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征, 王 悅, 王 剛, 于慎波
(沈陽工業(yè)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沈陽 110870)
能源緊缺及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純電動車是當前汽車行業(yè)的主要發(fā)展方向之一[1]。目前,常見的兩種純電驅動方式為集中式電機-變速器驅動及四輪獨立驅動。集中式電機-變速器傳動系統(tǒng)是典型的驅動方式之一,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大多數(shù)純電車型當中,諸如遼寧曙光研制的同軸直聯(lián)輕型微客。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內燃機車,由于傳動系統(tǒng)的集成化,缺乏離合器及減震器,使得集中式電動汽車的傳統(tǒng)系統(tǒng)呈現(xiàn)如下特性[2-6]:①動力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一個欠阻尼系統(tǒng);②傳統(tǒng)系統(tǒng)扭振及瞬態(tài)抖動明顯;③驅動電機動態(tài)響應快,產(chǎn)生的轉矩脈動會進一步加劇系統(tǒng)扭振。國內外學者將純電動車在起步,加速及減速過程中造成的抖振稱為“踩踏板/松踏板”現(xiàn)象。上述特性影響整車的舒適性及行駛性能。純電動車是未來的主流車型之一,提高電動汽車的NVH(Noise Vibration Harshness)性能也是研發(fā)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7]。
目前的解決方案主要分為:①采用主動控制的方法,從電機驅動轉矩的角度來改善傳動系統(tǒng)的扭振及縱向抖動;②優(yōu)化電機懸置裝置;③優(yōu)化汽車懸架系統(tǒng)。顯然,采用主動控制的方法是更經(jīng)濟且直接有效的。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相繼提出了純電動車的扭振控制方案。傅洪等提出采用LQR(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控制器來抑制傳動系統(tǒng)的扭振。于蓬等詳細分析了純電動車的扭轉振動特性,并提出了前-后饋結合的扭振控制方案。文獻[8]針對輪邊驅動的電動車提出了狀態(tài)反饋結合降維觀測器的扭振控制方案。文獻[9]設計了一種新型多速傳動系統(tǒng),并提出了最優(yōu)控制及模糊邏輯控制的混合控制方案。上述研究均表明了主動控制的有效性。相對于傳統(tǒng)的燃油汽車,純電動車的扭振問題較為突出,且缺乏較為成熟的控制算法。當前國內的純電動車工程方面主要采用相位疊加的開環(huán)控制方式來改善傳動系統(tǒng)的抖動及扭振,但開環(huán)的控制效果并不明顯。因此需要對閉環(huán)控制算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由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具有的數(shù)據(jù)共享,布線簡易,故障診斷能力強等優(yōu)點,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現(xiàn)代汽車控制系統(tǒng)當中[10]。即傳感器、控制器及電機之間通過CAN實現(xiàn)信號傳輸。因此,在設計控制策略時,需要考慮CAN造成的網(wǎng)絡時延。文獻[11]針對CAN控制的純電動車傳動系統(tǒng),設計了能量回饋制動過程的扭振控制策略,研究表明網(wǎng)絡傳輸導致的時變時延會惡化系統(tǒng)的控制性能,加劇系統(tǒng)的扭振現(xiàn)象。文獻[12]研究了考慮網(wǎng)絡CAN時延的汽車側向運動控制問題,設計了魯棒輸出反饋控制器。文獻[13]研究了傳統(tǒng)汽車傳動系統(tǒng)的預測控制方案,并考慮了網(wǎng)絡時延的影響?,F(xiàn)存的大部分控制方案都是采用全狀態(tài)反饋。由于扭轉角難以測量,傅洪等采用降維觀測器去估計系統(tǒng)的扭轉角。靜態(tài)輸出反饋具有結構簡單,易于工程實踐等優(yōu)點[14]。目前有關純電動車傳動系統(tǒng)的靜態(tài)輸出反饋控制研究較為少見。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基于靜態(tài)輸出反饋的純電動車扭振控制方案。
