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強
淮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我國先后制定了并實施了超過20部的涉及農業(yè)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出臺更是超過了60多部,還有大量的部門規(guī)章以及地方性法規(guī)。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對我國農村法治化建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農村村民的法律意識明顯提高、村民依法維權意識顯著增強、農村矛盾糾紛解決措施更加理性等等。但是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影響我國農村法治化建設的進程,從而影響著國家法治化建設的高度。相對于我國城市法治化建設水平,農村的法治化建設水平相對較低。農村村民的法律意識相對較低,法治觀念仍然相對落后,依法維權意識不強,村民干部對農村法治建設不重視等??傊?,農村法治建設存在諸多的困境,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刻不容緩。
我國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法治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使得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村民的法律意識也得到了顯著提高,這些條件都為農村的法治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制約著法治建設的進程和高度。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去城市打工,這些人群中以青壯年男性為主,這就使得農村人口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婦女、老人和兒童為主。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權利意識比較薄弱,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學習能力不強,這就使得其在接受普法宣傳教育時接受和學習的較慢,法律意識提高不明顯并且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當產生矛盾糾紛時,往往不會選擇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其合法權益,并且他們通常也具有一定的厭訟心里,覺得打官司使得他們臉上無光,并且周期較長,訴訟結果也是未知的,這使得他們普遍不愿意選擇訴訟來解決糾紛。
在一部分農村,許多村官都是由村里比較年長的人來擔任的,他們由于年齡比較大,在受教育水平上普遍不高。在村民之間出現(xiàn)矛盾糾紛時,村民往往會去找村官來進行矛盾糾紛的解決,村民干部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且法律意識不高,往往會采取讓兩邊各讓一步的方法來解決矛盾糾紛,雖然矛盾糾紛暫時得到解決,但是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因為雙方利益沒有得到公正的劃分。在進行普法宣傳時,很多時候都流于形式化,村民干部對普法宣傳的積極性不高,覺得農村法治對農村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沒有多大實質性的幫助,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村民干部往往就是在村口或者在村中間拉一塊橫幅,在橫幅上寫上一些關于普法宣傳的一些標語,這些流于形式的普法宣傳,根本不會對村民法律意識的提升帶來多大的幫助。村民干部普遍法律意識不高,使得其對普法宣傳也不重視。
農村法治建設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專業(yè)型法律人才,農村村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但是城市里面的法律服務人才卻遠遠多于農村,而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相當一部分青年人都選擇外出打工,使得農村人口年齡結構普遍以老年人和小孩為主,這些人大部分都缺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當村民之間發(fā)生矛盾糾紛時,他們往往會去村委會或者找村里有名望的長者,讓他們居中裁判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不管是村委會還是村里的長者,他們都不是專業(yè)的法律人才,大部分只是對法律知識有一些粗略的了解,所以往往糾紛解決的不夠徹底,往往這頭剛解決完,沒過多久又會因同一糾紛吵鬧起來。再加上農村基本上沒有法律服務機構,農村村民在發(fā)生矛盾糾紛時很難在第一時間去獲得法律幫助,運用法律途徑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雖然我國制定了許多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guī),但是這些法律法規(guī)還是不能滿足當前農村法治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并且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許多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guī)已經(jīng)與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不適應。甚至在許多涉及三農的問題方面還存在空白。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不僅在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與城市相比差距較大,在法治建設等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在農村村民與城市居民的權利方面也存在著許多不平等,比如在死亡賠償金方面更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在涉及三農立法方面,許多法律不能完全反應和適應農村的實際情況,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可操作性不強。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雖然農村法治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還是面臨著許多的困難,要加快農村法治化建設,首先要妥善解決好這些問題。
