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欣
(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人的需要既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基礎,也是人的行為產生的原動力。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識,以規(guī)范和強化人的實踐為目的的活動,必須遵循人的需要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催發(fā)積極需要,強化合理需要、轉化不良需要,使人們在需要驅動下提升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自覺性,產生正面實踐行為的積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鑄造“人的思想”的工作,因此研究人的思想需要具有必要性。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堅實的理論基礎,其中關于人的需要心理的論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對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絕對不等同于單向“灌輸”,而是遵循了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規(guī)律的互動過程。在研究人的共性需要的基礎之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掘人的需求心理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點,以專業(yè)的心理知識作為開展工作的依據(jù),這將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程度。
(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以人為本”的活動,教學的主導與學習的主體都是有認識、意志、情感、態(tài)度的人。加強對教育對象的需要心理研究,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貼近受教育者的心理實際,另一方面改變過去教育過程“一刀切”的現(xiàn)象,依據(jù)受教育者不同的需求水平實施個性化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作為一種教育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社會工具價值,也有其個人目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是實現(xiàn)價值的直接途徑。掌握科學的需要心理理論,在此基礎上豐富和發(fā)展教育方法、增強教育說服力,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馬克思曾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1]。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活動正是由一個個需要逐層引發(fā)的,舊的需要滿足后新的需要又在此基礎上產生以推動人類歷史不斷向前運動,“需要”是研究人的活動的邏輯起點。
需要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究竟是什么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產生路徑是怎樣的?恩格斯在《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說到:“推動人去從事活動的一切,都要通過人的頭腦,甚至吃喝也要由于通過頭腦感覺到饑渴引起的……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xiàn)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想的意圖’,并且以這種形態(tài)變成‘理想的力量’。”[2]恩格斯在另一處更清楚地談到,“就個別人說他的行動的一切權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yōu)樗脑竿膭訖C,才能使他行動起來?!盵3]
在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中,外部世界對人們的刺激反映在人腦中成了“需要”,頭腦中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則會轉變成一種“理想的力量”即強烈的動機,進而誘發(fā)主體行為。由此可知,人的行動就是一個在刺激之下產生需要、欲望等心理狀態(tài),并將其在外部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過程:
刺激→需要→緊張→動機→行為
“刺激”是客觀現(xiàn)實對主體的作用,有時會成為需要產生的基礎。但需要的產生并不總是由刺激產生的;“需要”是由刺激引起的,主體心理活動的起點;“緊張”是當主體意識到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焦慮情態(tài);“動機”是需要和緊張共同作用產生的行為的內部原因;“行為”則是諸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滿足需要既是一個人的行為的出發(fā)點,又是一個人的行為的最終歸宿。
將這一過程結合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知,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即主體受到內部或外部刺激,產生某種暫時不能由自身能力滿足的需要,進而形成動機,促使主體自覺學習以滿足個體需要的過程。這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完整的過程。
然而在現(xiàn)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們將關注度過多地放在了“行為糾偏”上,對于行為產生的心理過程的關注度不夠。實際上,進行科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從催發(fā)、強化和重視滿足人的合理需要開始,使人們的需要更好地發(fā)揮其原動力的作用。
需要是多樣并且處于變化中的,其與行為之間并不是線型直接聯(lián)系的。同樣的需要也會催生不同的行為,例如在市場中,同樣有獲取利益需求的商家,有的會通過誠信經營來滿足需求,有的則會以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惡劣手段達到目的。這是因為主體對待需要的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是不同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調節(jié)需要、引導行為。
(一)需要的層次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馬克思與恩格斯將人的需要分為人的生存需要、人的享受需要、人的發(fā)展需要三個層次。二者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講道“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皠?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4]因此人類首先要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在“已經得到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這也體現(xiàn)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人們必須在滿足,至少是部分滿足吃喝穿住等基本生存需求后,才能產生對享受和發(fā)展的需要滿足的追求人的這三種需要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過程,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且同一時間,不同個體并不總是處于同一發(fā)展階段。這要求教育工作者制定多樣化、多層次的教育目標和內容,以適應不同個體、不同層次群體的品德形成發(fā)展的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的本能追求且必須得到滿足,但人的低層次生存需要的滿足并不必然地導致高層次需要的出現(xiàn),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滿足低層次需要上,要有意識地要把這種需要引向形成高層次需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享受需要產生于生存需要被滿足后大量生活資料的剩余,處于這一需要層次的人們最容易跌入享樂主義深淵,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教育者要幫其界定“合理享受”的邊界,明晰“合法享受”的途徑,并在此基礎上轉向更高層次的發(fā)展需要。發(fā)展需要產生于人對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的追求,只有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才能形成,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穩(wěn)定性,持續(xù)地向上或向前發(fā)展。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持久地、不間斷地開展以不斷強化人們的發(fā)展需要,為人們實現(xiàn)自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
(二)需要的多樣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人的需要也具有多樣性。按照不同維度大致可劃分為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
1.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
根據(jù)所屬的主體劃分,需要可分為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作為社會對主體的思想與行為規(guī)范期望,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有不統(tǒng)一的,甚至相對立的一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就是轉化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矛盾。但這并不代表著個人需要被拋棄,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將社會需要置于第一位,這是因為社會由人組成,社會需要源于個人需要。滿足了從個人需要中凝聚出來的,社會成員共同的需要,也就意味著個人需要的部分滿足。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基礎之上,再滿足個體的差異性發(fā)展的需要。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尊重個人需要的主觀性,每個個體的生長環(huán)境、社會關系、文化信仰的不同以及這些因素對主體的影響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存在差異、極其復雜的個人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據(jù)不同個體的具體實際,及時調整教育方向和手段,因人制宜地確定相應的教育目標,使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化。[4]
2.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
根據(jù)內容所屬性質劃分,人的需求可劃分為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馬克思對于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如此論述:“物質需求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與決定性的,精神需求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蓖瑫r精神需要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物質需要具有反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適用于人的精神需求”[5]但就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它也必須是產生于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體諒群眾生活疾苦,只在空中樓閣講大話,不解決實際問題,也會逐漸喪失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重視人的精神提升,止步于“剛好地”反映社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指導人們處理好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承認合理的物質需要,理解關注并關心群眾的疾苦,又要注意防止物質需要的過度膨脹,引導人們追求健康的精神需要,提升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