基于上述討論,本文針對純電動車的同軸直聯(lián)傳動系統(tǒng),提出了基于混合H∞/GH2算法的振蕩衰減控制策略,并綜合考慮了CAN網(wǎng)絡時延、電機轉矩脈動及建模誤差的影響。采用H∞范數(shù)作為衡量汽車加速性能的指標,并通過GH2范數(shù)來約束系統(tǒng)的扭振峰值及控制轉矩。區(qū)別于以往的迭代LMI(Lineur Matrix Inequality)及差分等進化算法,應用一個新的變量替換技術直接求解靜態(tài)輸出反饋增益矩陣,該算法求解簡易且便于實現(xiàn)在線滾動優(yōu)化。
圖1 傳動系統(tǒng)控制原理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owertrain system
圖中cm、Jm、ωm、θm分別為電機阻尼、轉動慣量、角速度和角位移;Jg為齒輪箱等效慣量;Jv、ωw、θw分別為車輪的等效慣量、角速度和角位移;cf、kf為驅動半軸的等效阻尼、剛度系數(shù);ig*io為齒輪箱的總傳動比;Tf、Tl為車輪的輸入轉矩和負載轉矩。
在忽略了輪胎滑移的提前下,可將傳動系統(tǒng)建模為一個兩質量的慣性系統(tǒng),其動力學方程為
(1)
其中:Cr為滾動阻抗系數(shù);α為路面梯度;ρa為空氣密度;Af為汽車的迎風面積;Cd為空氣阻抗系數(shù)。
注意到空氣阻力轉矩是一個非線性項,為了將式(1)寫為標準的狀態(tài)空間形式,將其線性化表示為
Ta=caωw
(2)
式中,ca為給定的線性化參數(shù)。產(chǎn)生的建模誤差可視為系統(tǒng)的外部干擾。
定義系統(tǒng)的扭轉角為
θ=θm/igio-θw
(3)
選取系統(tǒng)的狀態(tài)變量為
e=[e1e2e3]T
(4)
(5)
y=[e1e2]T
(6)
(7)
結合式(1)~式(7)可得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的狀態(tài)空間方程
(8)
其中,
基于CAN控制的傳動系統(tǒng)在信號傳輸過程中會產(chǎn)生由網(wǎng)絡導致的時變時延,圖2為網(wǎng)絡時延的原理框圖。從圖中可看出,傳感器節(jié)點是基于時間驅動的,采樣周期為Ts。 TCU及MCU是基于事件驅動的,三者通過CAN實現(xiàn)信息交互。 例如從k-3次采樣到最終輸出轉矩uk-3的過程中, 產(chǎn)生的網(wǎng)絡時延為dk-3。每次采樣計算得到的控制轉矩滿足
u(t)=uk, ?t∈[kTs+dk,(k+1)Ts+dk+1]
(9)
圖2 網(wǎng)絡時延原理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network-induced delays
不失一般性,假定網(wǎng)絡導致的最大時延滿足
dmax=(Υ+υ)Ts,Υ∈Z+,υ∈[0 1)
(10)
則考慮網(wǎng)絡時延的傳動系統(tǒng)可離散化并增廣為
(11)
其中,
定義增廣狀態(tài)矢量為
E(k)=[eT(k)uT(k-1) …uT(k-Υ-1)]T
(12)
則考慮網(wǎng)絡時延的傳動系統(tǒng)可增廣為如下的免時延狀態(tài)空間方程
E(k+1)=AaE(k)+Bau(k)+Dad(k)
(13)
其中,
最大的網(wǎng)絡時延可根據(jù)Shuai等的方法進行離線估計,故Υ是一個已知量。由于控制輸入uT(k-i-1)可通過記憶模塊在線讀取,故可測的輸出矢量為
ya(k)=CaE(k)
(14)
其中,
相應的被控輸出及約束輸出可重寫為
(15)
其中,
C1a=[C101×Υ],C2a=[Ca02×Υ]
為了保證車速的跟蹤精度,并抑制系統(tǒng)的扭振及加速度抖動,需要設計一個多目標控制器,使得系統(tǒng)在無干擾下漸近穩(wěn)定,并滿足如下的H∞/GH2性能
(16)
式中,γ∞及γ2分別為給定的正數(shù)。
(17)
對于輸出反饋的情況,控制器為u(k)=Ksya(k), 則基于靜態(tài)輸出反饋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為
(18)
首先考慮閉環(huán)系統(tǒng)式(17),為了滿足性能式(16),引進如下的引理。
引理1 (H∞/GH2控制定理)[15]:閉環(huán)系統(tǒng)式(17)是漸近穩(wěn)定的,且滿足性能指標式(16)。若存在一個正定矩陣P及一般矩陣W滿足
