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芳艾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順利發(fā)展的歷史記憶和光榮傳統,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與底氣,它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礎上產生但又超越了革命文化的新文化形態(tài),并具有延續(xù)性和傳承性。①張侃:《紅色文化、國家記憶與現代國家建構的宏觀思考——一個政治哲學的維度》,《福建論壇》2017年第7期。不忘初心,方可砥礪前行。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類型多樣、內容豐富,應當充分利用開發(fā)出一批有重大價值的文化精品,以革命歷史與紅色文化傳承為重要內容,以培育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把紅色文化傳承和應用好,推動吉林文化的大發(fā)展。
紅色文化的內涵,學術界沒有統一的界定。筆者以為,紅色文化是指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歷史實踐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包括革命傳統、革命理論和革命精神及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理論建樹,和各行各業(yè)涌現出來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先進事跡”②曲鴻亮:《福建紅色文化:歷史、現狀與思考》,《福建論壇》2017年第7期。。由此可見,紅色文化是由多種紅色元素構成的,不同時期吉林紅色文化元素的構成也有所不同。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即派出黨員和革命者到吉林省境內進行革命活動,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吉林省得到廣泛傳播。“從1926年9月成立吉林省首個黨組織中共長春支部時起,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為九一八事變后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的抗日斗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①中共長春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長春市委黨校編:《中國共產黨在長春七十年》,長春:長春出版社,1991年,第16頁。。這一時期的英雄事跡和革命遺址是需要保護好和利用好的寶貴紅色資源。
1931年,吉林省淪陷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長春成為日偽法西斯統治東北的中心。吉林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抗日,特別是東北抗日聯軍沉重地打擊了日偽的反動統治,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爭?!耙詶罹赣?、魏拯民、王德泰為代表的抗日將領和廣大軍民”②吉林省檔案館編譯:《東北抗日運動概況》,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73頁。,創(chuàng)造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è)績,形成了一種具有革命意義的偉大中華民族精神——“東北抗聯精神”,這是在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中鍛造出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
吉林解放戰(zhàn)爭期間最著名的是“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平戰(zhàn)役”等戰(zhàn)役,以上戰(zhàn)役后吉林解放區(qū)處在了城市迅速收復階段,為戰(zhàn)略反攻和戰(zhàn)略進攻積蓄了力量?!?948年長春的和平解放,為爭取長沙、北平等地接受和平改編、守軍起義提供了成功經驗”③中共長春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長春市委黨校編:《中國共產黨在長春七十年》,長春:長春出版社,1991年,第128頁。。吉林地區(qū)城市解放后通過提供大量軍工產品及戰(zhàn)勤服務,有力支援了前線的作戰(zhàn),并加快了東北乃至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進程。期間發(fā)生在吉林省的重要戰(zhàn)役是吉林紅色資源不可多得的紅色元素。
1.吉林省的“工匠精神”。首先,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汽精神”,它是指汽車人為改善和發(fā)展中國汽車產業(yè)的面貌,拼搏工作、自強創(chuàng)新的精神。建國初期,“一汽”作為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中國汽車工業(yè)的搖籃,其產品走向全國各地,“一汽”的技術和人才輸送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為新中國起步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次,是當代“大國工匠精神”代表之一的長春客車廠。長春客車廠始建于1954年,是中國軌道交通行業(yè)的搖籃和發(fā)源地。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fā)展,長客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鐵路客車和城市軌道車輛的研發(fā)、制造和出口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年生產軌道客車數量最大的制造工廠。長客生產的復興號動車84%的技術是中國自己的技術,其性能指標領先于世界,開啟了中國軌道運輸業(yè)迅猛發(fā)展的新時代。
2.長春電影制片廠的“紅色電影”。紅色電影是緬懷先烈、不忘國恥,增強民族意識,樹立愛國精神的重要途徑。1942年毛澤東發(fā)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重要影響的電影、戲劇、小說等作品。這些作品中大多具有英雄主義色彩和反映革命精神“紅色”元素的存在。長春電影制片廠被稱為新中國電影事業(yè)的搖籃,拍攝了《白毛女》《五朵金花》《上甘嶺》《劉三姐》和《英雄兒女》等大批優(yōu)秀影片,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
