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斌
【摘 要】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拔⒄n”的應用無疑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什么是“微課”,以及如何運用“微課”來促進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是本文想要闡述的問題。
【關鍵詞】微課;信息技術教學
一、信息技術課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個體的信息技術能力差異較大。由于學生個體存在著學習基礎、生活環(huán)境、興趣愛好、個體素質等各方面的差異,所以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起點是不同的,信息技術課堂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又掌握不了。這就使得課堂上做得快的學生無所事事做得慢的學生跟不上節(jié)奏,老師被迫疲于指導那些基礎差的學生,不斷重復講解基本操作。
(二)學生的自主探究不易落到實處。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協(xié)助者的作用,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及時跟進,給予適當的提醒、點撥或解答。在信息技術課堂的學習中,教師一般遵循“講解—演示—練習”的教學過程,在操作演示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往往是控制學生機演示一遍,之后再讓學生模仿練習。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對關鍵步驟強調不夠或者有的學生沒有認真聽講而造成理解起來困難,在練習時不知從何下手。這個時候教師可能要控制學生機再演示一遍或者再逐個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演示或點撥。教師的講解時間過長,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相對較少。
(三)被迫重復操作技能的訓練,忽視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在信息技術課上,我們更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鼓勵中小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創(chuàng)作電腦作品的時候,不僅要落實技術的掌握,更要強調其藝術表達力。然而,現(xiàn)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平均一周有10節(jié)以上的信息技術課,同樣的一節(jié)課,同樣的一個知識點,同樣的一句話,教師會在其他班級重復講解兩遍甚至更多。這種機械重復性的講解、操作讓老師覺得枯燥乏味,甚至失去教學激情。為了保證一節(jié)課大部分同學的“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這二維目標的基本實現(xiàn),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不到培養(yǎng),能力得不到提升。教師就沒有更多的時間用來指導學生進行作品的藝術加工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了。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新策略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社交媒體,以及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微”教學模式逐漸在全球范圍內興起,這種以微視頻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線教師的廣泛關注。
按照國內微課程發(fā)起人胡鐵生老師的理解,“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通俗來說,借助手機、ipad或攝像機將授課教師的操作演示、推理講解錄制下來,或者使用電腦屏幕錄制軟件,將屏幕演示和語音講解錄制下來,經后期編輯優(yōu)化后,將之應用于教學實踐活動中,就是現(xiàn)在微最為熱門的微課。
三、信息技術教學使用微課的可行性
(一)教師在微課的制作方面具有優(yōu)勢。信息技術教師無論是使用屏錄軟件錄制操作說明,還是在拍攝視頻的后期剪輯方面,都比其他學科教師更有優(yōu)勢, 幾乎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就可以上手,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制作微課,幾乎沒有技術方面的屏障。
(二)網絡化課堂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微課的實施。信息技術課在網絡教室里進行,網絡化的教學平臺為微課的傳遞與使用提供了必備的硬件支持,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隨時暫停,自行操作。這種邊學邊練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的自學。
(三)教師的重復性勞動多,微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信息技術教師一周的課時量約為10-14節(jié),也就意味著,同樣一次課,有可能要重復10遍以上。這種不厭其煩的講解與指點,考驗老師的耐心,也消耗了老師的精力。 如果將教師最精彩的講解過程,制作成一個個微課,就可以大大提升老師上課的效率。
四、微課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信息技術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實施者,決定了課教學資源的鑒別、開發(fā)、積累以及使用,而且信息微技術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決定了微課資源的使用與開發(fā)的程度以及發(fā)揮效益的水平。因此,在微課開發(fā)與制作的環(huán)節(jié)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常用微課的不同類型,再結合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進行開發(fā)。課是微教學模式中的核心教學資源,可以在視課堂上使用,也可以作為課堂外學習的一種有效補充。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在課堂上使用的可能性與頻率遠遠超過課后。
微課可以作為分層教學資源,實現(xiàn)異步式教學。學生的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老師需要設計多層次、多元化的學習資源質教學。知識點按操作難度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能力,挑戰(zhàn)不同難度的內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務,通過這樣的方法,讓每個孩子都能體驗。
設立多級、個性化學習目標。有了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才能使學習有正確的發(fā)展方向。首先,按不同層次學生實際情況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確定出“最近發(fā)展區(qū)”,確定具體可行的學習目標,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其次,學習目標有“彈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即在每章節(jié)的教學中,都要劃定一個最低發(fā)展線,要求每個層次學生都必須達到這一要求。最后,在此基礎上,學生還有多大的潛力可開發(fā),還能獲得哪些發(fā)展,想要朝哪個方向發(fā)展,學生自主設計個性化學習目標,教師創(chuàng)設條件,如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習資源,促使學生獲得哪些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3]荊建華,宋富鋼,花清亮譯.BruceJoyce,Marsha Well,Emily Calhoun教學模式[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