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駿娣
商丘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發(fā)展開始擺脫前有的僵化的、計劃經濟模式,轉而向市場靠攏,隨之同步進行的是中國經濟法的制定和完善。從經濟轉型開始至今,中國經濟法并非一成不變,它隨著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化,漸漸分化為舊經濟法、新經濟法。雖然經濟轉型至今只有近四十年,但中國經濟發(fā)展已經小有成效,而經濟法在中國存在的必要性也日趨顯著。
分析轉型經濟背景下的中國經濟法,前提是明確轉型經濟和中國經濟法的具體內容,通過查閱比較相關內容,本文對兩者做出以下說明:
社會學家認為,轉型經濟不是單一的經濟變化,其實質是整個社會文化、政治結構的變化。大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轉型就是經濟市場化,這是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從文化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質是中國人養(yǎng)成市場經濟的精神特質和行為模式的過程。”[1]無論從何角度闡釋轉型經濟或者經濟轉型,歸根結底,它是對傳統(tǒng)經濟的改革,而經濟改革的實質則是社會體制的變化、是人的變化、也是國家發(fā)展模式的改變,我們需要與傳統(tǒng)經濟發(fā)展不一樣的法律體系來維系新的經濟發(fā)展模式。
宏觀來講,“中國經濟法”即“國家機關設立的經濟法律地位,社會組織和其他經濟實體,以及經濟管理過程中,在其調整經濟關系的統(tǒng)一的通用術語協調活動的運作。”[2]國內經濟學界默認一種劃分方式,即以1979年—1992年之間的經濟法被稱作“舊經濟法理論”,1993年之后產生的經濟法統(tǒng)一被納入“新經濟法理論”的范疇。兩者的區(qū)別如下:舊經濟法理論,直觀來講,是1979年到1992年期間運行的,以國家為主導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新經濟法,則是以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契機,并于1993年被正式提出,它強調市場對經濟發(fā)展的主導性作用。顯而易見,新舊經濟法的轉換主要是國家和市場在經濟發(fā)展中的角色置換,前者強調國家的核心作用,后者更側重市場發(fā)揮的作用。
建國初期,蘇聯政府幫助中國恢復了經濟發(fā)展,相應的,中國經濟體制也秉承了蘇聯國家為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踐也證明,計劃經濟模式確實適用于建國初期的中國,推進了當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但是有計劃的發(fā)展經濟并非長久之際,尤其是1979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后,計劃經濟的發(fā)展局限日趨顯著,國家計劃性的安排生產引導經濟與市場主導價值規(guī)律開始頻繁發(fā)生沖突,按照計劃配置的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市場所需,隨之而來的便是經濟增長速度的遲緩或停滯。除此之外,因為改革開放政策問世后,隨之而來的還有外界經濟發(fā)展對本國經濟的影響,內外因素相結合,舊經濟理論的存在也呈現出不一樣的特征。
西方國家經濟法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產物,滋生于其內部規(guī)律。中國經濟法則不然,建國初期,國內法律處于虛無狀態(tài),直到1979年改革開放后,經濟法才逐步恢復,該階段的經濟法在沿襲蘇聯模式的基礎上,更多的是國家管理經濟發(fā)展的工具,其重心是建立、培育或者促進各類市場的產生。從實踐效果來看,經濟法實施后,政府主導或者干預經濟的力度受到了限制,甚至主動讓出部分權力給市場,給個體,所以該階段的經濟法又是政府對自我權利的約束,是對自我行為的規(guī)范。如《私營企業(yè)暫行條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yè)法》等法律法規(guī)試圖培育一批可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市場主體;《物價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為市場定價等機制的有機形成提供了保障等。另外,中國經濟法的產生與國家法律體系的建設幾乎同時進行,因此,經濟法的完善與國家法治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1992年,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直到2000年底,中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僅是初步建立,截至現在,國家依然在努力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與計劃經濟體制不同,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市場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主導作用,在資源配制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起宏觀調控的作用,是有力的調節(jié)者。為順應經濟體制的變革,該階段的經濟法也相應作出修正,我們稱其為“新經濟法”。
