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昭
1955年,來自安徽宿城書苑巷的一位小伙子,順利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這一年他20歲他健壯硬朗的樣子被招考老師笑稱為“坦克兵”。
1960年,他扮演影片《紅日》中連長石東根,從此走進大銀幕,開始了他的藝術之旅,
1979年,他在影片《從奴隸到將軍》中飾演羅霄將軍,將一個正直剛毅、戎馬一生的錚錚鐵漢,屹立于銀幕之上!
他,就是電影表演藝術家——楊在葆。
多次榮獲“金雞”、“百花”獎的雙料影帝,藝術創(chuàng)作的履歷表上可謂碩果累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榮耀都在淡去,但在很多老觀眾的記憶中,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還是那么鮮活
他在經(jīng)典影片《紅日》、《年輕的一代》、《從奴隸到將軍》,《原野》、《血,總是熱的》和《代理市長》里塑造了一系列銀幕硬漢的人物形象,他是銀幕上無可爭議的錚錚男兒,他的表演、他的形象,甚至他的聲音,都被人們在心目中刻畫成了硬漢的模板,被譽為“中國第一銀幕硬漢”。
“忠誠于自己的諾言,守得住做人的底線愛過、恨過、哭過、笑過,方煉成銀幕第一硬漢。從奴隸到將軍,要走的路或許并不遙遠,傷痛中挺直腰桿,才更需要勇氣和信念都說你入戲太深,嘗遍了本該是劇中才有的苦難,怎知你愛得執(zhí)著,寧愿人戲合一卻依然無悔無怨?!边@段CCTV-4《中國文藝》周末版近期推出的“向經(jīng)典致敬——楊在葆”的“致敬詞”,字字句句讓人感動。在如今電影大制作化、娛樂化、商業(yè)化年代里,他依然充滿了理想主義的光芒和感動人的力量那是一種過目不忘的觸動和激情——時代不是不需要英雄,而是太需要“楊在葆式”的英雄了!他才是“銀幕第一硬漢”,他無愧是中國銀幕上的真正男人!
節(jié)目現(xiàn)場,楊在葆講述了自己當年是如何幸運地出演電影《紅日》的;作為“新人”,他又是如何刻畫劇中的軍人形象的。他激揚、飽含熱情的演講傾瀉而出時,不只是現(xiàn)場觀眾,連在場的所有嘉賓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如今,這位全身散發(fā)著人格魅力的老藝術家,雖然歷經(jīng)坎坷,走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內(nèi)心卻始終保留著一束陽光,一份溫暖盡管已經(jīng)80多歲了,可他每天依然工作量驚人,除參加各種書畫、訪談活動外,還讀書、辦個人畫展等,其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精力,以及對人的真誠,做事的“認真”“嚴謹”“執(zhí)著”,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老藝術家的風骨,也見證了一位長者人格的魅力。人生,依一份溫暖前行。
[楊在葆小檔案]
楊在葆,男,1935年出生,1959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曾在《年青的一代》、《紅日》、《從奴隸到將軍》、《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血,總是熱的》、《原野》、《代理市長》、《雙雄會》、《昨日的承諾》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曾獲得1984年“金雞”獎、第七屆“百花獎”、第九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用文字、善意溫暖生活
“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才會真的快樂”