3.空軍航空大學。東北老航校是空軍航空大學的前身,設有航空館?,F今航空館通過文字和圖片,展示了航空前輩艱苦奮斗、創(chuàng)辦航校的歷程。航空館是東北地區(qū)唯一以航空為主題的展覽館,是吉林省、長春市重要的“愛國主義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空軍航空大學培養(yǎng)了楊利偉、翟志剛和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等許多航空英雄模范,為共和國培養(yǎng)了工程院院士、空軍機務標兵和將軍。“學校被譽為‘飛行員的搖籃’‘英雄的搖籃’和‘將軍的搖籃’”①《空軍航空大學航空館開館 展示多國百余架飛機模型》,中國軍網,2012年9月1日。。
4.享譽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名人資源。吉林省擁有:“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光學泰斗”王大珩,“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蔣筑英,“兩彈元勛”朱光亞以及譚竹青、黃大年等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紅色標兵。其中被譽為“新時期時代楷模”的黃大年事跡更是感染著無數奮斗在各行各業(yè)的中華兒女。
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大體分為四大類②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參見遲海波等編著《紅色文化資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遺址遺跡類紅色文化資源、建筑與設施類紅色文化資源、重要革命歷史文物和重要文藝作品。吉林省紅色遺址遺跡大都分布在密林山區(qū),完整存留下來的較少。主要紅色建筑與設施類的資源保護工作已進行全面規(guī)劃,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對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遺存物品等建立展陳文物數據庫,對文物進行統計、分類、造冊并建立電子檔案;加強了紅色文藝作品的收集整理和保護工作。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的具體分類及其分布情況如下:
1.遺址遺跡類紅色文化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吉林省內共有100余處紅色遺址、遺跡,主要集中在東部山林地區(qū),其中尤其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斗遺址為特色。這些遺址分布在延邊、白山、通化、吉林等地,其中規(guī)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抗聯密營遺址是蒿子湖抗聯密營遺址。由于其大都處于山林中,這些珍貴資源有待發(fā)掘。
2.建筑與設施類紅色文化資源。這類紅色文化資源是指與革命歷史事件和人物有較為密切關系的建筑物、構筑物及相關設施。吉林省有著豐富的建筑與設施類紅色文化資源,較著名的有長春蘇軍烈士紀念塔、四保臨江指揮部舊址、四平戰(zhàn)役紀念館、楊靖宇烈士陵園、中共東北局梅河口會議遺址、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和長春電影制片廠舊址等。
3.重要革命歷史文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大量重要的革命歷史文物存留下來。其中東北抗日斗爭時期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隱藏文件用的花瓶、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五獨立師少年營使用的單刀、遼寧民眾自衛(wèi)軍使用的電臺等,皆為吉林省博物院館藏一級文物。另有一些文物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目前,還有很大一部分重要的文物仍留存于民間,有待進一步征集。
4.重要文藝作品??谷諔?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軍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其中包括詩詞、歌曲、小說、順口溜、快板書、民謠等形式。如《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歌》《東北抗日聯合軍歌》,有“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等經典詞句,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艱苦和抗聯軍民戰(zhàn)斗到底的決心;還有快板書、歌曲等形式多樣的文藝作品,反映了軍民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
目前,吉林省有69個愛國主義基地,分布在全省9個地區(qū),這些愛國主義基地多數都是依托革命遺址、遺跡設立。此外,2016年12月,吉林省有8個紅色文化景區(qū)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錄》①數據提供來源于吉林省旅游規(guī)劃辦。,分別是:白山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qū)(臨江市四保臨江戰(zhàn)役紀念館及烈士陵園、陳云舊居,靖宇縣楊靖宇將軍殉難地、城墻砬子東北抗日聯軍誕生地、七道江會議舊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園);四平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qū)(四平烈士陵園、四平戰(zhàn)役紀念館、四平烈士紀念塔;梨樹縣東北民主聯軍四平保衛(wèi)戰(zhàn)指揮部舊址);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長春電影制片廠;東北淪陷史陳列館;白城市中共遼吉省委遼北省政府辦公舊址和侵華日軍機場遺址群;遼源市日軍遼源高級戰(zhàn)俘營舊址;琿春大荒溝抗日根據地遺址。②《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錄公布》,《中國旅游報》,中紅網,2017年2月17日。