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
語文教材中收錄了沈從文的《邊城》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兩篇課文,兩篇文章都塑造了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船夫形象。
《邊城》中老船夫與孫女翠翠相依為命,他將自己的愛都傾注在翠翠身上。他怕翠翠生病,不讓她坐在熱石頭上;他擔心翠翠會寂寞,所以給她講笑話、講故事和唱歌;為了給翠翠嫁個好人家,他東奔西走,最終卻弄巧成拙,招致船總對他的誤會,老人最終在一次暴風雨中死去。
《老人與?!分械睦蠞O夫圣地亞哥連續(xù)84天沒有捕到魚,而他堅持不懈,終于在第85天捕到了一條身長十八尺的大馬林魚。這條大馬林魚將老人的船拖往深海,而老人通過兩天兩夜的搏斗后,才殺死了大馬林魚,但魚的鮮血卻引來了鯊魚,并吃光了馬林魚,最終老人得到的只是一副魚骨頭。老人回來后,只能在睡夢中以過往美好歲月的回憶忘卻現(xiàn)實的殘酷。
一個人的行為活動、性格特質(zhì),都是在環(huán)境以及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所以老船夫以及圣地亞哥的一系列行為,與他們自小所受的教育以及環(huán)境影響緊密相關。老船夫和圣地亞哥作為中西方文學領域兩個較為經(jīng)典的悲劇人物形象,其角色在小說中的行為選擇、話語表現(xiàn)等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分析,這有利于讓學生加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知。
一、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文化強調(diào)倫理。中國的農(nóng)耕文化孕育了中國人的倫理思維,加之封建統(tǒng)治者為了便于統(tǒng)治而不斷強化這種思維,形成了中國的倫理型文化。
西方文化強調(diào)認知。西方從始至終就傳承著一種自由的文化氛圍,向往自我認知,也更傾向于平等自由。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下,西方的思維方式偏于科學認知型,且注重個人的奮斗,“美國夢”文化也正發(fā)源于此,認為只要個人堅持奮斗,都能過上理想生活。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老船夫和圣地亞哥身上有所體現(xiàn)。
倫理思想在中國可謂根深蒂固,尤其是《邊城》的故事設置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湘西邊界的一個小鎮(zhèn),人們的倫理觀念更為強烈。小說中的老船夫身上有著傳統(tǒng)中國人重義輕利、淳樸寬厚、與人互助的品質(zhì),在為人處世上堅持自己的原則,追求無愧于心。如老船夫?qū)u槳渡船看作自己的職責,而堅持不收過渡人的錢;他去屠夫那兒買肉,屠夫表示不用給錢,他便要自己算好錢扔到屠夫的錢桶里。老船夫的這些處事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他所堅持的倫理觀念。
西方文化中具備冒險精神,他們擁有征服自然的欲望,并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加深對自然的認知?!独先伺c?!分械氖サ貋喐顼柦?jīng)風霜,在持續(xù)84天沒有捕捉到魚后,他整個人已經(jīng)十分疲憊且傷痕累累。但圣地亞哥并沒有就此放棄,在第85天捕到大馬林魚后,即便船已經(jīng)被魚拖入海中,他也忍住饑渴和疼痛,不斷與魚搏斗,試圖征服它。面對饑渴和傷痛,“這是一條大魚,我一定要征服它”的信念支撐著圣地亞哥與大馬林魚搏斗了兩天兩夜,最終他征服了對手。圣地亞哥這樣驚人的意志力背后是他被大魚反抗而激發(fā)的征服欲望,同時也凸顯出這一角色剛毅、堅強的性格。
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不同
中國文化主張?zhí)烊撕弦?。在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系上,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主張的是“天人合一”,認為人應該順從自然和宇宙運行的規(guī)律,并且認為人無法違逆天意,所以應順應天命。這個觀念最早由莊子提出,后董仲舒則發(fā)展出了一個思想體系。在道家和儒家這兩個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思想流派中,同樣有著天人合一這一理念。而在這種長期的文化影響下,天人合一的觀念也就一直處于我們的認知中,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行為。
