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英語新課標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來滿足學生興趣和個性的發(fā)展,然而擴招和班容量大的現實使得多樣化教學形式面臨困境。為解決這一困境,一線教師希望實施差異教學謀發(fā)展。本文從學生的學習動機、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移情能力等個體差異要素著手,有針對性地提出差異教學策略,明確差異化的教學目標,分配不同的教學任務,實施動態(tài)的教學評價,實現全體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關鍵詞】差異教學; 英語教學;個體差異
【作者簡介】范煒玨,江蘇省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推進,高中英語教學更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和個性的發(fā)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應遵循多樣性和選擇性原則,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學習熱點以及未來發(fā)展的不同需求,開設豐富的選修課程?!比欢?,現實教育中高中學生擴招、班額增加,許多老師不得不使用傳統(tǒng)的一刀切的教學方法來保障教學成績。一方面,班級容量大,老師很難對每個學生的個性有深刻的了解;其次,教學壓力大,課時緊張,老師很難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學生的差異得不到重視、個性得不到發(fā)展。因此,為了改變這種“高分低能”的情況,老師應當廣泛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運用多元的評價體系,促進全體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
一、差異教學理論
一線教師要改變這一教學困局,必須要照顧學生之間的差異,實施差異教學。什么是差異教學?顧名思義,“差異教學是指在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即是說,差異教學要讓學習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優(yōu)勢和興趣,老師在兼顧整體的情況下,關注學生的內部差異,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內在潛能。應試教育更關注的是中等以上學生的發(fā)展,老師注意力重點放在中間群體,兼顧兩頭;而新課改背景下的素質教育則著眼的是全體學生的發(fā)展以及最大限度的個性發(fā)展。
國內的個體差異研究開始比較晚,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文秋芳、秦曉晴等人關注個體差異方面的單變量研究,到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Lee、文秋芳等研究者著眼于多變量研究,從20世紀末開始,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被用于二語習得中,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二、個體差異要素
每個高中學生在入學之初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比如在學習動機、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移情能力等方面有著迥異的區(qū)別,而這些方面的區(qū)別在整個英語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興趣和效率。
1.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引發(fā)與維持學生的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yè)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tài)。有了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生的潛力就被激活了,并能夠主動地完成老師規(guī)定的任務,也能夠完成知識的強化和復習。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的動機,即學習的興趣和信念等。就拿外語學習來說,有些學生希望借助學英語能夠了解歐美國家的文化,更好地理解東西方的差異,這就是認知方面的動機;而有些學生是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把學英語當做是一種獲得成功的渠道,這就是自我提高的動機;還有一些學生學英語是為了獲得父母和同學的認可和稱贊,這種動機便是附屬的動機。
誠然,每個學生的動機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綜合性的,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關注的是學生在學習外語之前心理想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并且提供恰當的誘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在學生的表現達到甚至超過老師的預期時,老師的鼓勵或者獎品都會是學生學習的積極誘因。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之間的聯(lián)系并非是必然的,但是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氛圍和行為,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對于外語學習者而言,綜合性全方位的學習動機更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的認知能力。 學生的認知能力各有不同,尤其是在外語學習方面,具備語言天賦的學生明顯要比資質平平的學生事半功倍的多。這種認知能力的差別當然與認知方式有很大的相關,有的學生在老師講解時能夠進行適當聯(lián)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比如,學生在語文理解時掌握的一些修辭手法伏筆、比喻、擬人、象征等也可以運用于英文小說的理解中,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略閱讀的主旨大意。