當我們捧著一疊厚厚的資料,誠惶誠恐地敲開了他——著名表演藝術家楊在葆位于西直門工作室的門時,見到了神情溫柔淡然、讓我們?nèi)砀械綔嘏臈罾稀?/p>
面前的他,穿著休閑裝,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著深邃,嘴角微微揚起的微笑,讓人感到一絲暖暖的幸福。透過他淳厚的男中音,分明能感到他朋友似的真誠和親切。很快,綠茶的芳香彌漫了整個工作室。墻上掛著一整排書法字卷,長書桌上還堆滿了琳瑯滿目的紙墨筆硯,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一書法大師。其中一幅字卷上的話很好地形容了這位錚錚硬漢: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常言“字如其入”、“詩言志”,此語用在楊在葆身上最為恰當。無論詩文還是書法,不言自明,都能感受到他的心胸和氣魄。他是親切的,樸實的一面無人不知。三次獲得金雞、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的殊榮,還總是飾演英雄、硬漢、首長……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想到揚在葆是這么和藹親切、謙遜有禮。
60歲從上海電影制片廠退休后,楊在葆就來到北京定居了。人們常說“無憂無慮的生活好打發(fā)”,不錯,好日子過得真快!退而不休,不能閑著,干自己喜歡的事,尋找樂趣,才能保持良好心態(tài)。其實早在他退下來之前,就給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規(guī)劃——“健身、健腦、讀書、寫字”,這8個字便扎進了他心里。后來他還學會了用手機上網(wǎng),上QQ,刷微博,玩微信,追趕時尚的勁并不比年輕人差。
楊老的書法愛好源于小時候上學堂時,那時,一大早背上書包的他,一出去便飛奔學堂而去,校園生活給予了他無限的歡樂和憧憬。尤其是他的書法老師,對他特別關愛。他跟老師學描紅,學寫大字,用毛筆寫小楷日記,臨柳公權的帖,每次交上去的作業(yè)本上,老師會在寫得像樣的字上,用紅筆畫上圈,“最好的能畫上三個圈。我就經(jīng)??梢垣@得三個圈,就越寫越有興趣?!焙髞砩现袑W、大學之后,練習書法的時間就少了,參加工作后更沒有時間去拜師學練書法了。退休了,不正好可以把這個愛好重新拾掇起來。他從柳公權的《玄秘塔》,后來逐漸過渡到行書。迷上懷素、張旭的狂草后,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寫寫畫畫。他用“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來形容他對書法藝術的感悟。他認為“美是藝術的核心,不管什么藝術形式,都應該是美的,勸人向善的”。
十幾年過去了,書法已經(jīng)漸入佳境,“唯美、嚴謹端莊、流暢自然的個人風格已非常明顯”(書法家對他的評論)。他憑借頗見功力的書法作品,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在他看來,加入書協(xié),沒有別的功利考慮,無非是參加各種有關書法的活動,顯得名正言順了,這對喜歡廣交朋友、樂活過日子的楊在葆來說,是實實在在的高興事。一俟有閑,他便拜師當徒學習書法,用他的話說是,這樣人家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大有童心未泯、學無止境的興味。前年,在中山公園“楊在葆先生個人書法展覽”上,共展出了他近年來的書法創(chuàng)作37幅,反響強烈。endprint