法律意識不是天生形成的,是通過后天的不斷學習而形成的,針對當前農村村民干部及村民法律意識不強以及普法宣傳形式化問題,應該完善農村普法宣傳的機制建設。首先,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村民干部法治學習培訓機制。要想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必須首先要提高村民干部的法律意識。只有村民干部自身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才會使其在普法宣傳以及解決村民矛盾糾紛時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村民合法權益。比如鄉(xiāng)鎮(zhèn)政府可以定期組織村民干部進行法治學習,聘請專門的法律服務型人才來講解法律等。其次,可以應該制定一套完善的農村法治宣傳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guī),使得農村的普法宣傳活動不再流于形式化。比如規(guī)定村民干部進行普法宣傳時采取什么樣的普法宣傳措施。并且在村民干部進行普法宣傳時,可以委托一些專業(yè)的法律服務型人才在一旁專門負責講解以及監(jiān)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針對普遍的問題進行詳解。最后,在進行普法宣傳時,應該針對農村具體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來進行普法宣傳。比如在逢年過節(jié)時,由于村民在逢年過節(jié)時都會選擇回家陪伴親人,此時人口比較集中,可以在村民吃過午飯或者晚飯時,召集村民到一起,以聊家常的形式進行普法宣傳。通過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來使國家的一些惠農政策得到更好的實施,也有助于農村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針對村民對行政司法工作機關普遍不信任問題,必須提高行政司法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在進行行政執(zhí)法以及進行司法活動時,一定要文明執(zhí)法公正執(zhí)法,不要采取過激的行為。提高自身的能力,給村民留下較好的印象,使村民不在對其的工作活動產生畏懼感。并且對針對個別行政執(zhí)法司法工作人員的不合法的執(zhí)法司法活動,一定要按照其具體行為進行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使其能夠公正的進行執(zhí)法司法活動。只有村民對行政司法機關產生信任感,遇到矛盾糾紛時,他們才會選擇法律的手段來解決矛盾糾紛來維護其合法權益,才有機會更深入的了解法律并相信法律。
村民不愿意選擇采取法律手段來解決矛盾糾紛,有很大的原因是農村缺乏大量的法律服務型人才。使得在矛盾糾紛發(fā)生時,他們不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專業(yè)法律服務型人才的指導和幫助。雖然知道可以通過訴訟行為來解決矛盾糾紛,但是對矛盾糾紛的性質以及對訴訟的結果的未知,都使得其往往不會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矛盾糾紛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可以在農村附近建立專門的法律服務性機構,比如駐農村司法所等,這樣可以使村民即可以就近接觸了解法律,也可以在矛盾糾紛解決時最快的得到法律的幫助,提高村民依法維權的法律意識。其次加強和完善村民治安管理制度,杜絕村霸禍害村民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使得村民在遇到矛盾糾紛時敢于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其合法權益,不再擔心會遇到恐嚇報復行為。政府可以通過組織民警進行不定期的下鄉(xiāng)巡邏,來加強農村治安建設,為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和諧的氛圍。
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加快農村法制建設,必須要大力發(fā)展農村經(jīng)濟。只有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在物質文明滿足的情況下才會去追求精神文明。從而為農村法治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村民在遇到矛盾糾紛時之所以不選擇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合法權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村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可預期收入較低,而訴訟成本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大的,并且訴訟時間較長等等原因,都導致了村民普遍不愿意選擇訴訟來解決矛盾糾紛。在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fā)展農村經(jīng)濟,提高村民的實際收入與可預期收入,使之有經(jīng)濟能力敢于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其合法權益。這樣既可以增強村民對法律的信任感更能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jīng)制定了許多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guī),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當前農村法治建設的需要。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事關國家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問題,隨著十八大以來國家對農村法治建設的重視,進行相應的政策扶持,必須建立一套符合農村現(xiàn)實情況的法律法規(guī),使得農村法治建設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處理農村矛盾糾紛時真正做到依靠法律手段來維護合法權益,而不是繼續(xù)依靠村規(guī)民約。其次,在農村的法治建設中培養(yǎng)村民的主體意識是非常重要的。規(guī)范村民選舉制度,使其能夠合理有序的參加村民實務。使其明白法律不僅僅是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也賦予自己許多權利,使其更有意識的去主動接觸法律學習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