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天津 300192)
近年來,隨著兒童肝移植相關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肝移植手術已成為治療兒童終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肝移植術后往往需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抗排斥及華法林抗凝藥物防止門脈血栓的形成。應激性潰瘍是指機體在應激狀態(tài)下發(fā)生胃及十二指腸黏膜的急性糜爛和潰瘍,臨床上易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1],約在2~15 d內出現(xiàn)胃潰瘍大出血[2]。有報道稱,應激性潰瘍危重患者的發(fā)病率僅為6%,但出血患者病死率接近50%[3]。因此,兒童肝移植術后早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和華法林,一旦合并應激性胃潰瘍大出血,常表現(xiàn)為出血量大、速度迅猛、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2017年1月我院收治1例肝移植術后并發(fā)應激性胃潰瘍大出血的患兒,經(jīng)積極救治和精心護理,患兒痊愈,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兒,女,3歲5個月,因“膽道閉鎖”于2014年出生后3月時行肝門-膽腸吻合術,2016年8月20日因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胃鏡提示,食道胃底重度靜脈曲張,行曲張靜脈硬化劑注射治療,后出血停止,并于2016年9月25日行親體肝移植術,術后1個月肝功能恢復良好,順利出院。2017年1月6日 2:30因突發(fā)嘔血入院,出血量達300 mL,出現(xiàn)休克癥狀,經(jīng)搶救患兒休克癥狀得以糾正。次日行胃鏡提示,胃體部有多個直徑0.5~1 cm的潰瘍病灶,通過與家屬溝通了解到,患兒出院后一直服用激素和抗凝藥物,且出血當日家長曾給患兒喂食堅果?;純翰∏榉€(wěn)定后,繼續(xù)給予止血,抗炎,腸外營養(yǎng)治療,及抗排斥治療,20天后患兒順利出院。
2.1 快速評估,搶救休克
2.1.1 糾正休克 患兒入院時,精神差,面色蒼白,口唇紫紺,四肢濕冷。立即給予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快速評估患兒生命體征,體溫35.2℃,脈搏169次/分,呼吸45次/分,血壓測不出,立即通知醫(yī)生,并迅速建立靜脈通路,患兒入院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休克癥狀,外周靜脈癟陷,立即對患兒實施頸外靜脈穿刺,爭取了最佳搶救時機。臨床常用脈率/收縮壓來計算休克指數(shù),以方便觀察休克進展程度。當休克指數(shù)為0.5時提示無休克,1.0~1.5提示存在休克,大于2.0則為嚴重休克[4]。 經(jīng)評估,該患兒休克指數(shù)波動于1.0~1.5之間,提示發(fā)生失血性休克。 迅速評估出血量,用電子秤調節(jié)至毫升選項,將患兒嘔血污染一次性中單量減去清潔一次性中單量,評估患兒嘔血量約為300 mL。
2.1.2 清理呼吸道和吸氧 患兒平臥于搶救床上,床邊備吸引器和搶救車。檢查呼吸道,迅速清理口腔血液及嘔吐物、呼吸道痰液和分泌物。立即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預防誤吸。患兒血氧飽和度為95%,立即給予雙鼻導管氧氣吸入6~8 L/min,后血氣分析結果回報動脈氧分壓為95.4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飽和度為100%,調節(jié)氧濃度為2~3 L/min。
2.1.3 迅速補充血容量 入院急查血型并合血,血氣分析結果:實際碳酸氫根(AB)19.9 mmol/L、pH值7、二氧化碳分壓32.6 mmHg,提示患兒存在代謝性酸中毒,血紅蛋白56 g/L、紅細胞計數(shù)2.01×109個/L、紅細胞壓積均16.1%、血小板63×109個/L,凝血酶原時間15.3 s、并急查肝功,丙氨酸氨基轉移酶511.1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168 U/L,總膽紅素43.970 mol/L,堿性磷酸酶163.2 U/L尿素2.78 mmol/L。遵醫(yī)囑給予靜脈輸入碳酸氫鈉100 mL糾正代謝性酸中毒,葡萄糖鹽水300 mL快速補液。入院后1小時,配血后立即給予懸浮紅細胞1.5 u靜脈輸入,補充血容量。并給予新鮮冰凍血漿200 mL靜脈輸入,補充凝血因子。入院后3 h,患兒精神狀態(tài)較前好轉,肢端轉暖,測血壓95/52 mmHg、心率118次/分,血紅蛋白回升至91 g/L,嘔血停止。