(19)
(20)
(21)
則全狀態(tài)反饋控制增益為Ke=WP-1。由于系統(tǒng)含有時延不確定項Δi,k,上述定理難以直接求解。為了處理時延不確定項,需要對閉環(huán)系統(tǒng)式(17)進行多胞形拓展。
考慮如下積分項
(22)
根據(jù)Taylor近似,式(22)可線性化為
(23)
定義如下符號
(24)
(25)
式中,i=1,2,…,h+1。 進一步可將Δi,k表述為
(26)
由式(26)可知,閉環(huán)系統(tǒng)式(17)可由一個包含(h+1)Υ+1個頂點的多胞形結構描述,因此可得如下推論:
推論1 (全狀態(tài)反饋):閉環(huán)系統(tǒng)式(17)是漸近穩(wěn)定的,且滿足性指標式(16)。若存在一個正定矩陣P及一般矩陣W滿足
(27)
(28)
(29)
式中:i=1,2,…,(h+1)Υ+1;Aa,i及Ba,i為多胞形結構的某一頂點,則全狀態(tài)反饋控制增益為Ke=WP-1。
對于靜態(tài)輸出反饋的情況,由于雙線性項的存在,直接應用LMI技術無法求解。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迭代LMI及CCL(Cone Complementarity Linearization)算法聯(lián)合求解,當系統(tǒng)維數(shù)較大,需要求解的LMI較多時,導致編程及計算復雜,且一些進化算法難以找到最優(yōu)解。區(qū)別于以往的研究,采用一個新的變量替換技術去導出問題的可行解。
為了得到靜態(tài)輸出反饋控制增益,需要找到一組可行解使得推論1中的解可因式分解為WP-1=KsCa。 由于P為正定對稱矩陣,故可采用如下的變量替換
P=NXNNT+RXRRT,W=YRRT
(30)
推論2 (靜態(tài)輸出反饋):閉環(huán)系統(tǒng)式(18)是漸近穩(wěn)定的,且滿足性指標式(16)。若存在一個正定矩陣XN,XR及一般矩陣YR滿足
(31)
(32)
(33)
由于需要事先選擇一個L來求解推論2, 矩陣L的選取對推論2的有解性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以往的文獻中,均采用試湊法去找到可行的矩陣L,當系統(tǒng)維數(shù)較大時,該方法較為繁瑣。根據(jù)較新發(fā)展的研究[16],可借助推論1來找到合適的矩陣。為了導出靜態(tài)輸出反饋增益矩陣,文中提議如下的非迭代算法。
非迭代算法:
步驟1首先求解推論1中的LMI優(yōu)化問題。
(34)
步驟2若式(26)具有可行解, 則矩陣L可由式(35)決定
(35)
式中,P為式(34)求出的LMI變量。
步驟3將求出的矩陣L代入R中,并求解如下凸優(yōu)化問題。
(36)
為了驗證所提方案的有效性,以遼寧曙光研制的同軸直聯(lián)輕型純電微客為例給出數(shù)值驗證。傳動系統(tǒng)參數(shù)如表1所示。驅動電機為永磁同步電機,其額定功率為15 kw,峰值功率為41 kw,最高轉速為7 000 r/min,最大轉矩為±300 N·m,承載能力為1 300 kg。能量回收裝置為超級電容組,制動裝置為液壓調制器。首先在Simulink軟件里搭建傳動系統(tǒng)的控制模型,并應用Yalmip工具箱求解所提算法里的LMI優(yōu)化問題,對傳動系統(tǒng)模型進行實時仿真控制。
表1 傳動系統(tǒng)仿真參數(shù)
為了便于比較和研究網(wǎng)絡時延對傳動系統(tǒng)產(chǎn)生的影響,分別設計如下三種控制器:
控制器1——穩(wěn)態(tài)控制;
控制器2——不考慮網(wǎng)絡時延的H∞/GH2控制;
控制器3——考慮網(wǎng)絡時延的H∞/GH2控制。
工況目標轉速取為
其值由踏板控制器決定,控制方式多采用模糊邏輯控制。純電動車的傳動控制系統(tǒng)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踏板控制器、扭振控制器和電機控制器??偟闹鲃涌刂平Y構如圖3所示。
圖3 主動控制系統(tǒng)結構Fig.3 Active control system scheme