記者看到,長書桌上堆滿了很多大塊頭的書籍,如《中華詞典》、《古文觀止》、《本草綱目》、唐詩宋詞,甚至《黃帝內(nèi)經(jīng)》,還有新近出版的一些熱門書,他還訂閱了近10份報刊,每天都翻看。“沒有辦法,年齡不讓我與時俱進,但是自己不能讓自己不與時俱進吧。雖然,記憶差了,還是要多看、多聽、多想。過去是為工作而讀書,現(xiàn)在是為興趣而讀書,有些好書如果錯過了沒讀,會終身遺憾的。”那個時候的文人,只需讀透那幾部書便可游戲般玩典,體會詩中奧妙,他們有著很多時間可以任意揮霍,或燃一柱香,或鋪三尺宣,或展一卷書,搖頭晃腦,把一首詩雕琢得完美無缺,品讀得汪洋四溢。可以想象那時信息稀少的景況,幾本線裝書被來來回回翻得油光發(fā)亮,讀書人孤寂得常常對著西下的夕陽時而發(fā)呆時而長吁短嘆。忽一日從帝都傳來李白創(chuàng)作的《將進酒》,是何等的欣喜若狂!僅一首《將進酒》,就可以讓文人們研讀幾個春秋。聊起這些,楊老充滿激情。工作室的墻上,正好掛著他得意的一幅草書作品——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這個好,這個好?!睏钤谳崾疽馕覀冃蕾p,一邊念出聲來,絲毫不掩飾對自己作品的喜愛,渾厚的男中音,字正腔圓,誦讀這種氣勢磅礴的作品,恰到好處?!袄首x得真有味道,這樣美好的朗讀,是高層次的文化精神享受……”我一邊用手機錄音,一邊發(fā)出內(nèi)心的贊美。
這些年來,楊在葆的自創(chuàng)詩詞已不下50多首,其抒發(fā)的對象包羅萬象,但更多的還是他曾經(jīng)的刻骨銘心的過往:父母的養(yǎng)育恩,朋友的無私情,戀人的甜蜜愛,生活在社會底層人的善舉的光芒等。隨著閱讀量的日益加大,其詩作的質(zhì)量也在提高。他笑稱這是他“經(jīng)營的副業(yè)”,不是為當詩人,而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力。古人說“好學為?!?,而在他這里卻成了“好學為樂”。也許從小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在他的身上始終有一股旺盛的求知欲望,對任何事物保持一種興趣,一直到今天,80多歲高齡。
在寫詩的日子里,楊在葆一般是凌晨四五點鐘時起床,一直伏案工作到7時,再開始鍛煉、吃早餐。他的很多文思就產(chǎn)生于這一段黃金時間,真是有毅力。桌上正擺著他新寫的一首自創(chuàng)詩《詠蘭》:“君夸牡丹國色香,吾贊幽蘭葩中郎。生不妖艷媚權貴,甘居深山馨自暢。任爾冰霜酷風雨,勁枝依舊著戎裝。待得春溫大地日,百花園里醉芬芳。”“我寫的只是一些自己內(nèi)心的感悟罷了,讓你們能看得入眼,我就非常欣慰了。”見我們贊嘆不已時,他卻謙虛地搖頭笑了笑。
有詩有詞,有書有畫,這樣的晚年生活,楊在葆何其享受。文字是帶有溫度的,它給失意的人以力量,給孤獨的人以伴侶,更給有追求、有抱負的人以精神的滋養(yǎng)。楊在葆說,“老年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健康的體魄、豁達的思想。要有事可做,多做善事,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去試著做,大到家庭事業(yè),小到修修補補。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才會真的快樂?!?/p>
生活因為愛而溫暖
“我們醫(yī)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堅守”
訪談記錄上,我看到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堅守”。在談到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時,他深情地談到他的父母和他的少年時代。他說,母親是對自己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楊在葆出生在戰(zhàn)亂年代。葆,寶也;葆,藏也;葆,茂盛也。他的名字,蘊含著父母對他寄托的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們都說男人在成長過程中,父親是他的第一個偶像,可是楊在葆卻并沒有受到過來自父親的熏染,甚至是呵護。