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小玲
(湖南省桑植縣啟智學校,湖南 桑植 427100)
小學教育是學生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語文課程更是其他課程的基礎。隨著我國對于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對小學語文提出新的要求,小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的語文理論知識,還要將其融入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因此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而生活化教學不單單是將生活直接套入課堂,更重要的對其靈活應用,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
小學的語文教學因教育的不斷改革,讓其與生活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更要求小學語文課堂融入生活元素,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靈活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語文起源于生活,從日常的交流溝通到其他課程的學習,都離不開語文的支持。小學生由于其年齡小,認知水平不高,因此對其塑造正確的生活觀十分重要,而小學語文的最大作用也在于此。應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將課堂更貼近于生活,讓小學生對生活更加好奇,從而使他們能更加積極地學習。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塑造小學生正確的生活觀,為將來打好基礎。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將生活化教學應用到語文課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缺少生活閱歷和經(jīng)驗,因此語文教學的活動應該增加課外實踐活動的內(nèi)容。雖然課堂從教室轉(zhuǎn)入了室外,但是教學的效果會有顯著提高。小學課本中常常出現(xiàn)春游、公益活動、樂于助人等題材的內(nèi)容,小學生面對課本內(nèi)容不能體會到其中真實的情感,所以組織其進行課本相關內(nèi)容的生活實踐活動,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使得學生對于小學語文課本中所描述的情感和內(nèi)容都有一個更深切的體會。同時,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要進行活動的交流和討論,對于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在不知不覺間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涵養(yǎng)。并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主動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中,而且在活動過程中,對于其生活觀念的塑造也有很大幫助作用,還能顯著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以達成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語文來源于生活,語文問題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有將語文教學內(nèi)容不斷貼近于生活,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生活的學生。創(chuàng)新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首先可以從家庭生活中出發(fā),小學生還處于對家庭相當依賴的階段,家庭對于他們來說是溫暖的避風港,父母是小學生最重要的人,教學內(nèi)容可以從聯(lián)系其父母做起,多溝通、多交流,從每天學生在家中的言行開始,開展相關內(nèi)容的教學。同時教學應該多開展閱讀方面的內(nèi)容,教師應該多帶領學生進行美文的閱讀,在學生年紀尚小時,灌輸給他們閱讀的思想,讓他們多進行關于生活的思考,拓寬他們的視野,讓其體味到閱讀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感受語文在生活中的魅力。
在教學中一種不可缺少的方式就是布置作業(yè),它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觀察其心理和生活的直觀體現(xiàn),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是教師和學生的紐帶。而作業(yè)的布置在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中不能像傳統(tǒng)的作業(yè)那樣單一而簡單,必須多元地設計開放性的作業(yè),在讓學生參與其中之時可以深刻體會到這種作業(yè)所帶來的有益之處。在小學語文的傳統(tǒng)作業(yè)之中基本上都是抄寫和讀背,生硬且無聊,學生難以集中全部精神去學習語文。因此在生活化教育的課后作業(yè)上要避免出現(xiàn)或減少出現(xiàn)這種類型的作業(yè)形式,應該以觀察、實踐行動和感悟為主。如:幫助父母干活的家庭作業(yè)、對生活美文的讀后感、每日進行小日記等充滿生活化的小作業(yè),不枯燥又具有教學意義。這樣的生活化作業(yè)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在布置作業(yè)時,教師要不斷根據(jù)學生的生活變化來布置相應的作業(yè),不能千篇一律,一種類型的作業(yè)完成的時間長了,難免具有疲憊感和懈怠感,因此布置的作業(yè)要具有多元化,讓學生能時刻保持對生活的新奇感,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素養(yǎng),有利于學生的心理成長,為將來能夠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是一門遍及生活中每個地方的學科,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之中,更為重要的是理解生活,適應社會。小學語文的生活化教學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只有通過這種將語文教學和生活相結合的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幫助小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才能夠讓其靈活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真正地做到走出書本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