在實際的CAN系統(tǒng)中,時延上界和最大的幀長、高速CAN速率等有關,可通過公式進行計算,也可以通過實驗事先測試。選擇型號為EV150的CAN系統(tǒng),通過以往的研究可知時延上界為dmax=1.7Ts。采樣周期選為Ts=0.01 s,最大的GH2性能指標選為γ2=0.08。電機脈動轉矩采用隨機信號模擬。網(wǎng)絡導致的時變時延如圖4所示。根據(jù)式(5)可得相應的控制器1;控制器2可通過引理1求出;控制器3可通過提議的非迭代算法求出。圖5為三種控制下的車輪角速度響應情況,從中可看出穩(wěn)態(tài)控制無法保證傳統(tǒng)系統(tǒng)的加速性能,需要較長的加速時間,且由于建模誤差的影響,目標車速難以達到。而基于靜態(tài)輸出反饋的H∞/GH2控制在3 s內便可加速至目標車速。
圖4 網(wǎng)絡導致的時變時延Fig.4 Network-induced time-varying delays
圖5 角速度跟蹤性能Fig.5 Angular velocity tracking performance
為了進一步評估三種控制下的扭振惡化情況,采用振動總變化指標(Total Variation, TV)對圖6的時域信號進行量化處理,TV值可用式(37)計算
(37)
式中,χ為n維矢量。表2給出了三種控制下的TV性能指標。從表中可看出,文中所提的扭振控制器具有最小的TV值,相對于穩(wěn)態(tài)控制而言,TV值降低了81%。而不考慮CAN時延的控制系統(tǒng)產(chǎn)生了較大的扭振TV值。當傳動軸長時間處于扭振TV值較大的工況時,容易加劇傳動軸的疲勞和斷裂。
圖6 扭振響應Fig.6 Response of the torsional vibration
圖7 行駛加速度響應Fig.7 Response of the longitudinal acceleration
表2 扭振總變化值
圖8為三種控制下的電機轉矩信號,由于轉矩脈動的影響,穩(wěn)態(tài)控制信號具有波動性,加劇了系統(tǒng)的扭振情況。從圖8中可看出,網(wǎng)絡時延導致了控制器2失穩(wěn),出現(xiàn)控制信號飽和問題。而考慮網(wǎng)絡時延的控制器具有較小的信號值,滿足控制約束條件,且將電機產(chǎn)生的轉矩脈動視為外部干擾,通過魯棒控制器較好的抑制了傳動系統(tǒng)的扭振及加速度抖動。在減速過程中,電機產(chǎn)生的負載轉矩可轉化為電能儲存在超級電容組中,實現(xiàn)能量回收。
圖9示出了不同GH2范數(shù)下車輪角速度與扭轉角速率的頻域響應情況。從中可看出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關系。在提高加速性能的同時,會加劇系統(tǒng)的扭振現(xiàn)象。因此,傳動系統(tǒng)的控制設計問題是一個多目標控制問題。在設計控制器時,需要根據(jù)實際的要求選擇合適的GH2范數(shù)來折中兩者之間的性能。值得指出的是,雖然所提方法具有較強的魯棒性,但控制效果依賴于系統(tǒng)的模型參數(shù)。因此,有必要對該方法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使其對參數(shù)攝動有較強的容忍性。
圖8 電機控制信號Fig.8 Motor control signal
圖9 不同GH2范數(shù)下的頻響比較Fig.9 Frequency response comparisons under different GH2 norms
(1) 本文針對純電動車的電機-變速器同軸直聯(lián)傳動系統(tǒng),提出基于混合H∞/GH2算法的扭振控制策略。將控制目標視為一個多目標優(yōu)化問題,除了保證系統(tǒng)的加速性能外,也有效地抑制了傳動系統(tǒng)的扭振及車身抖動,能提高傳動軸的耐久性及整車的行駛性能。
(2) 考慮了CAN網(wǎng)絡時延的影響,建立了免時延的增廣系統(tǒng)。應用多胞形結構處理了時延的不確定性。數(shù)值結果表明CAN導致的時延能夠加劇系統(tǒng)的扭振并造成控制飽和和失穩(wěn),與之前的研究結論相符。文中考慮時延的控制器能夠保證系統(tǒng)的預期性能。
(3) 由于扭轉角在實際中難以測量,采用靜態(tài)輸出反饋的方式設計控制器。區(qū)別于以往的迭代求解方法,文中采用一個新的非迭代解法導出了基于靜態(tài)輸出反饋的H∞/GH2控制增益矩陣,極大地簡化了設計過程,能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由于能量回饋制動過程較為復雜,需要考慮液壓剎車系統(tǒng)的影響。本文僅研究了加速及減速工況,控制算法還需進一步完善到考慮液壓剎車制動的聯(lián)合扭振控制工況。
[ 1 ] 陳長征, 王剛, 于慎波. 含輸入時滯的電動汽車懸架系統(tǒng)有限頻域振動控制的研究[J]. 振動與沖擊, 2016, 35(11): 130-137.
