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文
詞句教學是段篇教學的支柱。它是語文性的特點、重點、難點的集中體現(xiàn)。辯證的是,掌握了語文性的特點、重點,便有助于克服詞句教學上的、也是語文性上的難點?,F(xiàn)以實例作解釋,一一陳述于下。
一、實在的語文
1.比較出更實在的義項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粉從顏色說,一解“白”,二解“粉紅”。在這里,由于第三分句已寫到白的花色,“粉”只能取二解。而“粉紅”中的“粉”卻是一解:白+紅=粉紅。
2.推敲出唯一實在的解答
孔子不能決也。(《列子·湯問·兩小兒辯日》)
在寓言《兩小兒辯日》一文中,兩小兒所依據(jù)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從形狀大小看距離近遠或從溫度高低看距離近遠的道理。殊不知,用這種道理解釋天文現(xiàn)象是不科學的,這是時代的局限;而孔子對這種不科學的解釋能夠不支持、不裁決,并不是無能的表現(xiàn),而恰恰是他的智慧所在,這是本文的寓意所在——有些事難以遽斷是非。因此,說兩小兒有靈敏的觀察力,有強烈的求知欲,敢于從不同的角度爭辯,都是對的;而他們對于孔子多智的說法加以否定,則是錯的——孔子的“不能決”,反而證明了他說過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3.注意詞語實在的詞目意義
便排出九文大錢。(魯迅《孔乙己》)
大錢是一個詞目:比一般銅錢大,作為貨幣的價值也較高。“排”即手掌里的一把錢一個一個次第而出,這一動作更顯示了他對人家的取笑不屑置辯的經(jīng)濟實力;如果排出來的是重量和價值次于一般銅錢的“小錢”,那么這個動作就不會有恃無恐,而只會自討沒趣了。
4.理解一般詞句賴以凸顯重要性的實在語境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一句寫在對鄒忌的外貌;及問美于妻的情況略作介紹以后,按一般的理解,這只是對讀者補充介紹比美對象徐公的簡況,不使文章出現(xiàn)讀者不知徐公為何人的漏洞而已。然而,從此時語境為文章主題服務(wù)的角度來看,自應(yīng)有深刻的思想挖掘出來:鄒忌為了用自身之弊去諷喻齊威王之弊遠甚于此,必先寫足自身之弊;而自身之弊,莫過于妻、妾、客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抹殺顯而易見的事實——徐公不是一般的美麗者,而是齊國國家一級的美麗者。但是,大家明知鄒忌“弗如遠甚”,照樣蒙蔽不誤,阿諛不止?!阋娺@一句不但應(yīng)該進入結(jié)構(gòu),而且應(yīng)該進入主題。
5.在模擬作者用詞造句的過程中再現(xiàn)其實在的功力
《水經(jīng)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茅以升《中國石拱橋》)
“石拱橋”前有兩個定語,排列很有講究:“有記載的”在前,先作一個說明范圍上的限制;“最早的”在后,表示這個“最早”是上述范圍內(nèi)的“最早”,沒有這個范圍上的限制,也許就不是“最早”了。盡管這樣,對這個判斷還要加上“可能”二字,表示沒有絕對的把握。作者認為只有這樣表述才是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不確定性。而模擬造句過程的教學過程也必然再現(xiàn)作者的語言功力。
6.根據(jù)主題思想,對課文平鋪直敘處要探究來龍去脈,明確其為主題服務(wù)的實在作用
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xù)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是說休息時大家到三味書屋的小園去玩,人一多,時一久,先生就要大叫“人都到哪里去了”,于是大家只好這樣走回去?!耙煌厝?,也不行的”,說明以前大家一同回去過,但是爭先恐后,你搡我推,跳凳踏桌,一定使先生用了不常用的戒尺與罰跪的規(guī)則,所以現(xiàn)在改變“策略”,其中之一便是改變走回去的方式。第二步便是放開喉嚨讀書,使先生抓不住小辮子,以為由“不行”到“行”了,其實學生還在干“不行”的事。這種情況說明:封建教育制度的本質(zhì)是扼殺童心的,但又由于其腐朽無能,結(jié)果是扼殺不了童心的。從這一點說,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既是無味的,又是有趣的,是一種有趣的無味。
7.根據(jù)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要研究人物此時此地的心理狀態(tài)處在心理發(fā)展的哪一個階段、哪一個層次,從而認識其言行所體現(xiàn)的實在的性格特征
