校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整體狀況,這一特色,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方方面面。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一項長期動態(tài)的系統工程,近年來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仡櫢咝K枷胝谓逃|量評價的成果,思考和改進以后的研究和工作,需要處理好、回答好三組對應關系: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標準是什么與如何確定評價體系的關系。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和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文件和政策也給出了需要完成的任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基于新時代對高校提出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有其獨特的歷史方位。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同階段對高校人才培養(yǎng)提出過不同要求和目標,但總體上仍然相對籠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目標、要素、指標等尚待進一步確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是全面性的評價,而在高校內部,同時存在著多種評價指標和評價工作,這些評價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其指標體系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標準有哪些可參考借鑒之處,其評價結果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是否同向,需要仔細研究,厘清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標準的科學性,既反映指標體系是否合理,更應反映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能否與其他評價、社會反響相一致。質量評價只有標準明確,才能建立起符合要求可判斷可度量的評價體系。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有哪些內容與如何科學開展評價的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以高校為整體視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效果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互為表里。在評價過程中會發(fā)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內容主要包含事實和效果兩部分,對于事實部分的評價相對容易,學校投入、資源配置、工作開展乃至環(huán)境營造,都在一定程度能夠可見可查,具備良好的觀測基礎。對于效果部分如何反映、如何衡量,是普遍認為的難點。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不易界定,而且處于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中,在各地各校還存在著發(fā)展不均衡的情況。其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效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難以確定,大學生同時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其效果往往是綜合體現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內隱、長期等特點,對于教育對象產生的影響如何估量是個難點。其三是隨著國內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學校的層次類別差異化越來越大,數千所高等院校無論是大小規(guī)模、學校硬件、師資水平、教育活動和教育成效都有著巨大差別,如何能夠有針對性地準確反映該校該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分層分類,更有針對性地區(qū)分。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應在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中發(fā)揮什么作用與如何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關系。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成為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既是反映質量現狀,更著眼于通過評價,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反饋建議,不斷改進,形成工作的閉環(huán)。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還更多停留在摸清高校現狀,把握學生情況的階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將成為一項常規(guī)制度。2012年,《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體系(試行)》的頒布實施,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引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2016年底,《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研究制定內容全面、指標合理、方法科學的評價體系,堅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工作評價和效果評估相結合”,對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研究的范圍越來越寬廣,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具體模塊的評價研究也越來越多,集中反映了不同層面對于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升的普遍期望。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研究開展的同時,也形成了一定的學術共同體。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多學科的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將形成一個新的學科發(fā)展方向,也將推動這一領域走向專業(yè)化。
參考文獻:
[1]秦尚海.高校德育評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趙祖地.高校德育評估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3]沈壯海,段立國.思想政治教育測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4,(9).
[4]孫崇文,伍偉民,趙慧.中國教育評估史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韓迎春.中美高校德育評估標準比較及其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閆曉.當代中美高校德育評價比較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7.
[6]王熙.西方價值觀教育評價的研究范式與研究方法[J].教育學報,2017,(4).
[7]林立濤.關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標準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5,(3).
[8]趙伶俐.以目標與課程為支點的美育質量測評——為了有效實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5).
[9]馬健生等.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國際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0]王茂勝.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1]吳立忠,王玉香.論社會工作視野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創(chuàng)新[J].中國青年研究,2016,(7).
[12]李懷杰.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評價及其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6).
[13]祁占勇,羅瀾,陳鵬.高等教育評估權的行政法透視[J].高等教育研究,2017,(3).
[14]孫夢云,楊國輝,曹友華.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狀況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1).
[15]張忠華,張典兵.對德育評價研究的回顧和反思[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1,(1).
[16]董平,叢曉波.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評價模式的建構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6,(7).
[17]王斌.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4.
[18]羅布江村,趙心愚,馮瑛,李永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測評體系的建構原則與方法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19]萬美容.論評價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2015,(7).
[20]成春,李向成.定性與定量測評相結合原則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測評中的應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21]王士永,馬馳知.深度輔導評價的理論構建與解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22]王莎.大數據評價:把脈高校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現實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2017,(10).
[23]魯杰,劉培峰.論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的二重維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7,(8).
[24]謝迪斌.評價標準通約與共享是意識形態(tài)整合的重要前提——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功能的實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
[25]楊瑞東,倪士光.基于學生滿意度的德育評價模型的開發(fā)和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4,(8).
[26]李杰.大學生政治素質評估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3.
[27]范楊.新時期軍隊入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7).
[28]魯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估理念論析——基于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同構的論域[J].江蘇高教,2015,(2).
[29]劉倩.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的困境與出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30]張鳳華,梅萍,萬美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實施及測評的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1]張耀燦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測體系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32]蔡曉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評價[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3]駱郁廷主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評價新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4]魯宇紅,郭建生編著.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研究[J].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35]張忠家,黃義武等.產學研合作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