原來,揚在葆一歲多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姐姐艱難度日。自幼在單親家庭里長大的楊在葆,受到了來自母親的關于“堅強”“勇敢”的教育,可以說,他堅強的個性來自母親對他的鍛造。從小他就崇拜母親,在他的心里,母親心地善良,是一位極有見識又很會教育子女的人。在楊在葆的記憶里,母親十分堅強,無論遇到什么困苦她都不愛流淚,哪怕是一天只吃一頓飯也不跟孩子們訴苦,這對他的影響很深。在很艮冷的冬日里,母親會一邊納鞋底一邊給他講故事……孟母三遷、斷機教子,一個個鮮活生動,愛的教育就這么一點一滴地灌輸進了年幼孩子的心靈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講求忠、孝、節(jié)、義,做人要有骨氣等等,這些教誨,讓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頑強的精神。楊在葆記得,母親在自家的墻上貼的孟母、岳母、七十二孝道等招貼畫至今讓他印象深刻,這些伴隨楊在葆一生,也成就了楊在葆的硬漢性格。
楊在葆回憶說:“我從小就喜歡文藝,愛看京劇,愛看話劇,特別喜歡看武打戲,像《金錢豹》、《楊家將》等,至今印象最深。不上學時下河摸魚,上學就參加學校里的演出,(藝術)主要是受老師的影響。我們那兒雖然是有名的窮縣,但當時安徽宿縣有著良好的戲劇傳統(tǒng)。很多小學、中學老師都喜歡演戲,也常組織學生們排一些小戲片段、雙簧、獨幕劇。學生們自然被熏出了些許藝術細胞。”
楊在葆就是從小學開始自己的“表演”生涯的。因為他生得眉清目秀,又聰明伶俐,理所當然是正面人物和主角的人選。所以從一開始楊在葆就演解放軍,演“好人”。也許正是這樣一個開端注定了他一生的藝術追求。
1955年,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楊在葆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后來又改為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今為上海戲劇學院),種正規(guī)的藝術專業(yè)教育對于楊在葆來說,這當然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墒?,艱難的家境讓他的學費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他曾多次想輟學。他回憶說,“讀了一年書以后,我看到我母親和大姐的生活壓力非常大,大姐還要養(yǎng)育幾個孩子,就覺得自己這個堂堂的大男子漢英雄無用武之地,很是傷感,就向?qū)W校提出要退學去找份工作,一邊養(yǎng)家一邊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老師們堅決不同意,就給我大姐寫信,說你弟弟是一個很有前途的人,怎么能退學呢?大姐馬上給學校老師回信,表示堅決不能退學。老師也百般地勸我千萬不要放棄……”
為了這筆“巨款”,楊在葆的大姐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她偷偷背著家里人,把她所有能賣錢的東西都賣掉了,其中還有她出嫁時候一件最好的絲綢衣服……“我還有兩個拜把兄弟,他們也極力資助我。而母親則終日勞累,去干一些手工私活,如搓麻繩、納鞋底,換錢為我交學費……”學校的老師也想盡辦法,給他多爭取到了兩元錢的特困生補助費。這些往事讓他心存感恩之情。他也非??炭?,終于學有所成。endprint
回憶起如煙往事,楊在葆有太多的感謝和感激。硬漢并非無淚,只是刻骨銘心的柔腸往往被深深埋藏在情感最深處。他說母親對他的愛刻骨銘心。母親離世后,揚在葆在母親的墳墓上刻上了這樣的碑文“歷經(jīng)千辛萬苦不曾彎腰低頭”,以此追念敬佩的母親。