2.2 病情平穩(wěn)后的護理
2.2.1 藥物止血 為快速有效控制出血,患兒在搶救休克成功后,遵醫(yī)囑給予蛇毒血凝酶注射液0.5 U肌肉注射,促進血管破損處局部止血而不發(fā)生血管內凝血。研究表明生長抑素及其衍生物可使內臟血管收縮,減少門靜脈主干血流量的25%~30%,降低門靜脈壓12.5%~50%,同時還可抑制胃腸道和胰腺的內分泌,保護胃黏膜[5]。因此,立即使用生理鹽水48 mL+思他寧3 mg以4 mL/h的速度24 h持續(xù)靜脈泵入。為降低或避免應急狀態(tài)時并發(fā)的急性胃黏膜損害,遵醫(yī)囑給予生理鹽水20 mL+注射用奧美拉唑鈉20 mg以20 mL/h的速度靜脈泵入。
2.2.2 鹽水洗胃 經(jīng)護士雙人合作成功置入胃管后,從胃管內注入去甲腎上腺素1 mg加冰生理鹽水100 mL洗胃,使出血的小動脈強烈收縮、血流減少、出血部位纖維蛋白溶解酶活力減弱[4],從而達到止血及清除積血的目的。首次洗胃顏色為暗紅色胃內容物,后顏色逐漸變淡。洗胃后,常規(guī)連接胃腸減壓器,5天后胃內引流物顏色恢復正常。
2.2.3 病情觀察 勤巡視并密切觀察出血先兆,如喉部癢感、異物感、胃部飽脹不適、返酸、惡心等癥狀。掌握消化道出血的癥狀和體征,如嘔血、黑便、貧血、心率加快、煩躁、失血性周圍循環(huán)衰竭、低熱;觀察大便及嘔吐物和胃管引流出液體的性狀、顏色、量。準確判斷是否有出血及出血量,反復嘔血、胃管不斷引流出鮮紅色液體或血便次數(shù)多而稀薄,提示持續(xù)出血;遵醫(yī)囑及時測定血常規(guī)、紅細胞比容、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及電解質,幫助醫(yī)生有針對性的補液治療;觀察患兒的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嚴格記錄入量和尿量,避免因輸液量相對不足所致的休克不可逆轉,或因輸液過快過多、血壓升高導致的再出血或心力衰竭、肺水腫。
2.2.4 胃管及胃腸減壓的護理
2.2.4.1 留置及固定胃管 由于患兒年齡較小,不配合治療,留置胃管后需妥善固定,用長3 cm寬2 cm的彈力粘膏,豎向剪開2 cm,上半部分固定于鼻翼,下半部分兩條螺旋交叉固定于胃管上,再用另兩條彈力粘膏于胃管外露3 cm處,及6 cm處以“高舉平臺法”[6]分別固定于面頰處,及耳廓處。為防止患兒牽拉胃管而致使脫管的發(fā)生,采取保護性約束,同時向家屬講解約束的必要性,簽署約束知情同意書,每小時巡視患兒上肢約束情況,皮溫、皮色、肢端是否腫脹,每2~3 h予以適當松解。
2.2.4.2 胃腸減壓的護理 按時按量口服免疫抑制劑,在服藥前夾閉胃管,服藥后1 h連接胃腸減壓器,以保證藥物消化吸收。每24 h更換胃腸減壓器1次,當減壓器內液面高于2/3時及時傾倒。測量引流液量時將引流液倒于量杯中準確測量,治療后期引流量減少時用50 mL空針抽出測量,以保證測量的準確。為防止胃管堵塞,每天遵醫(yī)囑給予患兒涼開水10 mL沖洗胃管qid,并及時觀察引流液是否能順利引出,如有阻塞迅速沖洗胃管,必要時給予更換?;純毫糁梦腹艿?天流液中可見清透明胃液及少量咖啡色凝固血塊,第5天引流液完全清亮,拔除胃管。
2.2.5 營養(yǎng)支持 急性出血期禁食,并通過中心靜脈給予完全胃腸外營養(yǎng)。出血停止后溫涼流質、半流質、易消化飲食逐漸過渡,以使上消化道逐漸適應。患兒出血停止后繼續(xù)觀察48 h,無繼續(xù)出血,首次給予10 mL水口服?;純簾o不適,給予配方奶30 mL。停止出血72 h后開始進食稀飯、軟爛面條等半流質飲食。3天后過渡到正常飲食。
2.2.6 心理護理 患兒年齡較小不能配合治療,治療期間需禁食水,患兒常饑餓哭鬧,護士為患兒講解兒童讀物,或播放患兒喜歡的動畫片等,并告知家屬,耐心安撫患兒,切勿心急訓斥患兒。2 h后患兒情緒逐漸穩(wěn)定,基本配合各項護理操作。
2.2.7 健康宣教 通過與患兒父母進一步溝通了解到,患兒家屬對疾病的認知不夠,主要表現(xiàn)在患兒父母常給患兒喂餅干、薯條等零食。研究表明[7],飲食不當是引起胃潰瘍出血的主要誘因,大多因進食粗纖維、不易消化或刺激性食物以及進食過急、過飽等,使?jié)兠嫫屏岩鸫蟪鲅?。因此,指導家屬膽肝移植術后患兒飲食應該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忌食過硬,過油食物。向患兒家屬宣教關于胃潰瘍出血的觀察和護理方法并囑其及時復查。
肝移植術后患兒,由于應用糖皮質激素及抗凝劑等,往往表現(xiàn)為出血量大、病情發(fā)展迅速、易反復、夜間多發(fā)等特點,同時幼兒無主訴、不配合,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護士應合理分工,迅速完成評估,及時搶救休克,積極止血,嚴密觀察患兒病情變化,有針對性的給予患兒家屬相關健康宣教,有效控制胃潰瘍的發(fā)展,防止再出血的發(fā)生,促進患兒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