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曾幾何時,讓貧困生公開陳述理由、由學生集體投票產(chǎn)生,這似乎成為高校認定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標配”程序,且大有貌似公開透明和發(fā)揚民主的公平意味。殊不知這種痛說貧困家史式的訴苦比困,既有傷貧困學生的人格尊嚴,更涉嫌對其貧困家庭的隱私侵害,且未必就能夠體現(xiàn)出公平與正義。六部門發(fā)文嚴禁讓學生當眾訴苦,顯然是對過往機制弊端的務實矯正,彰顯出呵護貧困生尊嚴的制度善意。
正所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個貧困生都有其難以啟齒的家庭不幸與困難窘?jīng)r,他們固然需要人們在經(jīng)濟上的幫扶資助,但更渴望來自校方、同學及社會各界給予的心靈呵護與精神撫慰。讓貧困生在大庭廣眾面前演講比“窮”、自揭傷疤,以打“悲情牌”博得選票,“競爭”獲得“貧困生”的資格,無異于是在貧困生悲愴的傷口上撒鹽,勢必對貧困生造成二次傷害。這既有悖助學金傳遞黨和政府關愛的溫情暖意,也讓甄別遴選貧困生的認定過程顯得滑稽失真。
人們詬病訴苦比困,其質(zhì)疑焦點當集中體現(xiàn)于兩個層面。一是有失公允。真實可信、亟待救濟的困難家境是認定貧困生的依據(jù),而訴苦演講則多是敏捷思維和煽情互動的人脈比拼。理論上講,碰上善于裝腔拿勢、編造故事和悲悲切切的演講者,“土豪”也能成“窮酸”;這對于不善言談或不愿外露的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顯然難言公平。更何況,聆聽訴苦的受眾并無清晰可考的評判標準,且擁有或取或舍的投票權。
二是有傷尊嚴。家庭貧困不是孩子的錯,貧困生也有自己的尊嚴、隱私與權利。他們或許可以將自己的貧困家境書于紙面,卻不情愿在大庭廣眾面前晾曬困苦。尤其是對于父母祖輩皆為農(nóng)民、清潔工或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上臺訴苦更像是自揭“父母無能”或“低人一等”,不厚道顯而易見。就法理論,任何人無權要求貧困生必須晾曬自己的家庭窘?jīng)r。嚴禁當眾訴苦,體現(xiàn)對貧困生隱私權的尊重與保護。
沒了貧困生訴苦,“學校認定”的環(huán)節(jié)就顯得責任重大。校方要依據(jù)學生個人申請,切實把握指導意見提出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因素,摸實家庭收入、財產(chǎn)、債務等狀況,尤其要對其是否屬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低保家庭、特困供養(yǎng)學生、孤殘學生、烈士子女、家困殘疾學生及殘疾人子女等特殊情況了如指掌,并采取適當方式進行公示接受監(jiān)督。
學校是教書育人之所,理當把實現(xiàn)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認定,視為對學生進行履行教育職能、彰顯責任擔當、詮釋公平正義的現(xiàn)實教育課堂。期待六部門出臺的指導意見能夠為學校的精準助學指點迷津、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