正是那些感激,讓楊在葆從來不覺得生活艱辛。他說,“那個時候,我和同學們其實都很艱難,但大家在一起談藝術,談創(chuàng)作從來不覺得苦,感覺很快樂,大家穿得都很樸素,沒有皮帶就弄一條麻繩……”他說:“我們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堅守,如果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有些事情,我們也要勇于放棄,必要的放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堅守?!?/p>
堅強而溫暖的心
全新詮釋了一位樸實的“中國式將軍”
“我敢說,我這輩子演過的角色,都是我經(jīng)過鄭重思考,符合我的初衷的角色?!被貞浧?0多年前拍攝的影片《從奴隸到將軍》的過程和許多細節(jié),楊在葆認為這是他藝術生涯里最為重要的一部作品,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是他藝術道路的轉(zhuǎn)折點——
“那年夏天,當知道王炎導演決定由我扮演《從奴隸到將軍》中的主要角色羅霄將軍時,既高興又不安。我為能夠有幸扮演這樣可敬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而欣喜,然而內(nèi)心不免有些緊張。過去,我雖然拍攝過幾部影片,但所扮演的角色,與羅霄大不相同。比如,我在影片《紅日》中扮演的連長石東根,是個性格粗獷,為^耿直、憨厚,但又簡單粗暴的人。雖然我沒有經(jīng)歷過他那樣出生入死的戰(zhàn)爭生活,但這個角色在影片中的行為和思想還是比較好把握的。而這次要創(chuàng)造羅霄將軍的形象,無論從人物不尋常的經(jīng)歷還是從他所跨越的年代幅度來看,都是十分復雜的。能否把這樣一個不平常的將軍的一生完美地展現(xiàn)在銀幕上,自己是毫無把握的。
“一天下午,王炎導演約我去談談角色。我毫無保留地向他談了我的顧慮。最后我說,我只能演肖羅,而不能演羅霄。因為肖羅是副連長、代理副團長,而羅霄是我軍的將軍。將軍要有風度,有氣派,而我本人普通、平凡,缺乏大將的風度。王導演笑著說,在生活中有許多將軍,各有特點,但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概念化的將軍。朱老總曾說過,要做個自自然然的共產(chǎn)黨員。我要求你將來就塑造個樸樸實實、自自然然的羅霄。他表里一致,淳樸踏實,對黨對人民忠心耿耿。王導的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思想的鐵鎖,使我豁然開朗。但是,雖然我對‘將軍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卻還未能立即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去。所以在第一次試片時,遭到了失敗。當時試拍的是羅霄任滇軍副連長時的一場戲。我本來認為演這場戲是不會有問題的。那天我穿上了滇軍軍官服,蹬上馬靴,挎上武裝帶,對著鏡子一照,嘿!真‘帥,顯得英俊、灑脫、神氣。雖然我分析過羅霄的出身、經(jīng)歷,但又覺得,他在舊軍隊里已經(jīng)混了十年,不再是當年山溝里的奴隸娃子了,如今又當上了小軍官,有幾分春風得意,也是合情合理的。看過試片之后,王導演問我覺得怎么樣,我說看上去滿有軍人氣概,也很神氣??蓪а菡f,這不是羅霄,倒像個豪門出身的士宮生。他從根本上否定了這次試片,這便引起了我的思考:羅霄是個從奴隸出身的小馬夫逐步提升上來的副連長,我就是按這個設想來演的,怎么卻演來像個豪門出身的士宮生了呢?也許是我沒抓到奴隸的特征,或還不夠粗獷?于是,我拼命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或在文藝作品中看到過的奴隸形象,想抓些外郭特征的東西,但卻無濟于事。這真使我痛苦極了。我覺得論演員素質(zhì)和體現(xiàn)能力,我還是可以的,為什么老是摸不到人物呢?在那些日子里,導演一直耐心地給我談戲、排戲。他花費的精力大大超過了我。