以美國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哦!冬夜的燈光》為例,醫(yī)生黑夜出診農(nóng)家。病家拜托沿途農(nóng)家全部把燈開亮。醫(yī)生開車順利找到病家,檢查病情,打針配藥,交代護理方法,接著開車回家,以應(yīng)他人求診。這時他發(fā)現(xiàn)“沿途農(nóng)家的燈依然開著,通明閃亮的燈光仿佛在向我致敬”,“我的汽車每駛過一家,燈光隨后就熄滅,而前面的燈光還閃亮著,在等待著我”。——在整個過程中,醫(yī)生對農(nóng)家的燈光起初是無需意志努力、保留時間短暫的“無意注意”,這從他在回途中發(fā)現(xiàn)農(nóng)家的電燈“依然開著”便可知道。其實,從后來他警覺到他的車每駛過一家燈光隨即熄滅這一點,就可明白他前來出診時,各農(nóng)家也是這樣關(guān)燈的,怎么會“依然”開著直到他離去呢?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心理發(fā)展進程之快,是立即從“無意注意”過渡到需要意志努力、保留時間較長的“有意注意”,而當他發(fā)現(xiàn)農(nóng)家在車駛過后隨即關(guān)燈時,看懂了在每家窗口一定有人注視著他,不但現(xiàn)在目送著他,而且在當時目迎著他,他的“有意注意”便不由自主地進入無需意志努力、保留時間特長的“有意注意”了:哦,冬夜的燈光,實際上就是冬夜農(nóng)家親切而溫暖的眼光啊!
8.根據(jù)邏輯知識,要通過直言判斷中全稱判斷主賓概念的相互置換,認識不同的表意功能,從而體會課文所用判斷之強調(diào)的實在意蘊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周延了的主概念,而“他的背影”卻是沒有周延的賓概念,正好強調(diào)父親為“我”買橘子去時留下的,也可作為他飽經(jīng)憂患、顛沛流離的一生的代表的背影。如改為“他的背影是我最不能忘記的”,雖也表示印象之深刻,但已為其他最不能忘記的人事所掩蓋。
以上各例之深意,往往為我們視而不見,所以不揣淺陋而提及之。下面兩則是要我們“不見而視”,也供同好參考。
9.根據(jù)上下文,要對課文精簡表述處,作實在的補充,以在完整的解讀中體會精簡之合理,主動糾正機械的、片面的理解
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老舍《濟南的冬天》)
有風卻沒有風聲,顯然要比沒有風更好:沒有風只是感到溫暖,有風而沒有風聲卻是既暖和又生動——微風拂面,精神爽快;樹木隨風擺動,姿態(tài)優(yōu)美;晾曬的衣物,五顏六色,自在活潑。下文有一處提到濟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就是指上述情景所構(gòu)成的眉慈目善、溫和宜人、生動活潑的氣氛,跟一般城市冬天所固有的冷峻淡漠的面貌截然不同。再往遠處看,山坡上的積雪有的地方雪厚,看過去“一道兒白”,有的地方雪薄,不能全掩蓋掉枯黃的草色,看過去“一道兒暗黃”;然后擴大視野,環(huán)顧四周,好像四周的山穿上一件白黃相間、宛如水紋的花衣。而且看過去仿佛正被風吹動。這里寫動感的目的是要寫“更美的山的肌膚”,就是山的本色——一片綠色。這種綠色,雖然現(xiàn)在看不到,卻要讓讀者都想得到。而要讓讀者想得到,作者必須有這樣生動自然的描寫才行。歸根結(jié)底,都是濟南冬天沒有聲音的風的魅力所在。
10.作者對人物、事物似作平實的交代,實為等待讀者去作出辯證的分析。我們務(wù)必吃透作者的意圖,得到明確的感應(yīng),受到實在的教育
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孫犁《荷花淀》)
水生嫂原來借著月光坐在小院當中編席,等水生回來后,先問他怎么回來得這么晚,后問他同去的年輕人為什么還不回來,水生卻回避了,只是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追問:“怎么了,你?”水生才小聲說出真相——他們明天就要到大部隊參軍上火線。女人聽了,心中咯噔震動一下,致使手指劃破。但是,女人又要裝作對水生的話不以為意,剛才確實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的樣子,于是很自然地把手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绻覀儼堰@句具有雙重意義的話,僅僅看作編席中的一時失手,面對豐富的語感潛伏而無動于衷,事實上是有負于作者構(gòu)思的匠心的。
那么水生會不會把這個細節(jié)理解為雙關(guān)呢?水生一定寧可不理解為雙關(guān),他最希望女人不要節(jié)外生枝;既然女人掩飾起來了,自己樂得佯裝不知,何況女人接著雖露出對丈夫輕微的責怪,卻同時隱含著對他的含羞的體貼。因此,他干脆深信女人覺悟高,參軍歸參軍,劃破歸劃破。其實,這也是一種掩飾。
