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
章碣生于唐末,一生潦倒。作為詩人,他真正傳世的詩只有一首《焚書坑》,詠的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首詩,尤其末兩句,名動古今。古人引,今人也引。毛澤東一生就曾三次抄寫過此詩。
但劉項真不讀書嗎?
事實上,劉邦與項羽,不是不讀書,至多只能說不喜讀書。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云:“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笨梢婋m然“學書不成”“略知其意”,但項羽還是讀過一些書。
我們對項羽的印象,說好聽一點,叫英雄,說難聽一點,則是莽夫。
項羽稱霸于亂世,不僅憑借武力,還有一套政治構想與建國計劃。秦始皇以帝王君臨天下,項羽則以霸主制天下,秦亡之后,他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義帝,自封西楚霸王,將反秦有功的各路英雄分封為十八個諸侯王,如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等,這是封建制。至于基層,則繼承了秦朝的郡縣制。要言之,項羽所期待的新型國家,乃是封建制與郡縣制的結合體——這一政治創(chuàng)意,為劉邦建漢之時,直接抄襲。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針對長達千年的封建與郡縣之爭,試圖折中、兼容,取二者之所長,以郡縣制為主體,封建制為補充,名曰“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項羽的思路,以及此后劉邦的思路,則以封建制為主體,郡縣制為補充,這可叫“寓郡縣之意于封建之中”。姑且不論其成敗,能有這般創(chuàng)見,足以證明項羽絕非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一勇之夫。
再說劉邦。他的讀書經(jīng)歷,《史記》并無記載。據(jù)說他病危之時,給兒子劉盈寫了一封信,后世稱之為《手敕太子文》。開頭便道:“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边@只是鋪墊,重要的是后文:“洎踐阼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大意是,他當皇帝之后,才開始讀書,以此反觀過去,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種種不足。后面還說:“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边@封信的主題,可謂誡子,劉邦的言傳身教,則讓我們領略了他的讀書觀與從不讀書到讀書的一生。
說罷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可知“劉項原來不讀書”云云,未必能夠成立:項羽顯然讀過書;哪怕在“山東亂”的時候,劉邦不讀書,后來還是浪子回頭,轉向詩書。這么說,不是要與章碣抬杠,而是提醒讀者注意《焚書坑》所導向的兩個誤區(qū):一、造反者往往不讀書;二、讀書人之于造反,往往都是負資產,正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