市場化經濟體制確立后,國內經濟法終于脫掉了國家主導的外衣,逐步成為形成系列的市場觀經濟法,因為西方市場化經濟發(fā)展已久,所以新經濟法不自覺的吸收了諸多西方經濟法理論,慢慢受制于“西方現代性范式”,忽視甚至是缺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建構,轉型為一個真正的法律的貢獻?!盵3]市場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不斷被放大,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逐漸萎縮,由此極易造成“市場失靈”的結果。很多學者認為,新經濟法的產生就是為了緩解或者是消除“市場失靈”現象的消極影響。通俗地講,“市場失靈”即社會的資源配置突然不被市場所控制,需要政府出面進行調節(jié),如果政府也未能及時處理,那就會發(fā)生類似200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國經濟體制要求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所以新經濟法的建立強調了市場的核心作用,也在西方經濟發(fā)展的經驗之下,為經濟發(fā)展市場化爭取了更多的權益,忽略了國內“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發(fā)展結構。
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初露頭角但并未正式提出,國家尚以計劃經濟體制自居,政府仍占據主導性地位。西方經濟法是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催生的產物,但中國經濟法產生初期的目的是培育、生成市場,由政府引導性、計劃性的建立市場秩序或者是社會秩序,主導經濟發(fā)展。所以,在國家為主、市場為輔的經濟體制下,經濟法被賦予了濃烈的政府色彩,是政府貫徹實施國家計劃的有力媒介,并非保護市場主體的途徑。
1992年國家對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確定后,國內正式開始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加上改革開放的影響,該階段的物質基礎相對比較雄厚,外來資本逐漸進入中國市場,人民也開始追求溫飽之外的審美享受,整體上,國內市場出現繁榮局面,如果說1992年之前市場經濟處在被孕育階段,那么1993年后,市場經濟已經開始呈現出大致模樣,為更好的處理市場主體之前的經濟關系,經濟法不可避免的需要修訂和完善。而且,原先以政府為主導的舊經濟法已經不能完全適用于該階段的經濟情況,經濟發(fā)展有其自有的價值規(guī)律,背道而馳反而適得其反,為順應市場規(guī)則,遵循價值規(guī)律,圍繞市場為主導,政府做輔助修訂的經濟法,較好的保障了該階段的經濟發(fā)展。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國家外匯儲備等均得到飛躍性提升,從嚴重空缺、基本溫飽再到現在的產值過剩,經濟轉型是否已經完成,學界一直未給出明確界定。中共十七大上胡錦濤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也有學者認為2002年中國加入WTO標志著經濟轉型的基本完成,接下來的任務則是進一步完善相關經濟體制。但是該說法并未得到統(tǒng)一共識。俄羅斯經濟轉型過程中,提出“第三條道路”的說法,[4]即俄羅斯的經濟發(fā)展既不同于之前社會主義體制下的計劃經濟模式,也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它需要吸取前兩者的經驗,然后另辟蹊徑,建立適合本國實情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將有國家調控的市場經濟作為未來發(fā)展的目標。而中國轉型經濟完成的標志應該是市場、政府以及經濟三者之間實現良性合作,與俄羅斯倡導的“第三道路”不謀而合。我們大可以2002年至今的經濟法,看作是對“第三道路”的探索,是市場和政府相輔相成、共同合作的必要工具。
經濟法作為國家法治建設的關鍵部分,是維護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法律保障,更是規(guī)范市場、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的重要手段。從改革開放至今約四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經濟法也經歷了建立、不斷被修訂、不斷被完善的過程,而且隨著經濟的長足發(fā)展,經濟法依然處在動態(tài)模式中。以經濟法為保障,市場、政府、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也會不斷被完善,最終實現良性合作,達到市場經濟在中國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5]