二、含蓄的語文
1.人物之間的言行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地完成著主題
鐵匠華西特帶著他的徒弟也擠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見我在廣場上跑過,就向我喊:“用不著那么快啊,孩子,反正你到學校總是挺早的!”(都德《最后一課》)
這是華西特看了德軍關(guān)于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的布告,轉(zhuǎn)身看到小弗郎士正在趕路上學,便一發(fā)亡國之痛:孩子,你今天遲到又何妨,還讀什么書!可見本文在寫群眾角色上,用郝叟等人對最后一課的依戀表現(xiàn)熱愛祖國,用華西特的言行表現(xiàn)仇恨敵人,相輔相成。
2.人物之間的言行看似一致,甚至異口同聲,實則矛盾地反映著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思維層次
“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王愿堅《七根火柴》)
無名戰(zhàn)士之所以堅持等人,要把七根火柴作了妥善的交代才安然長逝,唯一的原因是要讓前面的大部隊得到這金貴的火柴。但是,盧進勇這時并沒有明白這一點,他所“明白”的只是用火柴燒起一個火堆,來搶救這-位無名戰(zhàn)士。因此,這兩個“明白”所指的具體對象即指向是不同的。
3.對不同生活現(xiàn)象、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綜合描述,要具體則抽象之,分析出其中抽象的同一道理,明確其本質(zhì)和指向的一致性,即所謂“異構(gòu)同質(zhì)”
每當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鳴,每當沒有海豹皮大衣的k-z~跟丈夫親熱起來,每當蘇比躺在街心公園長凳上輾轉(zhuǎn)反側(cè),這時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
三個“每當”為首的狀語,分別說明“冬天迫在眉睫”的征兆在雁群、妻子、窮人身上的表現(xiàn),亦即在“御寒過冬”的準備上,這三者雖異構(gòu)卻同質(zhì);從中可見妻子之同丈夫親熱,只是為了攫取海豹皮大衣來過冬,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中即使夫妻之間也充滿著銅臭味。
4.對不同事物間的互相設(shè)喻或歸納類化,要抽象則具體之,從它們不同的質(zhì)料,分析出相同的運動軌跡,明確它們在我們心理上所引起的同一種情感,即所謂“異質(zhì)同構(gòu)”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而又“縷縷”,可見時有時無,似斷似續(xù),忽濃忽淡,雖屢撥心弦,終不可捉摸,縱純?nèi)灰晃?,亦百聞不厭;“歌聲”從高樓飄落,已是蕩漾不定,加上由遠及近,更顯幽婉低潤,雖節(jié)奏隱然,亦耐人駐足尋味,或旋律飄忽,竟發(fā)人心向往之?!谶@里,清香和歌聲二者質(zhì)料不同而運動形式相同,引起的心理反應(yīng)相同。
5.句子的言外之意,要從對話內(nèi)容的故意反常,語調(diào)語氣的急速逆轉(zhuǎn),戒備心理的終于亮相中模擬得之,并且通過語序變化所引起的語用變化加以印證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四嬸慌忙的說。/“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魯迅《祝福》)
祭祀是四叔家最重大的事,也應(yīng)該是女工最忙的事。可是祥林嫂第二回到魯家,想照舊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時,主人卻如此說。這顯然是主仆關(guān)系的突然反常,說明長期的戒備心理再也按捺不住,于是祈使語氣必然暗示而為強制性喝令:祥林嫂,你不干不凈不許動!——等到她去土地廟捐了門檻,自以為贖了罪,因而坦然插手冬至祭祀時,四嬸的喝令更作了語序上的變化,雖然語法、語義不變,但是語用色彩變本加厲:你不干不凈不許動,祥林嫂!從此,祥林嫂再也不存改善自己命運的幻想,迅速走向死亡。
6.復(fù)雜語法結(jié)構(gòu)的句子的言內(nèi)之意,先要通過語序變化引起語法、語義、語用的變化,再對變化后的所有句意一一比較,在分化異義類化同義的過程中,坐實原句的本來意義
①中國幼稚的資產(chǎn)階級②還沒有來得及也永遠不可能③替我們④預(yù)備關(guān)于社會情況的較完備的甚至起碼的材料,如同歐美日本的資產(chǎn)階級那樣。(毛澤東《(農(nóng)村調(diào)查)序言》)