CHEN Changzheng, WANG Gang, YU Shenbo. Finite frequency domain vibration control for suspension systems of electric vehicles with actuator input delay[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6, 35(11): 130-137.
[ 2 ] 張立軍, 司楊, 余卓平. 燃料電池轎車動力傳動系統(tǒng)非線性動態(tài)特性仿真分析[J]. 機械工程學報, 2009, 45(2): 62-67.
ZHANG Lijun, SI Yang, YU Zhuoping.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nonlinear dyna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uel cell vehicle powertrain system[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9, 45(2): 62-67.
[ 3 ] 傅洪, 田光宇, 陳紅旭, 等. 電機-變速器集成驅動系統(tǒng)扭轉振動控制的研究[J]. 汽車工程, 2010, 32(7): 596-600.
FU Hong, TIAN Guangyu, CHEN Hongxu, et al. A study on the torsional vibration control of motor-transmission integrated drive system[J]. 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10, 32(7): 596-600.
[ 4 ] 馬琮淦, 左曙光, 譚欽文, 等. 電動車用永磁同步電機非線性扭轉振動模型[J]. 振動與沖擊, 2013, 32(12): 131-134.
MA Conggan, ZUO Shuguang, TAN Qinwen, et al. Non-linear torsional vibration model of a PMSM for electric driven vehicle[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3, 32(12): 131-134.
[ 5 ] 于蓬, 章桐, 孫玲, 等. 集中驅動式純電動車動力傳動系統(tǒng)扭轉振動研究[J]. 振動與沖擊, 2015, 34(10): 121-127.
YU Peng, ZHANG Tong, SUN Ling, et al. Powertrain torsional vibration of a central-driven pure EV[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5, 34(10): 121-127.
[ 6 ] 于蓬, 章桐, 王曉華, 等. 集中驅動式純電動車抖動分析及主被動控制研究[J]. 振動與沖擊, 2015, 34(13): 53-59.
YU Peng, ZHANG Tong, WANG Xiaohua, et al. Surge analysis and active-passive control for a central driven pure electric vehicle[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5, 34(13): 53-59.
[ 7 ] WALKER P, ZHANG N. Active damping of transient vibration i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equipped powertrains: a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an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14, 77(7): 1-12.
[ 8 ] 劉浩, 鐘再敏, 敬輝, 等. 分布式驅動電動汽車輪邊電機傳動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仿真[J]. 汽車工程, 2014, 36(5): 597-602.
LIU Hao, ZHONG Zaimin, JING Hui, et al. Simulation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in-wheel-motor powertrain system in distributed drive electric vehicle[J]. 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14, 36(5): 597-602.
[ 9 ] FANG S, SONG J, SONG H, et al. Design and control of a novel two-speed uninterrup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for electric vehicles[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5, 75: 473-493.
[10] SHUAI Z, ZHANG H, WANG J, et al. Combined AFS and DYC control of four-wheel-independent-drive electric vehicles over CAN network with time-varying delay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4, 63(2): 591-602.
[11] ZHANG J, LI Y, Lü C, et al. Time-varying delays compensation algorithm for powertrain active damping of an electrified vehicle equipped with an axle motor during regenerative braking[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7, 87: 45-63.
[12] WANG R, JING H, WANG J, et al. Robust output-feedback based vehicle lateral motion control considering network-induced delay and tire force saturation[J]. Neurocomputing, 2016, 214: 409-419.
[13] CARUNTU C, LAZAR M, GIELEN R, et al. Lyapunov based predictive control of vehicle drivetrains over CAN[J].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3, 21(12): 1884-1898.
[14] WANG G, CHEN C, YU S. Optimization and static output-feedback control for half-car active suspensions with constrained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16, 378: 1-13.
[15] LI P, LAM J, CHEUNG K. Multi-objective control for active vehicle suspension with wheelbase preview[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14, 333(21): 5269-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