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丹
(上海大學 數碼藝術學院,上海 201800)
專題片《手下留情》主要圍繞徐州面塑傳承人展開,對徐州面塑的起源、傳承人的制作過程以及傳承人對面塑未來發(fā)展問題進行展現。片中通過紀實手法展現面塑的制作過程以及傳承人的公益教學,反映了面塑的傳承現狀以及未來將會面臨的問題,引發(fā)觀眾的思考。本篇主要分為兩部分,前段由旁白介紹面塑的起源以及傳承人的精湛手藝,展現面塑的手工藝的精妙絕倫,惟妙惟肖;后半段由傳承人延伸展開,以傳承人自述的形式展現她的工作環(huán)境以及日常工作,中間穿插采訪視角,拉近觀眾與傳承人的距離。同時通過采訪面塑公益班的學生們,側面展現傳承人的性格特征,使主人公更加立體,更具有生活氣息。面塑公益班是對非遺傳承問題的直觀體現,傳承人開設這個課程的初衷并不是為自己牟取利益,而是希望讓更多人都能夠知道面塑的存在,了解這項非遺手藝,把它更好地傳承下去。這也是本片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yōu)美、精巧。面塑主要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fā)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手下留情》拍攝了傳承人的生活狀態(tài),包括創(chuàng)作、教學以及參加專業(yè)交流會,側面展現了傳承人生活的豐富性,改變觀眾對于傳統(tǒng)手工藝人的既定印象,使人物更具真實性。同時在拍攝傳承人對學生們進行細心指導,安靜創(chuàng)作,可以表現人物性格的耐心平和,為面塑增添了一種淳樸淡雅的特質。本片通過空鏡、配樂的烘托,希望影片營造一種寧靜清雅的基調,在空鏡的表現上多拍攝了竹林、小橋流水的景觀來展現意境。配樂也選用了以鋼琴為主的音樂,也為觀眾營造了一種安靜的觀影氛圍。
本片作為宣傳面塑的專題片,不僅弘揚了面塑的工匠精神,同時也宣傳了傳承人的精準技藝。影片對傳承人也會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為他帶來更高的知名度。影片會在傳承人的公眾平臺上進行傳播,同時也會在傳承人參加全國性賽事以及媒體采訪時進行選播?!妒窒铝羟椤返乃囆g性與社會性為面塑這項非遺手工藝帶來了積極的正面效果,也對面塑的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
非遺專題片的內容一般會包括兩條敘事主線:一是非遺的歷史淵源、現狀以及未來發(fā)展趨勢;二是非遺傳承人的學習經歷以及日常傳承工作。非遺專題片一般會選取第三視角進行拍攝,傳承人的部分會采用固定視角或第一視角,傳承人出鏡多用采訪模式,更生活化。一部影片會呈現多視角敘事模式。在敘事過程中,兩條敘事主線結合視角變化會交叉進行,從而形成敘事節(jié)奏的變化。除了非遺的歷史部分多用影像資料、經典作品進行介紹,傳承人部分一般呈現的是工作狀態(tài)、非遺發(fā)展現狀,所以敘事場景會選在傳承人日常工作或進行非遺展示性場所。
非遺專題片的內容一般由介紹非遺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和對傳承人的工作以及非遺傳承發(fā)展的現狀的展現。非遺的介紹大多通過影像資料、經典作品等方式進行呈現,也是為傳承人的出場進行鋪墊。傳承人的敘事則是通過固定視角或第一人稱進行敘述,傳承現狀問題多是圍繞傳承人展開。影片前半部分通過傳承人的作品以及影像資料介紹面塑的發(fā)展歷史,后半部分通過采訪的形式,以及展現傳承人在教學中的狀態(tài)來進行敘事。全片由旁白進行介紹,中間穿插傳承人第一人稱的講述,使敘事更有層次,影片內容更具感染力。將傳承現狀問題更直觀的呈現在觀眾面前,引人深思。
非遺專題片對鏡頭表現要求很高,尤其拍攝手工藝,大多是靜態(tài)畫面,需要精細、無大幅度移動、高度穩(wěn)定的鏡頭來呈現,所以非遺專題片多會使用推、拉、移等方式進行慢鏡頭拍攝,通過全景、中景、特寫等位置進行畫面呈現。
《手下留情》中多用特寫鏡頭來展現傳承人手藝精湛,在面塑的制作過程中,通過特寫鏡頭呈現面團在傳承人的手中經過捏、搓、揉等手法變成惟妙惟肖的經典人物;拍攝傳承人的工作環(huán)境以及教學中的狀態(tài),用全景、中景等機位來展現。尤其是傳承人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與孩子們的互動,使人物性格更加豐富;在采訪時運用固定鏡頭,表現人物的真實情感。影片中使用了許多空鏡,例如傳承人工作室外的竹林、石橋流水表現了傳承人云淡風輕的性格,也為影片營造了一種寧靜淡雅的氛圍;院中掛著的中國結、紅燈籠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夜亮著的臺燈代表著傳承人在面對困難時不斷練習著自己的技藝,直到將它攻克。通過這些鏡頭的運用使面塑不再是靜止不動的事物,使畫面更加生動,富有層次,也使人物更加立體。
