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蕓
【關鍵詞】 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2—0047—01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因素。(1)過分溺愛。有的家長一味地縱容孩子、遷就孩子,知道孩子錯了也不去糾正,對孩子千依百順,深怕孩子吃了苦、受了累,放松了教育,使孩子養(yǎng)成了自私任性的習慣、蠻橫放肆的性格。這類孩子學習不刻苦、不堅持,聽不進老師和同學的勸告,不接受別人的幫助和督促,長此以往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學困生。(2)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農(nóng)村的許多家長教育觀念滯后,認為孩子送去學校了,一切都是老師的事情,回家后不管不問,即使問了也是簡單的“作業(yè)完成了嗎”、“考試了嗎”、“考了多少”、“班級多少名”……還有些家長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稍不順心,孩子便成了出氣筒,不是拳打就是腳踢,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話再也不敢向他們傾訴,與父母之間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成績一般的學生更是產(chǎn)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讓孩子變得孤僻、自卑、暴躁。
2. 學校因素。(1)語文教學教師講得過多,學生練得過少;學生的思維完全處于被動應付狀態(tài),缺乏積極參與和主動思考;忽視知識、能力的形成,使一些知識在理解上出現(xiàn)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時矯正的學生漸漸成為學困生。(2)沒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過高的要求加快了學生的兩極分化,導致學困生的產(chǎn)生。(3)作業(yè)設計不合理,學生普遍把作業(yè)當作“任務”,作業(yè)有效率極低,不足以反饋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教師難以據(jù)此對學困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
3. 自身因素。(1)智力因素。部分學困生的確在智力方面不如其他孩子,同樣的練習作業(yè),一般孩子十分鐘完成,而他們卻需要半個小時,甚至更長;同樣的新授內(nèi)容,一般孩子通過預習和在老師的精講點撥下很快就豁然開朗,而他們卻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一句簡單的話語,他們卻半天說不清楚。剛開始時,老師還滿懷信心,充滿耐心地教導,時間久了,就聽之任之,使其成為學困生。(2)學生基礎差。由于起始階段某種原因致使一個知識點沒跟上,又沒有及時補救,日積月累,越來越差。我班閱讀能力低下的幾個學困生很多都是一年級時漢語拼音沒有學好,影響到了識字量,給閱讀帶來了困難,進入中高年級習作水平更是一落千丈,此時再想補救難度可想而知。
二、轉化學困生的策略
1. 激發(fā)興趣,樹立信心。語文教學應注意學困生的學習情緒,遇到一些簡單而有趣的問題,不妨讓學困生來回答,如果回答正確,教師應及時鼓勵;回答錯了,老師也不要忙于批評他們,圍繞學困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靠近答案,這樣,使學困生獲得一種成就感。同時,采取多表揚、少批評的方法,維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考試前應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對學困生知識的薄弱點進行個別輔導,這樣可使學困生有機會得到理想的分數(shù),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逐步轉變他們消極的情緒,從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激勵他們積極進取,努力向上,使他們意識到只要自己努力也是可以學好的,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印?/p>
2. 改進教學方法。(1)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心理素質(zhì),正確認識學生,提高教學設計水平;教學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改變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模式,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學內(nèi)容要從易到難,降低坡度,起點低,復習回顧多,重點處放慢速度,及時釋疑;教法上可用學生分層、目標分層、課堂分層、練習和作業(yè)分層、測評分層、激勵分層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慮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分類推進,因材施教。這樣會使學生采取積極進取態(tài)度,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改變對語文的厭學態(tài)度,進一步使學困生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形成良性循環(huán)。(2)加強學法指導。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會學。”我們應讓學生掌握較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培養(yǎng)善于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其中包括:怎樣預習、聽課、復習、作業(yè)和總結;如何觀察、記憶、比較、歸納;在語文學習中如何制訂計劃、謀劃問題的解題思路等,從而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3. 加強家校交流。小學語文教師和家長應該利用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和溝通,如經(jīng)常召開家長會、教師對家長進行家訪等方式。這樣家長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另外,我們要想全面了解學生,就應該掌握學生的家庭狀況,與家長經(jīng)常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更有利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