其次,不同的學生運用的學習策略也有所不同,這也導致學生的認知能力各有不同,比如單詞的記憶方面,許多學生采用的是復述策略,不斷地重復單詞的讀音以及拼寫,以便更久地保留記憶力;也有一些學生采用的精細加工策略,比如單詞單詞morose=mo+rose,意為“沒有玫瑰”,因而是憂傷的含義,再如beat一詞,解釋為“打”的含義太多抽象,可以描述為“雨打芭蕉,海浪拍打巖石,鳥兒拍打翅膀,老子打兒子”等,這樣一加工,學生覺得一些枯燥的單詞頓時變得生動形象,更容易記憶。在教學中,對待不同的學生教師應當加以引導不同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在學習中排除各種干擾因素、盡可能讓學生用多種感官記憶所學知識點、教授諧音聯(lián)想法等,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3.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外語學習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一種基本的語用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表達能力好的學生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思想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并讓他人理解和體會。每個學生的詞匯量都有所不同,關注的層面也不同。誠然,英語的表達并不僅僅局限于語言和文字,不同的學生所涉獵的文化知識也不同,尤其是在書面表達中,學生的涉獵面直接影響作文的表達,比如常讀課外文本的學生往往試圖模仿一些經典大家的語句;常關注時事新聞的學生詞匯往往干練簡短;多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生往往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的詞匯語句。甚至在教學中,許多教師指導學生背誦好詞好句無可厚非,但是學生自我表達能力的基礎也需要考慮在內,否則就會引起全篇語言表達水平不一、背誦痕跡明顯的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應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讓不同層次學生的表達能力都能夠有所提升,比如運用合作和學習,根據生資分組進行分工合作,合理分配教學任務,提出問題,集體討論,解決問題等,讓學生在成員互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總結能力。在課后,也可進行個別化的教學,診斷學生的不足之處,對困難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指導,并給與學生積極的反饋,讓學生無懼表達、喜歡表達、善于表達。
4.學生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即設身處地為理解他人思想和感受的能力,對學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又重要作用,這種能力于英語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做英語閱讀時,不能將自己的情緒帶入文章,亦不能將現實生活中自己的經驗代入其中,而要站在出題者或者讀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沉浸其中、尊重原文,做出正確的判斷。學生移情能力的差別直接影響著對文本的理解進而闡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多注重移情能力的培養(yǎng)。
移情的發(fā)展是以認知為基礎的,學生首先要對文本有粗略的認識和感知,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引導相當關鍵。就英語閱讀而言,教師的導入可通過語言、音樂、視頻、場景再現等呼喚學生以往的記憶,產生有效聯(lián)想,設身處地地理解相似的場景和情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對于故事一類的文章,教師可多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親自扮演文本的角色,體會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更加直接地體會他人的情感,進而產生情感的共鳴。其次,在閱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復述文本的主旨大意,利用情景圖片和情景故事再現的方式讓學生再次經歷情感體驗,拓展學生的移情能力。
三、差異化策略
1.差異化教學目標。為實現差異化教學,當前有些教師已經做出努力:“分層教學”、“異步教學”、“集體教學為主,個別教學為輔”,但是差異化教學著重的并非教學速度或者教學形式等,要從根本上解決“一刀切”的問題,還是應當從差異化的教學目標入手,我們現在的教學手段好比有少數同學病了,教師給全班吃藥,這樣做不僅不利于劣勢學生的發(fā)展,也浪費了優(yōu)勢學生的時間。教師只有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都朝著自己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邁進,才能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在具體的操作層面,大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習內容相同,教學要求相異;學習進度相同,教學目標相異。
2.差異化教學任務。在大班化的教學中,學生的回家作業(yè)是完全相同的,這樣有利于同一進度、也有利于教師的批改,但對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是不利的。每個學生的英語基礎是不同的,掌握知識的速度也是不同的,教師可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將學生分組,分組布置難度不同的筆頭作業(yè)和口頭作業(yè),讓基礎好的同學做提升題,鞏固強化并拓展閱讀;讓中等學生鞏固基礎,選做提升題,掌握單詞基本用法及補充;讓基礎較差同學重點抓基礎,掌握單詞音形義。
3.差異化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差異化甚至個性化對每個學生的心理建設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長期教學中,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優(yōu)缺點都有一定的了解, 但也要多聽學生和家長的反饋,據此作出真實的、個性化的評價。教師在評價時,盡可能地多用綜合性的評價,結合長期的努力,動態(tài)地反映其真實水平。終結性評價已不適應素質教育,教師在評價中應多關注學生的成長、記錄不同時期學生的進步幅度[6],進行個性化的成長記錄。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薄弱題型項邊給予簡短的教學評價或指導,直切要害,讓學生明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在課堂設計各環(huán)節(jié)后都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評價,比如角色扮演之后,教師應當指出哪些地方控制到位,哪些地方仍有不足等,盡可能細化差異化。
四、 結束語
學生的差異無處不在,教師要明確每位學生的不足之處,激發(fā)學習動機,正確引導歸因,在教學中從教學目標、任務和評價方面進行個性化指導,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從根本上實現全體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2]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
[3]陳瑩瑩,唐建敏.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視角下的英語學習者個體差異研究》述評[J].英語教師,2017(19).
[4]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4.
[5]劉宏利,楊玉明.兼顧學生個體差異 推行差異教學[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0).
[6]馬東,于會穎.基于多元智能李璐的高中差異教學策[J].理論觀察,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