在色彩的表現上,非遺專題片通常會把色彩飽和度調整到中和的狀態(tài),不太過濃烈也不太過灰暗,需要展現的是非遺真實的狀態(tài),無需將畫面夸大效果,但會結合拍攝對象自身的特色,適當調整色彩,突顯非遺的特點,給觀眾留下印象深刻的觀感。《手下留情》的影片色調為暖色,以紅色為主色調,由于傳承人作品以中國神像居多,而且大部分作品的主色都為紅色,包括傳承人出鏡所穿的中式元素的服裝也都為紅色。所以在后期調色過程中,會著重強調紅色,既體現了作品的風格,也為影片營造了中國風的氛圍。但在出現表現人物的一些空鏡時,顏色會稍微偏冷色,產生冷暖色對比,一方面表現人物淡雅的性格,同時增添了影片一種寧靜平和的基調。
非遺專題片的光線通常需要保持真實性,不需要增加過分渲染,要還原拍攝對象的真實狀態(tài),所以非遺專題片的光線很少進行藝術手法呈現。但在空鏡中運用光線表現一種時間的記錄或者一種感情的表達?!妒窒铝羟椤分泄饩€運用了多次,由于拍攝當天的光線很好,所以在許多鏡頭中光線都自然的進入,尤其是面塑制作過程的鏡頭中,光線給面塑帶來了一種光澤感,為面塑形象增添了一種吉祥喜慶之感。而傳承人在制作時由光線帶來的剪影效果也為影片增添一些藝術性。包括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在光線的烘托下,展現了一種溫暖和諧的氛圍。
非遺專題片的主題思想在于突出非遺文化的特色,拉近與人們之間的距離,才能不被后人所淡忘。在宣傳非遺文化的同時,也要聚焦非遺傳承的現狀,并不是每一個文化都可以被完整保存下去,既要傳承文化自身精髓,也要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使更多人能夠了解非遺文化,體驗非遺文化的樂趣,發(fā)現其中的魅力所在。作品《手下留情》主要是對民間藝人——面塑傳承人朱月香的介紹以及傳承問題的探討。通過影片的拍攝,展現面塑文化獨特的魅力。本片更重要的是通過傳承人的介紹,希望讓更多人關注民間傳統(tǒng)技藝,了解面塑文化的發(fā)展現狀。傳統(tǒng)文化是歷史的積淀,是民間藝術的精髓。只有將這些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做到尊重文化,保護文化。
非遺專題片記錄的是非遺的“本真性”,保留了它在鏡頭下最原始的狀態(tài),不僅作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同時也會喚起人們的保護意識,讓觀眾充分認識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反映許多祖輩相傳的民俗技藝,世代延續(xù)的寶貴記憶,如今面臨失傳、失守的尷尬境地。一些依靠心口相傳的方式加以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隨意濫用、過度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經??梢?,“非遺”專題片喚起受眾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與危機意識。
面塑是一種民俗文化的符號,是原汁原味的鄉(xiāng)土藝術。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在徐州地區(qū)長期的民俗行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具有地方特征的藝術形式表現,最能喚起心中的鄉(xiāng)土情感。通過本片的拍攝,不僅要讓人們了解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下去。傳統(tǒng)文化長久的延續(xù),需要傳承意識,需要真正去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商業(yè)的推廣對面塑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作為傳承人,應對面塑文化繼承、發(fā)揚、創(chuàng)新,符合現代審美情趣。否則,隨著時間的流逝只會被金錢消費殆盡,失去傳統(tǒng)文化原有的魅力。因此《手下留情》這部影片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記錄,也是為民間藝術推廣所盡的一份綿薄之力。
通過專題片《手下留情》想要傳達的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精神,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文化的流失,因此需要人們共同努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略其中魅力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更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現代文化相結合,通過媒體、視覺、圖像等方式進行推廣,為他們賦予創(chuàng)新性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