這段工作雖然是痛苦的,但在痛苦中我明確了,作為一個演員,千萬不可因多拍了幾部戲,自認為有經(jīng)驗,有點體現(xiàn)能力,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對新角色掉以輕心,把經(jīng)驗當做了套子、模式,來捆住自己的手腳。對演員來說,每扮演一個角色,都要勇于付出艱苦的勞動,重新做起,絕不可憑著所謂老‘經(jīng)驗去裝配角色。那樣,^物就只能有個外殼而不會有靈魂。這個教訓,促使我進一步去研究、揣摩羅霄的內(nèi)心世界。因為他在別人的眼里還是個卑賤的奴隸,并沒有擺脫奴隸的命運。因此他在精神上仍然應當是郁悶、壓抑的,哪會有春風得意之感呢?為了對羅霄有個全面的理解、認識,根據(jù)導演的要求,我和劇組的其{也同志一起在上海訪問了舊軍官,又到南昌、瑞金、興國等革命老根據(jù)地去訪問當年的老紅軍。這些訪問,不僅幫助我對羅霄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我具體感受到了人物在各個時期不同的思想情感。例如,‘發(fā)餉銀一場,我認識到,在舊軍隊中組織士兵監(jiān)餉團,杜絕官長營私舞弊、喝兵血,這是一種造反行為,要擔很大的風險。這是展現(xiàn)羅霄的品德和性格的一場戲。羅霄的這一行為,自然不是沽名釣譽、邀買人心,但也不單是出于對士兵的憐憫,而是對反動軍隊的反抗和控訴。所以在隊前的講話,我不是把他處理成站在士兵之上伸張正義,慷慨陳詞的形象,而是讓他道出一個飽經(jīng)苦難、備受欺壓的士兵的心聲。這樣,不僅展現(xiàn)了羅霄的純樸、赤誠、可親可敬的品德,更展現(xiàn)了他敢作敢為、剛毅不拔的個性。
“塑造人物,還應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與其他角色之間的關系。這是個細致而微妙的工作,把握好了,就能使人物間情感的交流生動、誘人,否則就會干巴巴,削弱形象感人的力量。我在‘殘垣后一場中曾作了嘗試。這場戲?qū)懙氖橇_霄被撤職當了馬夫,在長征途中宿營時的心情??酥谱¢L途行軍的疲勞和滿身的傷痛,羅霄一個人深夜在燈下剁馬草。他思緒萬千,戰(zhàn)事的失利,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紅軍的重大損傷,錯誤路線的猖獗……這一切沉重地壓在他的心上,使他透不過氣來。當他放下柴刀把手伸向傷處忍痛將衣服撕開時,忽然,一雙手按住他的手,他回頭看,原來是自己的妻子索瑪。只見她兩眼充滿血絲,神態(tài)疲憊、憔悴。羅霄沒有感到意外,只是慢慢將臉轉(zhuǎn)向一邊。這樣處理,是因為羅霄用不著再細觀察,就知道了妻子的心情。這兒我沒重描,似乎輕描淡寫,但恰恰體現(xiàn)了他們這種患難夫妻的關系。當索瑪解開藥袋,拿出一小包鹽準備為羅霄洗傷時,她耳邊傳來了兒子的聲音,‘媽媽,爸爸犯錯誤了嗎?索瑪抬頭望著丈夫,羅霄也默默地望著她。這兒,導演把劇本中的一些臺詞刪掉了。因為我們認為,這里不用語言,不用更多的面部表情,反而更能表達出他們的內(nèi)心痛苦和患難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感情……”endprint
由于楊在葆投入了飽滿的激情,以及深沉、粗獷而又不失細膩的表演,使得羅霄將軍這位由小奴隸、護國軍士兵、國民黨團長到紅軍將領的成長過程,全部不露痕跡地再現(xiàn)在銀幕上,至今讓觀眾難以忘懷。
賦予生活溫暖的正能量
對“鐵漢柔情”有了一種全新的詮釋
“同志們,難道你們看不出來,我們的退路已經(jīng)不多了。我們搞了三十年,不理想。可再搞二十年還不理想怎么辦?沒有退路了……有人說,中國的經(jīng)濟體制像一架龐大的機器,有些齒輪已經(jīng)銹住了咬死了,可只要用我們的血做潤滑劑……這話已經(jīng)說濫了,不時髦了,沒人要聽了,可無論如何我們的血總是熱的?!边@是1983年拍攝的一部充滿理想主義光芒的影片《血,總是熱的》里的一段臺詞,至今讓無數(shù)國人流淚。到底是怎么樣的熱血能讓人如此感動呢?