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景區(qū)在宣傳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前,紅色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工程,已得到有力推進,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目前,吉林省部分紅色遺址、遺跡、文物等由于年代久遠、保護意識不強、修繕經費不足、缺乏協調統籌和專業(yè)人才匱乏等不利因素的制約,紅色資源生存環(huán)境面臨嚴重威脅,紅色旅游文化發(fā)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約。為此,要理性面對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秉持對紅色文化的傳承使命,以教育和激發(fā)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愛崗敬業(yè)精神為目標,去發(fā)現并解決問題。
1.紅色文化資源知名度偏低。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數量與其他革命老根據地相比,數量少、類型也不齊全,但獨具特色,珍稀而重要,與擁有巨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陜西、江西、重慶、福建等地相比,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開發(fā)有待加強。
2.部分紅色文化資源保護不力。紅色資源作為歷史文化遺存,具有不可復制性和不可再生性。吉林省的一些革命舊址在交通不便的山區(qū)或農村,歷經風雨侵蝕,損毀嚴重;有些被人為破壞而失去原貌;有些因新農村建設、城鎮(zhèn)化改造等需要被拆除已蕩然無存。
3.紅色文化旅游發(fā)展不充分。吉林省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比較分散,資源難以整合。除了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名錄》的吉林省紅色旅游景點外,其他區(qū)縣的紅色資源由于知名度不高、體量單薄,基本上還處于旅游產品初級階段,至于配套設施、內涵挖掘、線路設計、宣傳推廣、市場營銷等,基本無從談起。
4.紅色文化資源利用不充分。吉林省修繕和保護了許多紅色文化資源,但缺乏有效利用。而已經開發(fā)利用的,因開發(fā)模式簡單,整體效益并不高。紅色文化資源在轉化為旅游產品時,停留在遺址參觀、文物陳列、文字圖片介紹和講解員解說上,缺乏參與性、體驗性活動,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和震撼力,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5.公眾紅色文化意識缺乏。對本地紅色文化的宣傳不足,多數群眾對紅色文化缺乏了解,參與保護和宣傳的意識較弱。許多遺址內外堆放農具、雜物,遺址、遺跡已無法突出出來;當地居民對革命人物故事認知度較低,缺乏對紅色文化保護責任感,到紅色文化遺址參觀體驗的意愿不高。
1.思想觀念認識不夠到位。吉林省文化蘊藏豐富,類型多樣。如多年來著力打造的東北淪陷史陳列館、長春電影制片廠等已然成為吉林省的特色名片。然而,各級政府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才剛剛起步,有些部門和領導思想認識上尚未完全到位,認為這項工作投入較大,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卻不大,忽視了其所能夠產生的社會價值。
2.紅色文化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對紅色遺址的保護、建設、開發(fā)、利用,資金是根本保障。而一些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革命遺址、舊居大都分布在偏遠山區(qū),而這些遺址的保護和維修需要大量的資金。通過調研,吉林省還沒有專門資金用于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上。由于基層財政負擔不起,這成了當地發(fā)展紅色文化的重要瓶頸。
3.發(fā)展紅色旅游缺乏協調統籌。吉林省紅色文化旅游仍處于點狀發(fā)展,缺乏對資源的整合,旅游項目趨同化傾向嚴重。吉林省尚未把本地紅色資源置于全國紅色文化大局之下,未能打破原有建制與多省、多市共有的旅游資源進行整合設計實現資源共享。
4.相關專業(yè)人才匱乏。吉林省的紅色文化建設缺乏大量相關的可用之才。一是紅色文化研究力量比較薄弱,針對吉林省東北歷史及紅色文化建設開展的學術活動、課題及成果都較欠缺。二是伴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推進,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緊缺專業(yè)性、技術性的文物保護人才。
紅色文化以精神和氣質為基本特征,是一種軟實力。紅色文化作為現代國家建構的基本價值和道德感召,不只是靜止形態(tài),而且是以現實為基礎不斷重構的歷史存在,是具有當下性的社會活動。①張侃:《紅色文化、國家記憶與現代國家建構的宏觀思考——一個政治哲學的維度》,《福建論壇》2017年第7期。當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紅色文化為底色,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底蘊”②馮潮華、林蔚芬主編:《中國革命歷史與紅色文化傳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頁。,構成實現文化自信的基礎,也成為探索紅色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性應用新路徑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通過對吉林省部分地區(qū)進行實地考察發(fā)現,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前提是保證紅色文化的歷史真實性。首先,通過開展實證研究,以無可爭辯的事實“還原”歷史真相。其次,通過客觀有效的歷史教育,獲取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主陣地。
1.以重大黨史節(jié)日、革命歷史事件紀念日、重要革命人物誕辰周年等為契機,策劃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紀念或慶?;顒樱尲质〉臇|北抗聯精神和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薪火相傳。
