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
名人書店的代表是籬苑書店和雜·書店,游客們前來參觀、讀書,大多都是受到了書店主人的影響和號召。
籬苑書屋的建筑師李曉東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優(yōu)秀建筑師,可以說很多前來拜訪的游客都是來仰望建筑師的優(yōu)秀作品的?;h苑書屋建立的初衷是一個公益項目,它是建給附近的村民和孩子的,最初的書大多來自海外華僑的捐贈。為了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豐富書店的藏書,籬苑書屋決定游客每捐三本書可以換取書店的一本書。李曉東響亮的名號加上媒體的頻繁曝光,使得籬苑書屋的游客越來越多。
著名音樂人、詞曲創(chuàng)作者、制作人、導演兼脫口秀節(jié)目主持人高曉松是雜·書舘的館長,雜·書舘是一家大型私立公益圖書館,也是一所免費公開借閱的藏書樓?,F(xiàn)規(guī)定每天在網(wǎng)上預訂的前50名游客可以借閱書籍,僅限當日歸還且不能帶出書館閱讀。在雜·書舘中游走,人們不僅能夠有幸閱讀到各個的時代、各種版本的經(jīng)典名著,更能體會到高曉松的人文情懷。
社區(qū)性書店的代表是讀易洞和甲骨文·悅讀空間。
邱小石和阮叢夫婦是讀易洞書店的主人,這家書店最有特色的活動是“涂書置換”。除了是書店,讀易洞還承辦者社區(qū)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是一個比家更自在,比一般公共場合更私密、更有親和力的場所。書店的主人邱小石最近還在計劃舉辦每周一次的“書店經(jīng)營體驗”,選取一周中的一天,將讀易洞交給一位自愿參加活動的鄰居義務照管。甲骨文?悅讀空間也是一間十分有特色的獨立書店,除了常見的會員制、咖啡服務,簡餐服務,“有聲書店”就是其有別于其他書店的最大特色。書店主人賀超計劃把甲骨文·悅讀空間打造成一個社區(qū)文化的新地標和公共文化的交流空間。
因為社區(qū)書店自身服務人群的局限性,讀易洞書店和甲骨文·悅讀空間的客人流量和利潤回饋也相對較少。因為缺少宣傳,萬科青青家園里一半的住客甚至都不知道小區(qū)里還有這么一塊“風水寶地”,然而多數(shù)社區(qū)書店的主人開書店并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客人們建造一個精神的棲息地。
主題書店是針對不同年齡段和群體而開設的書店,代表有:雨楓書館、正陽書局、模范書局、50+生活館和墨盒子繪本館等。
雨楓書館是國內(nèi)首家會員制女性書店,其會員可免費閱讀和借閱書店圖書。雨楓書館還開設了各種活動,如“書女大使”,各類主題的沙龍活動,電影資料館等。這些活動的開展?jié)M足了會員的參與需求,同時也提高了書館的親和度。
正陽書局不僅是一個京味兒濃郁的風水寶地,還是一個北京文化的傳播圣地。正陽書局有一個齋號叫“拾遺齋”,叫法得名于書店里書籍的種類,這里的書可能是主人從某個外交官手里買來的,也可能是書市淘的。與正陽書局相比,模范書局有著更多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茶具、毛筆、雕版,每一種產(chǎn)品都是書局主人姜先生私人的收藏品。古色古香的正陽書局也為許多雕版展演,古典鐵壺、花器展覽、文化沙龍?zhí)峁﹫龅亍?/p>
50+生活館是一家目標針對50歲以上群體的書店,除了為中老年人群提供特定的書籍,會館還會舉辦很多針對中老年的藝術嘉年華、出國旅游攻略、文化交流活動和讀書會。相比之下,墨盒子繪本書館的雖然也是會員制,但是周邊服務就將對少了一些。
言幾又是書店+社交經(jīng)營模式的典型代表。言幾又既有書店的功能,又為人們提供著了家與寫字樓之間的第三種可能。人們在言幾又不僅能安心地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更能獲得欣賞和創(chuàng)作藝術的快樂。在當代都市的發(fā)展語境下,一座城市需要自由的思潮和獨立的精神立場,言幾又就是先鋒的開拓者和踐行者,努力地探索著新型書店的外延,賦予書店無限的可能性。
單向空間是書店+周邊的典型代表,不僅經(jīng)常舉辦各種詩歌朗誦會、作者見面會和工藝畫展,更具有自成體系的周邊產(chǎn)品——“單系列”。其中包括線下沙龍活動“單談”,美食品牌“單廚”,主打原創(chuàng)設計創(chuàng)意產(chǎn)品的“單選”,由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許知遠和其他知名作家共同編撰的雜志“單讀”,與粉絲讀者零距離深度交流互動“單獨”APP。單向空間不只是一個書店,它更是一個文化符號,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和多樣文化形式的文化寄托。
位于北京東直門的庫布里克書店是書店+電影/劇場營銷模式的代表。書店里綠色的書架讓人不自覺的安靜,庫布里克書店有單獨放自己出版發(fā)行書的書架、部分書會在封面粘上工作人員手寫的書評,書架的角落有方便看書的卡座、很多特色的工藝品或文具品牌的專營區(qū)。書籍不多,但是、卻集日本、德國、俄羅斯等作家作品于一隅,每一本書也都是書店主人精心挑選過的。
坐落于北京海淀區(qū)的彼岸書店是書店+餐飲經(jīng)營模式的代表。彼岸書店的盈利僅有三分之一來自圖書,書店最大的特點是將書文化和茶文化結合,書店配套出售茶具、筆墨紙硯等。茶香和書香相配,茶道和人道相合,在彼岸書店看書無疑是心靈和味蕾上的雙重享受。除了“書店+茶文化”,更常見的是“書店+咖啡廳”,這一類型的代表有萬圣書園、西西弗書店等。
可以發(fā)現(xiàn)當下的獨立書店已經(jīng)慢慢脫離了傳統(tǒng)實體書店的營銷模式,在網(wǎng)絡書店盛行的年代,獨立書店想要更好地經(jīng)營下去,需要著重發(fā)展網(wǎng)絡不能滿足游客和讀者的方面,其中包括情感上的互動和思想上的觸碰。獨立書店類型的多樣化,以及每種類型的內(nèi)容的豐富化,也預示著文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獨立書店的興起和發(fā)展,也是文化與思想之間的碰撞和融合。
“沒有書店的地方算不上是個地方”[[美]加布瑞埃拉,《島上書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在物質(zhì)生活飛速發(fā)展的時期,精神上的需求同樣不可忽略,而實體書店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已不僅僅只是一個賣書的地方,它是一個地區(qū)的文化符號,也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思想內(nèi)核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