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俊 姚 遙 葉倩輝 許貺南
(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汽車工程系,江蘇 蘇州 215104)
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教育,中外各國都非常重視。隨著世界全球化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日益加強并逐步轉型。當前作為愛國主義教育重要陣地的高校中,愛國主義教育尚未形成強大氛圍,大學生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基本停留在書本和口頭上,對于重大儀式活動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參與,因此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制度化的建設方式既是內在需求更迫在眉睫。
2015年12月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慶、國家公祭儀式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近年來,國內愛國主義教育的氛圍和儀式化表現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高校每周一次的升國旗儀式、黨團日活動、國家層面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儀式、閱兵儀式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國旗法國歌法等法規(guī)的建設更拉開了愛國主義制度化的大幕。
美國重視國旗作用,國旗在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成為舉足輕重的象征物。無論是美國獨立日、“9·11”事件后的公祭儀式還是各項體育賽事中亦或是服飾等日常用品中,都可以見到星條旗的身影,國旗成為美國的形象符號,深刻地刻在每個公民的骨子里。另一方面,美國注重博物館建設,通過博物館展覽將國家的偉大成就、歷史文化展現給青少年,引起青少年的國家自豪感,隱性地向青少年灌輸愛國主義思想。此外美國利用大量的節(jié)日慶典,如獨立日、退伍軍人節(jié)、陣亡將士紀念日,培養(yǎng)國民愛國精神,激發(fā)國民的愛國主義熱情。
俄羅斯國民在蘇聯解體后愛國主義意識逐漸薄弱,因此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政府每五年發(fā)布《公民愛國主義教育綱要》,不斷提高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并且通過頒布《俄羅斯公民道德教育構想》、《俄羅斯青年政策綱領》、《俄青少年公民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綱領》、《俄羅斯聯邦兵役義務與服役法》等政策法規(guī),讓愛國主義教育重返俄羅斯課堂,讓軍訓教育成為每位俄羅斯大學生的必修課。由此俄羅斯國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復興,儀式和制度化成效體現。
戰(zhàn)敗后的日本因為歷史原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回避“愛國主義”這一說法,謹防軍國主義的復燃。然而愛國主義教育并沒有停滯,日本文部省在《學習指導要領》中規(guī)定了:“關注地方傳統(tǒng)文化,熱愛鄉(xiāng)土,注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有一顆愛國之心的同時關注其他國家的人與文化。”此外2006年修改的《教育基本法》中,在教育目標中也提到:“尊重傳統(tǒng)文化,在愛國的同時培養(yǎng)尊重他國、為國際社會和平作出貢獻的態(tài)度。”日本的愛國主義教育基本融入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如課堂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后社團活動等,學校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成為了日本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
新加坡在上世紀脫離英國殖民統(tǒng)治后,注重培養(yǎng)國民“國”的意識,然后再培養(yǎng)國民愛國主義情懷。1988年以后新加坡每年開展一次“國家意識周”活動,旨在凝聚國民愛國主義意識。此外《我們是新加坡公民》等教育電視節(jié)目深入學生群體,培養(yǎng)新加坡學生國家認同感與愛國主義意識。
在課題研究中根據調研顯示,當代大學生大多愿意在祖國面臨入侵危險時主動或服從征召入伍,更為祖國強大,如成功舉辦奧運會和世博會感到非?;虮容^自豪,然而愛國熱情背后存在一些非理性判斷,極易走向極端,因此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任務任重道遠,需要國家、學校、社會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國家所存在的優(yōu)勢和問題,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強國家認同感,以此凝聚大學生的愛國力量,為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接班人。
“儀式”一詞由來已久,可追溯到《詩經》,其中有法、儀態(tài)等釋義,而如今多指典禮秩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注重儀式,如紅白喜事等有一系列復雜的儀式,傳統(tǒng)節(jié)慶時地方舉行的慶典儀式也廣為民眾接受和繼承。儀式能構建、強化群體認同感,并且賦予事件正式感和權威感。當下大學生基本是“95”后群體,伴隨著互聯網時代一起成長,對于許多傳統(tǒng)文化缺乏儀式認知,因此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儀式化、制度化,通過儀式化喚起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愛國共鳴,通過制度化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進入新時期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經濟全球化、互聯網發(fā)展等因素,我國愛國主義教育正在逐步轉型,習近平提出充分利用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慶、國家公祭儀式等,旨在將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制度化,然而該建設仍在起步階段,認同和時間不足。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借鑒他國愛國主義教育好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需求,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制度化的具體方法和模式。
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進程和經驗,國家大多將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聚焦在學校教育。除了學校升旗儀式、團日活動、思想政治課以外,其他方式的愛國主義教育相對較少也不多樣化。當今時代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不應僅局限在校園內進行,還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社會資源的供給和家庭教育的補充,要嘗試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中,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營造出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這迫切需要國家、學校、社會、家庭多方的配合與努力,正如社會核心價值觀一樣多層面,統(tǒng)一協(xié)調是必由之路。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制度化建設需自身不斷發(fā)展并需要強有力的法律政策層面引導和保障。1990年6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維護國旗尊嚴,弘揚愛國精神;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7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草案)》已經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這些都是愛國主義教育制度化的逐漸進步。此外政府需及時更新愛國主義教育指導綱要,完善愛國主義教育制度,規(guī)范愛國主義教育儀式要求,這樣在國家政策層面的推動下,勢必激發(fā)高校乃至全社會對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制度化的重視和具體實踐。
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儀式化氛圍營造正在逐漸淡化,當代大學生對于清明、端午、中秋等節(jié)假日的認知已從文化傳承、熱愛中華淡化成為單純的小長假和旅游高峰,因此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的開展勢在必行,以提升全民對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認知,增強愛國自信,形成良性氛圍。可以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組織高校大學生深入社區(qū)、地方進行文化宣講和民俗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和群眾理解舉行傳統(tǒng)節(jié)日紀念的意義;更要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時進行深入廣泛的宣傳紀念活動,如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等。
博物館、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其作用不可低估,可將愛國主義教育從課本有效地拓展到實踐認知層面,在知識傳播、氛圍形成、教育感受的等方面直觀而深刻。近年來我國博物館、紀念館建設如火如荼,但部分博物館存在參觀人數較少、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引導國民參觀博物館學習歷史,體驗傳統(tǒng)文化、傳播傳統(tǒng)文化及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偉大成就,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應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當前我國開始逐漸重視5月18日的國際博物館日,很多博物館全年免費開放,這是良好的開端,期待有國家更大的財政支持、媒體支持,讓更多的博物館、場館基地全面免費開放并提升內涵和關注度,為愛國主義教育出力,在全社會營造愛國主義氛圍。
與俄羅斯相似我國已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要求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2017年7月30日,我國進行了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反響熱烈。在軍事訓練、閱兵儀式等儀式活動的強大氛圍下,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很容易被激發(fā)出來,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軍事訓練,運用好國家閱兵儀式教育載體,在大學生軍事訓練期間配合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參加觀看更多的儀式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意識和愛國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