2.在宣傳、教育、展演等各項活動中,突出紅色文化要素。結合“全民讀書月”和“三下鄉(xiāng)”等活動,讓紅色書籍、戲曲進鄉(xiāng)入戶。
3.深入開展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通過機關文化、企業(yè)文化、村鎮(zhèn)文化、廣場文化等形式,在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中將紅色文化自然融入,從而激發(fā)全社會參與保護的熱情與責任意識。
4.在革命舊址舉辦紅色演出、紅色會議等場景再現表演,讓游客和演員共同演出,還原革命歷史事件;或讓游客穿上當年的衣服,通過射擊、攀巖、野戰(zhàn)等趣味性項目,體驗戰(zhàn)爭年代的驚心動魄。
1.組織協調保障。根據《吉林省文物保護條例》相關文件精神,聯合宣傳、發(fā)改、住建、規(guī)劃、財政、旅游等部門,組建吉林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統一協調紅色資源的管理、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等重大事宜,強化區(qū)域協作,改善管理,凸顯優(yōu)勢。
2.加強整合規(guī)劃。把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fā)總體規(guī)劃,納入全省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中。加強各縣區(qū)之間的區(qū)域統籌與關聯性,防止相互爭奪、相互推諉、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避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3.完善考評責任機制。把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納入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考核評價體系,納入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相關部門要明確紅色資源的保護主體,建立責任追究機制。
1.吉林作為紅色資源大省,應提供專項資金用于搶救和保護瀕臨損毀的紅色資源。從各級文化事業(yè)建設費、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文物保護和文物征集專項經費以保障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的有效實施,同時要積極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積極策劃項目,爭取中央、省級財政紅色文化扶持資金。
2.通過優(yōu)惠政策招商引資。堅持紅色資源所有權歸政府的前提下,吸引社會和民間資金參與建設,逐步減少政府的直接投資。但應注意項目開發(fā)必須有效、有序進行,建立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防止掠奪式開發(fā),避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
3.政府搭建平臺,引導金融機構對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為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拓寬融資渠道。
1.利用長白山旅游業(yè)、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東北亞博覽會等國內外大型經貿文化展會,做好吉林省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展示和紅色旅游的宣傳推介。
2.爭取上級宣傳、廣電部門以及知名電視臺、電影公司的支持,創(chuàng)作幾部有分量的、反映吉林省東北革命斗爭題材的影視作品,在中央電視臺或各大衛(wèi)視黃金時段播出,提高當地知名度。
3.通過各種廣告媒介加大宣傳力度,在全國性電視臺播放旅游宣傳廣告,并在主要交通干道和高速路口及沿線上投放一系列宣傳標語和廣告牌,全力打造“紅色吉林省”品牌。
1.提高從業(yè)人員的整體素質。一是定期對相關從業(yè)人員進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培訓,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舉辦專題學術講座和研討會。二是選派優(yōu)秀人員去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經驗成熟的地區(qū)考察、學習和培訓,并促進全省紅色文化人才的互動交流,使相關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得到逐步提高。
2.引進專業(yè)人才。吸引高校相關領域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來吉林省紅色基地工作,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工作待遇和生活環(huán)境,運用激勵機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長。
通過調研和思考,筆者認為吉林省紅色文化是英雄的吉林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傳統、革命經驗和革命理論以及由此凝結而成的精神氣質和文化現象,可以稱之為吉林紅色文化。吉林紅色文化精神主要表現為: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中鍛造出偉大的艱苦奮斗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即東北抗聯精神;代表產業(yè)工人精神的、拼搏創(chuàng)新的“一汽精神”;充分體現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崗敬業(yè)精神、具有知識分子表率作用的“黃大年精神”等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fā)揚好、把基因傳承好?!雹佟读暯娇倳浽谝暡炷暇┸妳^(qū)機關時講話》,中國軍網,2014年12月15日。如今,吉林省紅色文化已成為吉林文化的靈魂,并由此形成吉林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過程中,在建設新吉林的實踐中,深深植根于吉林大地的深厚、廣泛的精神支撐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