歐美日本的資產(chǎn)階級到底是哪個“樣”呢?可以這樣辨析:先把“如同歐美日本的資產(chǎn)階級那樣”分別放在①②③處,可知這三點顯然都是錯誤的,所以要分化出去。只有放在④處,才符合他們是為他們本國人預(yù)備了材料的這個原意。這是因為他們是成熟的,不像我國的資產(chǎn)階級是幼稚的?!@然,當把④句類化進來時,便坐實了原句的本意,并且得出這樣一個語法規(guī)律:甲方“不為”后面(不是前面),如果有“如同乙方那樣”字樣,恰恰說明乙方是“有所為”的。
7.根據(jù)行文脈絡(luò),要從詞語表意的靜止狀態(tài)的一面,推敲出運動狀態(tài)的另一面,從而體現(xiàn)它在文中活躍氛圍、增加底色、設(shè)置懸念、呼應(yīng)前后的作用
天兒越睛,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老舍《濟南的冬天》)
這里水藻、水、垂柳三者的中心是水,濟南由于溫暖,水是不結(jié)冰的。而這種靜止的自然形態(tài),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寫成“不忍得凍上”。這一方面是為水藻的綠的精神所打動,使它不忍使水藻難受,并失去供人欣賞的機會;另一方面是為垂柳的愿望所打動,使它不忍使垂柳失望。總之,是勾勒出動態(tài)的精神變物質(zhì)力量的畫面。這里寫垂柳照影是寫它的倒影,隨風搖曳,裊娜多姿,又與水的不忍凍上取得默契,突出濟南冬天之美。
8.根據(jù)課文主題,要從似乎游離主題的字里行間,模擬一些原文并不出現(xiàn)、卻是實際存在甚至左右內(nèi)容的相關(guān)句子,從而全面理解各個層次對完成主題的獨特作用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還寒,最難將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陽光,牛尾蒙蒙的細雨,整天好比穿著濕布衫,墻角落里發(fā)霉、長蘑菇,有死耗子味兒。(林斤瀾《春風》)
本文先寫北京城里春風的粗野,再寫江南春風的柔美;后寫北京城外春風的強力,再寫這一段江南春風的無力??墒瞧渲袥]有一個“風”字,我們須模擬得之:乍暖還寒的日子,春風趕不掉;淡淡陽光、蒙蒙細雨,春風飄不走;布衫上的濕氣,春風吹不干;死耗子味兒,春風驅(qū)不散。因而全文以“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作結(jié)。
9.對一系列表示思想感情跌宕反復(fù)的詞語,要摸索出一條能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的結(jié)構(gòu)圖式,以便與其他不同的結(jié)構(gòu)圖式相比較而互補
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
從此至篇末的所有句子都表明作者總是處在“悲憤一沉靜一悲憤”的感情波濤的起伏之中:從“湊成”詩到“無寫處”到“終于寫”給了一個日本的歌人,從當時“確無寫處”到《北斗》創(chuàng)刊時“想寫”到“不能夠”,再到“只得選”版面聊表“只有我心里知道”的記念,從“尋”白莽來信(為了寫)到“一無所得”(不能寫),從“翻”白莽的書(為了寫)到“沒有什么”(不能寫),從終于找到代表思想痕跡的譯詩并把它抄出來,都是一個個反復(fù);接著,又“從悲憤中沉靜下去”到“積習又抬起頭來”,再到“要寫下去還是沒有寫處”,從“怪”向子期寫得那么短(想自己能寫得長一些)到“現(xiàn)在我懂得了”(自己也有了不能寫長的同感),又是三個反復(fù);而且在結(jié)尾處又是兩轉(zhuǎn):盡管總會寫“幾句文章”,卻“不如忘卻”,但相信總會“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所有這些,都是作者感情向最悲憤之點發(fā)展的軌跡。
10.由互相矛盾的詞組成的短語,用作課文題目,須從全文的立意布局著眼,從它與全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著手,推敲出它具有對全文內(nèi)容的概括性,對結(jié)構(gòu)模式的代表性,對寫作意圖的啟示性
為了忘卻的記念(魯迅)
如同上述作者得知青年作家犧牲消息后悲憤和沉靜的感情交替出現(xiàn)、反復(fù)遞進一樣,作者時時想到記念,永不忘卻;說忘卻是一種激憤之詞,也僅指要將悲哀擺脫;事實上,今天的“忘卻”是昨天“記念”的升華,而明天的“記念”又是今天“忘卻”的升華?!坝浤?忘卻-記念”,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螺旋上升,與日俱增,以至無窮。
三、啟發(fā)的語文
