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摘 要:布白藝術實施的著力點應在于突出問題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最終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推動下獲得具體的結論。
關鍵詞:政治課堂教學;布白藝術;初中教學
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需要對布白藝術的施展進行研究,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我講你學”教學模式。布白藝術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抓住初中學生對新奇事物的好奇之心,來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筆者感知到:藝術的彰顯需要建立在形散神聚的基礎之上,所以如何恰當?shù)貙嵤┎及姿囆g仍值得教師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到,布白藝術實施的著力點應在于突出問題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最終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推動下獲得具體的結論。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布白藝術需要在現(xiàn)有教改成果的基礎上來實施,這也是本文立論的價值取向。
一、當前初中政治課堂教學存在的不足
1.布白設計得較為唐突
需要明確的是,布白藝術的實施在于提升政治課堂教學的品質,所以它應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融合。但在觀摩同行的課堂教學時發(fā)現(xiàn),其在布白設計上并未與知識點之間形成完美的契合關系,而是以單設問題的方式嵌入了課堂教學過程之中。這樣,學生面對教師預設的問題時,無法及時轉換思維導致現(xiàn)冷場現(xiàn)象。
2.布白運用節(jié)奏感缺失
布白本意在于留出空缺,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授課形式,配合預設問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然而,布白藝術在實踐過程中常常令人感覺教學節(jié)奏突然放緩,而且在學生未能提前進行思考的情況下,冷場現(xiàn)象必然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節(jié)奏。
二、布白藝術運用的著力點分析
1.布白的運用目的分析
筆者發(fā)現(xiàn),一旦新的教改成果出現(xiàn),教師都會努力地去實踐它。我們首先要理清布白的運用目的,而不能畫蛇添足。在教學研討中我們得出一致意見,以為布白應主要運用于具有探究價值的政治教學內容之中。
2.布白的運用手段分析
目前,教育界對布白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解構,但解構得越深入越是讓教師難以適從。簡單而言,布白的運用需要結合之前的教學主題,并能在預設問題的自主探究下,遞進到下一階段的教學主題中。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布白的嵌入不足。
3.布白的運用效果分析
布白的運用效果也需要及時得到反饋,因為布白屬于課堂教學系統(tǒng)。筆者認為,以一種啟發(fā)性的小組發(fā)言來進行反饋,是值得考慮的。
三、布白藝術的教學實踐
根據(jù)以上所述,這里以“逆反心理有危害”的知識點為例,對布白藝術教學實踐做以下闡述。
1.明確布白藝術應助力學生進行自我反思
該教學內容直接與初中學生的日常行為偏好相聯(lián)系,而且也涉及他們的家庭生活,所以運營布白藝術能夠促使他們進行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完成換位思考的任務。通過明確布白藝術的目的,在問題預設上導向“換位思考”的結果。
2.以學生經常表現(xiàn)出的行為進行問題預設
通過與學生家長的交流得知,初中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主要表現(xiàn)為“自我”,并對父母的勸解表現(xiàn)得很不耐煩,部分學生還出現(xiàn)過頂撞父母的現(xiàn)象。當然,家長的心情可想而知。為此,筆者預設了這樣的問題: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盼是什么。此時,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相互進行交流。
3.在小組合作討論下以匯報形式給予反饋
教師請各組學生代表歸納出本組成員的信息,通過一一匯報,在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下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并使學生能夠換位思考父母的不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入學生感興趣的信息。在有限的政治教學時段中,教師可以采取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某個社會事件主題,由教師在導課過程中提煉出來幾個小問題。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帶領學生就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事件、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這個事件對于我們的影響又是怎樣等方面,對該問題進行詮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預設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并使他們的精力集中;利用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的經驗,使他們把握該事件的整個過程;對該事件解決措施的評述,使學生對實事政策有更深刻的理解。這就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
四、小結
在初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布白藝術的施展進行研究,改變傳統(tǒng)的“我講你學”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抓住初中學生對新奇事物的好奇之心,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具體的實施策略為:明確布白藝術應助力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以學生經常表現(xiàn)出的行為進行問題預設,在小組合作討論下以匯報形式給予反饋。
參考文獻:
史素君.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布白藝術[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31):34-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