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君
(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琵琶是我國民族藝術領域重要樂器,也是我國彈撥樂器的代表。隨著民族自信心的逐漸建立,高校開始針對藝術專業(yè)融入民族音樂教學。而琵琶作為我國民族文化領域代表樂器,自然受到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視。然而,當前在琵琶教學領域,關于教學思想和方式仍然有待更新。因此,作為專業(yè)教師應該重視琵琶教學改革,為學生打造一個生動、高效的琵琶教學課堂。
當前,高校在琵琶教學領域,存在的具體問題主要有教學模式陳舊[1]。教師在組織琵琶專業(yè)教學時,仍采取籠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時,缺少學生主觀體驗考慮。而不同學生個體,在對琵琶的藝術感知和學習能力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如果教師采取一對多教學方法,將導致部分學生因為一些因素影響,琵琶學習效果不夠理想,甚至逐漸對琵琶這一樂器的學習,失去興趣。
教師在組織琵琶教學時,所設計教學內容比較單一。通常情況下,教師只是將琵琶演奏技巧作為唯一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演奏技巧進行訓練。而琵琶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教學工作,琵琶演奏不僅需要學生掌握良好的演奏技巧,同時還需要對演奏曲目中包含的音樂內涵和文化內涵加以了解,只有這樣,琵琶演奏才能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響力。
目前,高校在組織琵琶教學時,缺乏實踐訓練活動組織與實施。在課堂上,教師一味地對琵琶演奏技巧進行講授,并要求學生對課程中的演奏曲目,進行重復的訓練。導致學生在琵琶演奏過程中,缺少創(chuàng)新思維與表演能力。同時,也會限制學生對琵琶演奏的興趣提升。因此,作為琵琶專業(yè)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琵琶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改革和創(chuàng)新。
教師為了實現琵琶教學改革,應該重視更新教學思想,將學生放在課堂主體地位,并要重視更新授課模式,積極采用一對一教學模式,以便實現班級學生琵琶演奏水平整體提高。首先,教師需要對班級學生在琵琶課程方面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觀察和了解,并對學生學習基礎進行分層。之后,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琵琶學習表現,指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2]。確保各個階段的學生,都能夠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深入掌握琵琶演奏專業(yè)知識,提高琵琶演奏專業(yè)技巧。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單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課堂授課模式,穿插應用到琵琶教學當中,提高琵琶教學效率。
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琵琶教學,不僅僅是針對琵琶演奏技巧進行灌輸和講解,而是要在此同時,向學生滲透與琵琶有關的藝術理論與文化內涵。讓學生能夠在完善的琵琶教學體系下,對我國民族傳統(tǒng)藝術內涵加以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學生藝術文化修養(yǎng)。因此,教師在組織琵琶教學時,應該重視向學生滲透國內外在琵琶方面的理論研究,豐富學生琵琶藝術知識儲備。同時,教師在組織琵琶演奏教學之前,需要引導學生對演奏曲目進行鑒賞和賞析,從而引起學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帶著情感完成琵琶演奏,從而使整個表演過程更加具有感染力。
教師為了培養(yǎng)學生琵琶演奏意識,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應該重視情境教學法在琵琶教學領域的有效應用。通常情況下,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琵琶演奏曲目背后包含的文化背景,深度解析藝術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琵琶學習能力。比如說,教師針對《十面埋伏》可以向學生滲透當時的歷史背景,向學生滲透楚漢戰(zhàn)爭,并播放相關的影視片段。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與理解,加強琵琶演奏作品的理解與感悟,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琵琶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當將小組討論教學,有效應用到課堂當中。要求學生圍繞琵琶背景音樂文化內涵、演奏技巧等方面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對琵琶藝術內涵加以掌握。比如說,在講解《十面埋伏》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其中包含的藝術內涵,和演奏技巧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琵琶樂器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為了實現琵琶教學改革,應該重視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3]。琵琶專業(yè)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琵琶演奏技巧掌握情況,設計琵琶實踐表演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通過現場演奏與表演,訓練學生琵琶彈奏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琵琶表演專業(yè)水平。同時,通過組織實踐活動,能夠有效訓練學生心理素質,避免學生在今后的琵琶表演中,出現怯場心理。
綜上,琵琶教學是高校藝術教學重點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代表。因此,為了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實現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教師應該重視琵琶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方式,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琵琶學習環(huán)境,以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傳統(tǒng)民族藝術,提升自身內在的藝術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