1.非常一正常一非常
選詞造句的非常態(tài),例如對話不合人物身份等,啟發(fā)我們跟正常語言表達作比較,從而認識非常態(tài)表達的魅力所在。
“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魯迅《阿Q正傳》)
阿Q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痛絕的,這說明他有封建正統(tǒng)思想,并以“統(tǒng)治者”自居;另一方面由于他是個破產(chǎn)農(nóng)民,相當于雇農(nóng),對革命有一種出于階級本能的要求。最能反映一個對革命深惡痛絕的封建“統(tǒng)治者”卻在神往革命的心態(tài)的詞,莫過于“投降”了。這是阿Q的思想基調(diào),一錘定音。
2.感覺一理解一感覺
感覺了的東西不一定立刻理解它,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覺它。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朱自清《綠》)
這里所說的“第二次”,既是實際情況的記錄,又有認識論上的意義:因為理解了梅雨潭的綠,所以能更好地感覺到它以至于驚詫起來。如果以后多次再來,當然更理解了,但也因此而不驚詫了。
3.無疑-設(shè)疑-解疑
有些詞句,必須設(shè)置問題啟發(fā)思考,以期理解原文構(gòu)思的匠心所在。
以茨威格《羅丹的啟示》為例,文章開頭交代創(chuàng)作苦悶:深信尚有潛力但不知癥結(jié)所在。而應(yīng)邀參觀羅丹工作室,看到“完工”了的塑像便有“十分美好”之感,其實已同前者隱然掛鉤,初揭自滿情緒乃是癥結(jié)所在,此后詳寫羅丹虛心修改過程便是對癥下藥??梢妴l(fā)往往須在不知不覺中感悟而得,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的時候。
4.析句-聯(lián)篇-析句
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只有站在篇的高度,才能領(lǐng)悟句的深意。
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楊振寧《鄧稼先》)
如果就句析句,“我不能走”只能分析出一般的意義。其實,它跟上面三段逐段提出的三個問題有密切關(guān)系。這三個問題,概括地說,就是在荒涼、死亡、失敗面前有沒有精神準備。如果說,古戰(zhàn)場的荒涼和同事下屬的犧牲對自己還不是直接的考驗,或者說還可以輕易地表態(tài),那么,科學實驗的失敗卻是最為直接、最為嚴峻的考驗了。由于“理論是否夠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科學實驗的失敗便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當這樣一個機會由于“一個信號測不到”而來到時,鄧稼先選擇的是從容應(yīng)戰(zhàn),即使死,也是死得其所。因此,這句話也許輕輕說出,卻是時代的最強音。
5.記敘-概括-議論
這既可指表達方式的轉(zhuǎn)換,也可指文章體裁的溝通;既可以形象則抽象之,也可以抽象則形象之。其目的是把一篇文章中多種表達方式統(tǒng)一于某一種表達方式,從而顯示構(gòu)思脈絡(luò)。
這里以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為例,加以說明。這篇文章夾敘夾議,記敘議論化了,議論記敘化了?,F(xiàn)在經(jīng)過概括,以概念的排列說明構(gòu)思特點。
文章分趕秋、讀秋、尋秋、論秋四點,制高點是議論故都之秋的深沉美。一方面,通過讀秋讀出清凈、清幽、清晰、清雅、清逸,組成清靜美;通過尋秋尋出落蕊、殘聲、秋雨(語)、棗色,組成悲涼美。這是對深沉美一個方面的解讀。另一方面,深沉美又是世界之秋、中國之秋、故都之秋遞深而成,便用博喻與對比寫出它的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從而表達化身為秋的純真追求的深情。
6.淺出-深入-淺出
凡是深入淺出的文章,我們必須“深入”到“淺出”里去。
一、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點就寫。二、寫不出的時候不硬寫。三、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看得多了,湊合起來的。四、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Sketch,決不將Sketch材料拉成小說。五、看外國的短篇小說,幾乎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