西方文化主張“天人相分”?!疤烊讼喾帧笔俏鞣綄θ伺c自然關系的哲學認知,認為天與人是兩個互相獨立的個體,都具有其各自的運行規(guī)律,是無法相互干涉的。西方世界觀認為,宇宙萬物乃上帝憑借“自由意志”,花了六天時間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人亦是上帝所造,為了完成上帝所賦予的神圣使命,天與人是不能相互支配的。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理念在老船夫和圣地亞哥身上各自有所體現(xiàn)。從天人合一的觀念出發(fā),人們具有濃重的宿命觀,認為天命難違。《邊城》中的老船夫同樣認為個人的命運無法自我掌控,將其所遭遇的苦難都看作是天意。如老船夫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管理渡船,迎來送往中他從沒十分認真地思考過這份工作對于自己或他人的意義。老船夫?qū)Χ纱ぷ魇终J真負責,這其中除了因為他個性淳樸之外,還因為他認為做好這份工作就是天命,自己只要按照天意做好本分即可。老船夫還將人的死亡也歸于天意,無論其是不是應該避免的悲劇,如他將女兒的死說成是天意,面對天保的意外死亡,他也說“這是天意,一切都是天意”。似乎這種解釋能夠讓所有人都不受到責備。老船夫?qū)⑸钪械乃胁恍抑露伎醋魇翘煲?,他在操心翠翠的婚姻過程中,弄巧成拙,而且因天保的死而招致船總的誤會,最終郁郁而亡。老船夫所認同的宿命觀使之缺乏對命運、對苦難生活的抗爭勇氣,最終成為一個悲劇性人物。
西方天人相分的物我觀念使之能夠較為客觀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如《老人與?!分械氖サ貋喐?,盡管他也認為要愛護魚類和尊重生命,但面對捉襟見肘的生活和空蕩蕩的家,他知道自己必須去捕魚來改善生活。在連續(xù)84天沒有捕到魚后,圣地亞哥遭受到周圍人的質(zhì)疑和嘲笑,而此時他認為如果自己可以捕到其他漁夫沒有捕到過的馬林魚便可以挽回自己的尊嚴,且改善當下生活的窘境。因此在捉到馬林魚后,即便被大馬林魚拽入深海,他也不愿意放棄,持續(xù)與大馬林魚搏斗,嘗試殺死它。圣地亞哥說:“魚呀,我喜歡你,也很尊敬你,但今天天黑之前,我要殺死你?!痹谔烊讼喾值膬r值觀影響下,盡管圣地亞哥多次表達自己喜歡魚,說“它是我的兄弟”,但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尊嚴,他依然選擇殺死馬林魚,以證明自己的價值。
三、性格本論觀念不同
中國文化主張人性本善。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領域內(nèi),儒家傾向認為人性本善,強調(diào)以人為本:孟子最早提出“人性本善”的觀點,《三字經(jīng)》又有“人之初,性本善”的闡述。
西方文化是以神為本的?;浇痰脑镎撜J為人生來就有罪,人應該在后天進行贖罪。
《邊城》中的老船夫是典型的具有善的品質(zhì)的人物形象,而《老人與?!分械氖サ貋喐鐒t是以救世主耶穌為原型而塑造的。
《邊城》中老船夫生活的茶垌是一個世外桃源式的封閉鎮(zhèn)子,里面的人物大都具備善良的品質(zhì),保持深厚的愛,如老船夫?qū)τ谂畠阂约皩O女翠翠無私的付出,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的愛情,天保和儺送之間的兄弟之情等。除此之外,沈從文還大量描寫了茶垌小鎮(zhèn)上的人們互幫互助的情節(jié)。沈從文之所以賦予小鎮(zhèn)人物以人性之美,與他創(chuàng)作小說時的一段經(jīng)歷有關。當時沈從文的母親病重,他便回湘西探望,回去之后,沈從文卻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人原本的那種正直、善良、淳樸的特質(zhì)已經(jīng)逐漸消失,這讓沈從文愈加懷念家鄉(xiāng)以前的樸素氛圍,于是他將這種愿望訴諸文學創(chuàng)作,在作品《邊城》中塑造了一個人性善良、美好的邊城小鎮(zhèn),也借此希望喚起人們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所以在《邊城》中,不僅是老船夫淳樸善良、樂于助人,其他人物形象也大都具備熱心、善良、淳樸等美好品質(zhì)。
《老人與?!分械暮芏嗳宋镄蜗笥小妒ソ?jīng)》中人物的影子,如圣地亞哥的人物形象就與《圣經(jīng)》中的耶穌形象具有相似性,二者都為了救贖他人而犧牲自己。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生而有罪,耶穌擔負著拯救世人、洗脫自身罪惡的使命,而在《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所居住的小鎮(zhèn)上,年輕一代的漁民紛紛開始使用新技術捕魚,這雖然短時間內(nèi)讓他們收獲頗豐,卻是一種不可持續(xù)的捕魚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圣地亞哥依然使用傳統(tǒng)的方式捕魚,他像耶穌一樣堅信自己的使命。在《圣經(jīng)》中,耶穌兩次被釘上十字架,而圣地亞哥也在海上兩次與魚進行搏斗。
在不同的文化影響下,人們會形成不同的思維以及觀念模式,于是在這些因素的驅(qū)使下,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行為。通過對《邊城》《老人與海》中兩個老人形象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對此有更為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