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 無錫 214002)
傳統白血病分型都是以形態(tài)學為依據的,隨著免疫學和流式細胞術的發(fā)展,對急性白血病患者進行免疫分型可以辨別白血病細胞的來源和所處階段[1]。本研究采用流式細胞術對我院5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標本進行免疫分型,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5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年齡3~91歲,其中成人56例(男30例,女26例),兒童3例(男1例,女2例)。所有患者均按照FAB分型標準進行形態(tài)學分類。所有白血病患者均抽取肝素抗凝骨髓1~2 mL。
取試管加入抗凝骨髓100 μL、三色熒光直接標記的抗體及同型對照各20 μL,室溫避光孵育20 min,再加入溶血劑1 mL混勻,避光放置10 min后加入PBS洗滌,以1500 rpm/min離心5 min后棄去上清液。
貝克曼FC500-MC2型流式細胞儀檢測,采用CD45/SSC設門法,488 nm激發(fā)光源。CD34≥10%為陽性,CD7≥30%為陽性,其他標志物≥20%為陽性。
40例AML患者陽性表達率為CD13>CD33>CD64>CD117>CD14,均表達1種及以上髓系抗原。40例中有10例(25.0%)伴淋系抗原表達,最常見為CD7和CD19。在15例ALL患者中有3例(20.0%)伴髓系抗原表達,常見為CD13和CD33。1例HAL患者均表達髓系、T系和B系抗原。見表1。
表1 5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分型結果
續(xù)表
表2 淋系抗原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分析結果
目前,對于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主要診斷方法為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和細胞化學染色技術,這也是對該病進行診斷的基礎。而在大量的實踐研究中得出,對于未分化的白血病及一些形態(tài)學不典型的白血病在診斷時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單克隆技術在醫(yī)學領域逐漸發(fā)展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免疫學分型在急性白血病的診斷中逐漸普遍應用[2-3],大大提高了疾病診斷準確率,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及重復性。有相關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4-5],細胞過氧化物酶染色在3%以下的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細胞形態(tài)學診斷與免疫細胞化學診斷符合率僅在53%左右。該類白血病細胞表現出的細胞形態(tài)十分復雜[6],因此,需要采用免疫分型才能進行確診,從而提高診斷準確率,對于疾病的及時有效治療有積極意義[7-8]。
利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白血病細胞表面不同時相出現抗原的表達情況即為流式細胞術免疫分型,用以了解被測細胞的來源及分化程度,從而對白血病進行分類。
本研究發(fā)現40例AML患者最常見的抗原表達是CD13(87.5%)、CD33(70.0%)。CD13可表達于髓系祖細胞及成熟粒細胞上,而作為髓前體細胞標記的CD33在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中有較高表達。本研究顯示在40例AML中,CD117除在M0中100%表達,M1、M2中部分表達外,其它各亞型均無表達,說明CD117是干/祖髓細胞的標志,可作為判斷M0的指標之一。同時CD117在ALL中不表達,提示CD117是髓系比較特異性的標記,與文獻報道一致[9]。
在40例AML患者中有6例表達淋系抗原CD7(占15.0%),與國外文獻報道CD7與髓系有15%的交叉反應一致,并指出CD7表達陽性多見于M2和M5,表達率越高,對化療越不敏感,預后越差。
ALL是一組高度異質性的疾病,流式細胞術免疫分型可以根據白血病細胞的特征性抗原將ALL分為B-ALL、T-ALL及其各種亞型。本實驗15例ALL中,11例(73.3%)為B-ALL,4例(26.7%)為T-ALL,B-ALL占大多數,同已有報道一致[10]。
11例B-ALL中CD19和CD10陽性率高,分別為81.8%和54.5%,因此對于B-ALL來說,CD19和CD10最具有診斷價值。
本研究還收集了一例罕見的急性混合性白血病,回顧該病例,發(fā)現形態(tài)學檢查主觀意識強,靈敏度低,容易誤診。因此當遇到形態(tài)學難以鑒別的細胞時,只有靠免疫分型來確診。
現已公認M0、M6、M7可通過免疫分型確診,而M1-M5 缺乏特異性單抗,其診斷仍需結合形態(tài)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來綜合考慮,對于這一點我們要高度重視。
隨著對白細胞分化抗原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免疫學單克隆抗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利用流式細胞術免疫分型可以全面、客觀、精準地對急性白血病進行分型、診斷,并對臨床治療和預后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1] 師鐘睿,朱 杰.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臨床應用[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8,17(8):6-8.
[2] 杜秀敏,陳英劍,胡成進.59例急性白血病形態(tài)學分型與免疫分型結果對比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7):2162-2163.
[3] 嚴 紅,趙海軍,潘 明.59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流式細胞儀免疫表型結果分析[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3,22(5):363-365.
[4] 楊川藝,倪 萍,涂文瑞.流式細胞術在我院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3,20(6):414-417.
[5] 程 松,郭婧瀾,魏 蘭,趙 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4例形態(tài)學與免疫學分型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5):19-20.
[6] 栗 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形態(tài)學與免疫學分型的相關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24):60-60.
[7] 楊 濤,熊 峰.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MICM分型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2,30(4):155-156.
[8] 李珊鳳,易漢杰,金明威,等.多參數流式細胞術檢測91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4,26(7):907-908.
[9] 黃正剛,陳啟文,吳星恒,等.67例兒童急性白血病流式細胞術免疫分型的研究[J].實用臨床醫(yī)學,2008,9(5):87-90.
[10] 王 瑩,孫立榮.兒童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及其臨床意義[J].齊魯醫(yī)學雜志,2008,23(3):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