楊在葆說,羅心剛這個角色差點與他擦肩而過。上世紀80年代正是改革初期,一些港臺地區(qū)拍攝的影片正進入中國內(nèi)地,沖擊著電影市場。當時他正在拍《上海屋檐下》?!坝幸惶?,我就隨便翻到了《血,總是熱的》那個劇本,一翻就翻到后面有一大段臺詞。我當時看到這段臺詞就非常激動,為什么呢?像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一種憂患意識,這些話不正是平時我們自己要說的活嗎?所以當我看到這個描寫普通工廠生活的一個劇本里有這么一段臺詞時,我熱血沸騰。我很激動地告訴我的場記導演,我說我要去演這個角色。導演感覺很驚訝,說這個片子你也接?這個戲?qū)憘€破工廠,要景沒景,要美人沒美人……我說我接。拍了有沒有人看我不管,我很想說劇本里的臺詞,那是我一直想說的話。好作品都是有感而發(fā)?!睏钤谳崾且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內(nèi)心里潛藏著一股巨大的急流——一股隨時可為理想出生入死的豪邁急流。為了演好這個角色,楊在葆幾次下工廠體驗生活。在拍攝當中,他也曾因為角色的塑造與導演有過幾次“小摩擦”。“有一次開群眾大會,群眾都到場了,羅心剛?cè)⒓娱_會,因為心情不太好,路上竟把腳崴了,上樓一瘸一瘸。當時我感覺這樣處理有點別扭,就說,導演別這樣,這個人怎么能用‘苦肉計呢?多可憐呀,還顯得人窩囊。導演說不能改。但導演有導演的想法,她想用這個細節(jié)來加重對觀眾心理的沉重壓力。她堅持著。后來我還是服從了導演?,F(xiàn)在我感覺到我當時沒有理解導演的這個用意?!焙芏嗌畹募毠?jié),讓揚在葆的表演有聲有色,對“鐵漢柔情”有了一種全新的詮釋。
影片《血,總是熱的》上映,使許多正身處困境的改革者從中獲得了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它被稱為改革的“潤滑劑”。這部電影使楊在葆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崇尚溫暖的“平凡生活”
他認為,敬業(yè)、藝德的修養(yǎng)永遠不會過時
簡約、日常、溫暖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楊在葆所提倡和追求的。有好幾次,楊在藻打車或買東西時,被一些影迷認出來后,就是不愿意收他的錢,他們說,他們年輕時就愛看楊在葆的戲。這些話也一直讓他覺得很溫暖。
“我很高興觀眾們還能記住我。”也因此,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楊在葆很想拍電影《血,總是熱的》的姊妹篇,想拍《代理市長》的姊妹篇,他還想演一個退休后的“代理市長”。為了這些理想他去辦公司,可是,他卻堅決不肯拍攝廣告,“演了那么多戲,觀眾對你有一定的信任,這是肯定的。但是,你現(xiàn)在(去拍)那些廣告很不得當,因為很大一部分(廣告)水分太大,這是犯罪……”他的心里永遠都裝著觀眾,不能做對不起觀眾、對不起藝術的事情。楊在葆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原則!
多年來,楊在葆一直不愿接自己不喜歡的角色,他的舍得放棄和甘受清貧,在演藝圈里受到好評。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們還是很需要一些英雄主義的東西。談起這個,楊在葆心里充滿激情:“我的生活一直很平實,沒有炫目的色彩,沒有耀眼的光環(huán)?!?/p>
受楊在葆的影響,他的夫人和孩子們也都生活在平靜淡泊之中,遠離了演藝圈的浮躁與喧鬧?!拔液芟矚g平凡,我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什么圣賢,每個人都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平常心。有了這種心態(tài),我們才能彼此學習,互相超越,才能感觸彼此平凡的情感,并且從平凡的情感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的東西?!?/p>
楊在葆告訴記者,他一直將自己在1979年自作的白話自勉詩來勉勵自己——“莫徒有虛名,莫做行云浮萍。已有的只是過去,未獲的尚在征程,不司稍停。掙脫世俗的羈絆,鄙視粉飾的花紅。浮云易成夢,瓶花瞬凋零。鑄心中前行,前行,無止境。^生路難行,立大智大勇,百折不回。風吹浪打,信步閑庭?!彼J為,敬業(yè)、藝德的修養(yǎng)對一個演員來說更是永遠不會過時。
“人生就是一幅自畫像,你每天都給自己畫像,我特別有這個感觸?!薄@就是楊在葆!在他的自畫像中醞釀著忠誠、善良和執(zhí)著!在此,衷心祝福這位老藝術家,永葆藝術青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